濕地生活圈:馬來西亞京那峇

我們正在做的事: 

濕地生活圈(Life In The Great Wetlands)第2集第1集-濕地生活圈:加拿大芬迪灣

馬來西亞京那峇

導讀/莊育偉(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環境教育中心主任、兼任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副主任)

動物星球頻道每週四晚上9點播出《濕地生活圈》,同時在節目首播期間於臉書粉絲團舉辦溼地Q&A問答活動,邀請民眾一同瞭解溼地生態。

此系列第二集《濕地生活圈:馬來西亞京那峇》詳細地記錄珍貴的溼地生態,包含季節雨量、水文變化,進而探討自然現象對生態會產生的影響,及溼地裡有哪些生物?居住其間的生物又是如何面對環境的改變?身處於雨量變化極端的棲地環境,生物自百年來自成一套生存之道,除應付長久以來外在環境週期性的改變之餘,近代的生態系統與生物更需面對新形態的快速改變,也就是人們因開發與生產對於森林大面積的使用,所造成前所未見的「棲地破碎化」甚至是棲息地消失更讓生物們束手無策,而生活在其間的生物與保育人士又該如何因應呢?

該影片中值得國人學習之處,不在於本片呈現了馬來西亞京那峇地區有多少生物、專業的自然知識,或是溼地有著怎樣的危機?而是在於顯示人們對於那片「土地」的了解程度是有多深入與廣泛,影片中溼地的水文、雨量、水位的變化是如何影響當地植物的生長與扎根,地形、地貌、河道是如何形成,及生活其間的生物生存之道。而當人們面對危機與破壞時,如何藉由這樣對土地的了解來制定應對之道,舉凡影片中提及的紅毛猩猩保育計畫、提升朱儒象的保育層級、後續象群的監測與調查等,這恰好可以讓我們反思國內是否也有這樣的認知與作為。

台灣島四面環海、擁有海洋到高山之間豐富的生態系統,生態資源不亞於其他國家,但由於人口密集且開發集中於平地,且近年來更逼近淺山或是往海洋去開發,不僅破壞生物棲地、導致物種快速消失,甚至再尚未發現前已宣告滅絕,毀滅了環境分解污染物的自淨能力及植物造氧的生態服務。

溼地的「生產力」僅次於雨林,大約是農地的六倍,三分之二的漁業產值也蘊藏在海岸溼地範圍內,一旦工業及民生廢水、廢棄物及各種污染未經處理任意排放的話,最終均會因降雨或是順著排水集中於低地河川、池塘,也就是所謂的「溼地」,滲入土壤、進入地下水層、流入海洋,進入我們的食物鏈影響食品及飲用水的安全,更造成環境賀爾蒙等問題。

大多數的臺灣民眾對認同生態系統是「脆弱且需要被保護的」,但在保護野生動物及棲息地也就是在的認知卻十分的薄弱。目前國人對於台灣土地的「發展」,雖不再只注重「硬體建設」而增加休閒綠地與生態規劃,但經濟利益與維護環境品質的衝突仍不斷的持續衝突。

影片中我們見識到了京那峇多樣性豐富的自然資產,但即使是京那峇這樣被了解與保護的區域仍被視為「相當的脆弱」,反觀台灣的環境與保護區,究竟有多少土地是真的被國人所詳細的研究了解與正確的對待呢?環境的議題永遠與我們息息相關,期望藉由動物星球頻道《濕地生活圈:馬來西亞京那峇》該集影片,讓國人一探究竟及共同審視與深思台灣溼地的未來。

 

動物星球頻道《濕地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