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淡水河複查驗證淨灘有成!疫後生活反使河岸垃圾倍增

我們正在做的事: 

淡水河複查驗證淨灘有成!疫後生活反使河岸垃圾倍增
富邦人壽、荒野保護協會、新北環保局與明志科技大學
共同攜手倡議溯源保育河川

 

發稿日期:112年11月2日

  根據環境部統計全台一般廢棄物總量已年破千萬噸,其中防疫需求下所增加的塑膠製品、免洗餐具等使用,將在民眾不經意地棄置下進入河川,為掌握台灣河川廢棄物現況,時隔三年,今年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攜手明志科技大學師生回到「川廢快篩調查計畫」的起始點淡水河流域主河段,複查發現隨著淨灘活動興起,出海口部分熱點垃圾量局部下降,反之河岸段垃圾量卻成長高達一倍,當中一次性飲食廢棄物更佔七成,因此再度聯手號召公私協力及全民響應,促進從源頭減塑、循環再利用等環保行動落實於日常。

▴ 2023川廢熱點圖

  富邦人壽執行副總周資為表示,水資源永續是孕育生命的重要基礎,新冠疫情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威脅,更是經濟社會發展應兼顧環保生態平衡的深刻提醒。荒野保護協會與富邦人壽前進關懷台中烏溪、新竹頭前溪,呼籲重視川廢議題的努力起到拋磚引玉效果,今年複查淡水河不僅持續獲得企業同仁、社會大眾踴躍參與,更吸引明志科技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等大專院校師生齊心投入,共同擔任志工調查員執行流域踏查工作,及試飛無人機逐步搭建起科技協查新模式。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表示,加強對川廢的監測與清理,不僅能維護與民眾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河川,更能有效從源頭減少海廢產生,為協助公部門追蹤比對川廢汙染數據變化、促進河川治理對策再優化,今年在富邦人壽支持下回到川廢快篩調查計畫的源頭淡水河流域主河段,雖然整體垃圾量有所增加,但首次調查所公布部分川廢熱點,經公部門參考及清運後垃圾量明顯下降,顯見河川保育需要更緊密的公私協力合作方案。

▴ 「2023淡水河川廢複查成果發布記者會」促進產官學及各界志工齊聚,
與荒野保護協會、富邦人壽共倡保育河川從減少一次性餐飲等塑膠廢棄物開始。

  新北市環保局簡任技正許銘志表示,健康河川是永續城市的一項重要指標,淡水河水系多年來承載大台北地區的都市發展之惡,藉由川廢調查的工作,可以說是幫淡水河主流域進行基礎的健康檢查,從2020及2023的體檢報告中,也能清楚了解廢棄物的分佈範圍,組成依舊以塑膠製品及一次性日用品。新北市長期以不塑之客為減塑主軸,陸續推出不塑之客友善店家、rebag袋袋相傳、新北Ucup等行動方案,並在今年5/1率先執行禁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希望能藉由改變民眾日常消費習慣,減少廢棄物產生。荒野保護協會與富邦人壽兩度投入淡水河川廢調查,今年首次與明志科大合作,未來將結合環保局所屬的水環境巡守隊組織,長期投入各巡守水域的廢棄物調查工作,確實掌握淡水河上下游水系的廢棄物變化趨勢。

防疫餐飲習慣加劇川廢污染  一次性製品用量增加為主因

  荒野保護協會於2020年發表全台第一份淡水河川廢快篩調查報告,海廢污染有八成來自河川問題,必須溯往源頭從減少川廢開始才能有效守護海洋,而富邦人壽更率全台企業之先響應及支持計畫長期推動,今年淡水河複查號召在地近40名企業員工、學校師生及民眾擔任調查志工,以單車或徒步的綠色低碳方式,走訪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淡水河及出海口,完成長達283.5公里的全流域踏查行動,共累計近80萬公升的垃圾量。

  2020與2023兩年度數據資料進行比對發現,河岸段部分廢棄物量明顯增長,相比三年前平均每公里73 袋垃圾(每袋14公升)堆積於河岸中,今年則增至平均每公里156 袋垃圾,增加高達一倍。廢棄物種類前三名則為塑膠瓶罐容器佔28.8%、塑膠袋(含食品包裝袋)佔24.1%、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佔15.3%,合計有近七成皆為生活常用一次性飲食廢棄物,研判可能是防疫生活帶動外送美食、外帶商機時亦產生更多垃圾,若民眾隨意棄置將使廢棄物從家庭擴散至戶外造成河川汙染,因此需要全民力量落實源頭減塑、參與循環經濟,才能為經濟與環保創造雙贏。

▴ 淡水河河岸垃圾感潮河段

八成垃圾高度集中6%河段  反映人類住居及休憩生活破壞

  此外,本次淡水河複查亦發現有八成的垃圾集中於6%河岸段上,而本次主要川廢熱點集中在銜接雙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及觀光旅遊地標,如連接淡水與八里的「關渡大橋」、可騎單車飽覽基隆河匯流口沿岸風光的「社子島(基隆河岸)」,及人口密度全台第二的「蘆洲地區」淡水河沿線步道。調查數據顯示廢棄物堆積位置以河道交會處及感潮河段為主,受到地形彎曲與植被型態影響,廢棄物多堆積於下游三處河岸段。河岸段廢棄物類型以一次性飲食廢棄物為主,再次凸顯川廢與人同行的問題,亦反映發展在地特色景點、創造國旅觀光熱潮之餘,更應推廣店家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並須有對應的垃圾桶設置、清運配套措施等。於數據成果公布後,若能將經費與人力重點式配置於熱點區域,能更有效阻止川廢匯流入海,加速改善大台北生活水域環境。

▴ 蘆洲河岸垃圾遭人惡意棄置

  而與淡水河流域為鄰的明志科技大學,近年來透過引領師生關心河川污染問題,對淡水河川廢污染現況有更近距離的洞察與體會,明志科技大學陳志霖老師表示,循環經濟的目標是創造零廢棄的生活環境,讓資源可以永續使用,也是當前國際趨勢,在政府推動產業轉型的同時,更需要消費者體認到一次性廢棄物對環境所造成的負擔並進一步改變使用一次性資源的慣性,方能從源頭降低環境中廢棄物數量,減緩塑膠微粒濃度的增加。川廢監測是推動廢棄物不落水的第一步,調查數據的分析有助於在地公部門及民間團體持續掌握廢棄物熱點的位置、數量及型態,透過公私協力,藉由政策優化、綠色工程、環境教育等方式,共同實踐親水護水的生態城市。2024年期盼能有更多在地的夥伴共同參與溯源川廢調查,守護大台北地區共有共享的淡水河。

淨灘熱烈助出海口垃圾減量  呼籲各界資源同步關注河川問題

  反觀海岸段廢棄物量則有改善,今年淡水河出海口堆積垃圾為32,299袋(每袋14公升),與三年前相比減少約千袋廢棄物,顯示政府持續推動海灘認養、鼓勵淨灘收穫正面成效;但人群與河川更加比鄰而居,河段上游多惡意棄置堆棄垃圾於人煙稀少的河道邊,河段下游則受到地形與潮汐影響易堆積垃圾於感潮河段河道彎道處與密集植被中,雨勢較大時廢棄物將加速沖刷入海洋,因此若能促使各界資源與力量共同投入川廢的持續監測與清運、擴大淨溪活動位置等河川保育工作,更能追本溯源從減少川廢開始,守護河川及海洋環境。

  本次發表淡水河川廢快篩複查數據,期盼協助公部門的川廢清運執行更有效率,呼籲一次性廢棄物減量、遊憩垃圾處理等政策持續優化,同時喚起大眾對河川保育議題的重視,從自身做起影響身邊親友減少使用一次性廢棄物,從護一條溪開始共創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