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環團與總統有約」新書發表會
發稿日期:113年01月24日
台灣環境保護團體今(24)日上午於台北市NGO會館舉辦「環團與總統有約」新書發表記者會,此書紀錄「全國NGOs環境會議」從2004年第一屆至2023年第二十屆每年會議之主題、籌劃經過、結論等成果,並與三任總統,從陳水扁、馬英九與蔡英文見面的詳實經過。
新書發表會當天,蔡總統因公務無法出席,由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代表出席致意,其他出席貴賓包含首任環境部部長薛富盛、長期參與環境運動的監察委員田秋堇、立法委員陳椒華與洪申翰。環保團體更是出席踴躍,歷屆環保終身成就獎得主、五十多個環保團體等近上百人出席與會。
主持人張宏林(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表示,「全國NGOs環境會議」(簡稱環境會議)二十年前由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生態學會、荒野保護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四個環團共同發起,我們期望各地的環團除了長期埋頭在地方各自努力外,也能夠每年找一天時間匯聚,一起共同討論,提出重要的環境議案,讓政府官員重視。
施信民(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回憶過往,提到2004年3月20日第十一屆總統選舉,陳水扁總統贏得連任。選前,針對總統選舉,環盟邀集多個環保團體共同提出《能源政策及核能問題承諾書》和《國家環境政策承諾書》,邀請總統候選人簽署。選後,環盟覺得應該要進一步要求政府落實承諾,因此邀請參與推動承諾書的環保團體,共同籌辦「全國NGOs環境會議」,希望集思廣益,共同擬定落實承諾書各個訴求的執行措施。針對此目標,環盟想說邀請總統蒞臨致詞,有其意義,一方面可以提高總統對環境議題的重視,一方面可以因此而敦促有關政府部門重視。施信民表示,全國NGOs環境會議的舉辦,除了議題討論、擬定訴求目標之外,更重要的是,經由團體的合作、成員的互動,促進了彼此之間的情誼與團結,提升了環境運動的力量。
施信民表示,起初環境會議進行的方式比較簡單,僅要求各部會回應,但回覆結果不一定如環團期待。環境會議走到如今,轉變成由蔡英文總統將環境提案列管,要求各部會積極與環團開會溝通,逐漸有顯著的成效。期望大家站在二十年累積的基礎上,繼續共同前進,努力打造永續台灣。
擔任「環團與總統有約」專書總編輯的何宗勳(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指出,他在擔任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時,於2004年開始籌劃「全國NGOs環境會議」,當年第一屆舉辦時間非常匆忙,前後準備不到一個月,同時還要敲陳水扁總統出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沒想到,一轉眼間20年過去,如今能夠出版這本「紀念專書」內心是很激動的。
何宗勳表示,本書雖然高達七百多頁,但是能放入的內容還是非常有限。在內容方面,序的部分有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環境部長薛富盛與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四人。然後,由何宗勳本人撰寫二十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整體與每屆籌劃經過。同時並透過三場座談來探討環境會議價值與意義,同時邀請26位在不同階段參與環境會議的環保夥伴撰寫參與感想。並介紹2008、2015、2017至2023年舉辦九屆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21位得主等,內容紮實豐富。
何宗勳指出,這本書出版有幾項意義;一、自由與民主的芬芳:能夠在自由與民主的國度裡追尋環境保護的價值,一點一滴前進,總統願意每年與環團見面會談,這在世界民主國家也很少見。二、歷任總統胸襟與包容:感謝開創「環團與總統有約」的陳水扁前總統、延續制度的馬英九前總統與蔡英文總統,能夠聆聽環保團體的忠言,並包容現場抗議與嚴厲批評。雖然政府有進行一些制度性的改革,有些改變不一定盡如人意,但在精神與態度上也展現國家元首的高度。三、環境運動的時代見證:每一屆主題扣住當年政治跟國際局勢,這二十年來我們見證了從街頭抗議走向體制內對話。四、「土地守護者」環團鍥而不捨的精神:環保人士長期堅持,當去檢視每年訴求,很多議題沈痾長達十幾二十年,因為這群人堅持,讓台灣環境可以逐漸獲得喘息與改善。
何宗勳也提到,在編輯這本書時才發現,環保團體檔案保存的困境,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年,花了很多時間整理,還是有很多檔案照片無法尋獲。總結有以下六點困境;一、會議是眾多團體聯合舉辦,沒有統一的秘書處典藏資料。二、每年雖然有主責的主辦團體,但是團體內部也會因人事異動或其他因素,導致紙本與電子檔遺失。三、籌備期間就沒建好檔案,很多會議紀錄也不完整甚至沒有。四、受限資源與經費,很多照片畫質不佳,導致編輯本書時很多照片很難使用。五、會議也沒留下影音紀錄。六、同一事件有不同記憶跟觀點,要耗費很多時間去求證。他也期待政府能夠興建一座台灣公民運動史料館,來典藏台灣民主過程中珍貴的社會運動史料。期待這個建言能在未來幾年能實踐,讓台灣社會運動歷史成為國家重要歷史一部分,典範傳承!
何宗勳表示,2024年第二十一屆環境大會預計於彰化鹿港舉辦,邀請大家共襄參與。
張惇涵(總統府副秘書長)表示,很榮幸今日代表蔡總統來參加新書發表會,帶著三個感謝來分享:
第一、我要代表蔡總統、賴副總統、陳建仁院長向大家致謝,環境會議走過二十年非常不容易,特別在這八年,不只是象徵性的對話或見面,更是落實到各部會的管考,透過更多的溝通,循序漸進推進政策。我們期望在520交接前,能再一次邀請環團到府內進行對話交流。
第二、我要代表執政團隊跟大家說謝謝,因為大家的努力,大家在永續台灣才能繼續向前。即便可能過程中有意見不合,例如2021年的藻礁公投。但只要方向正確、腳步不停,我們終能走到終點。例如核四公投、礦業法的修正。國家的永續、能源的轉型,不會因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的修正就一勞永逸,我們也不應該沾沾自喜,未來政府部門、公民社會、公民團體應該要有更多對話,才能形成更強韌性,才能面對2050淨零轉型的挑戰。
第三、我要謝謝施信民老師,他是我環境議題的啟蒙老師。民進黨還在野時,我們常常在環境議題有所討論,這都是一點一滴的累積,感謝大家的參與。我認同施信民老師所言「記憶不能被消失」,2013年國民黨提出核四公投案,當時施信民老師帶領大家於立法院外疾呼立即停建核四,這段歷史時時提醒我,執政不能忘初衷。
田秋堇(監察委員)表示,環境會議一步一腳印,道阻且長、結伴同行。2005年2月1日我就任立法委員,何宗勳希望我打電話去總統府,積極邀請陳總統再次蒞臨大會。當年總統一到大會,一堆陳抗蜂擁,我頓時尷尬,畢竟是我去邀請的。如今回想起點滴,是非常懷念。地球如今很危險,環境議題有非常多做不完的工作。我待過立法院、監察院,我明白政府做了很多,但還是有不足之處。這幾年因著環境運動夥伴的幫助,我仍在監察委員的角色上調查湖山水庫等案子。即便走了二十年,我們的心都沒有變,我相信台灣的民主會越來越好,而民主與環境運動是並行的。
陳椒華(立法委員)表示,第一次環境會議時,我當時是環保聯盟會長,此會議能夠成功,真的要感謝施信民老師、何宗勳前秘書長。當時我決定走入環境運動,有許多姻緣,走入三十年從不中斷。當時希望盡一份力推動廢核四,因此來到台北,走入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環盟與其他NGO透過環境會議,多多少少推動一些進步,我們體會到公民力量的重要。更多團體的結盟,永續的路會走得更長。
這四年有機會走入立法院,下個禮拜就要從立法院畢業,感謝大家這四年的支持。
或許未來的環境會議能夠邀請經濟部加入,因為很多環境議題都與經濟發展有關。
也需請我們未來即將要上任的總統要重視「吹哨者保護法」的問題,以及空污總量的問題,中科擴充沒有減量,根本問題要從修法解決,目前很多法沒有罰則。
未來我將回到民間環境運動的行列,具體方向將會跟各位公布,後續立法院的環境工作就繼續交給洪申翰委員了。
洪申翰(立法委員)表示,此書這麼厚實,代表了大家努力的重量。環境會議走到現在,我相信也經歷許多波折。接下來,環境工作將會越來越大,新的政治局勢下,需要找大家做更多的討論。如今民進黨執政,我認為執政黨還是要把握住跟公民社會溝通的機會,這是民進黨執政很重要的內在元素,這也包括我下個四年立委的任期。
接下來四年,我相信賴總統的執政也會非常注重與公民團體對話的基礎。
我非常關注國家級大城溼地的劃設,此工作過去有許多阻礙,最後這一哩路,我們可以再次展現環境運動合作的動能。
氣候變遷調適的工作,我們台灣處理的速度還是稍嫌太慢,希望大家可以一起進行努力。不論是在什麼角色,大家一起是最重要的。
薛富盛(環境部部長)表示,非常榮幸來參加『環團與總統有約』新書發表會。
環境部的成立,其實要非常感謝環保團體長期的倡議。過去的環保署比較是後端管制,如今成為環境治理的角色。我非常幸運,能在環境部升格之初來到環境部服務,我已經提醒部內同仁,要多多與環保團體互動。
一路以來,我認為環境議題是有進步的,但如今議題是更複雜、牽涉更廣,這時就需要加強溝通與互動。蔡總統上任後,環境議題已經被列管高達100多項,涵蓋了各個層面、各個部會,這個做法督促了各個部會非常認真來檢視。
大家都要莫忘初衷,或許觀點、想法不同,但初衷都是讓台灣的環境變得更好。我們也要與國際同步,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我到行政部門後,對某些議題的作法可能會不同,這時我就很期望透過溝通與民主機制,來找出解決方法。
感謝陳椒華委員過去對環境議題投入相當多的心力,有許多建言,我欣然接受。
感謝洪申翰委員剛剛提到,未來環境議題不會更少,未來我們要共同面對。
感謝施信民老師過去帶領大家一路走來走過這二十年。
葉國樑(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表示,「全國NGOs環境會議」跟總統見面、溝通、列管,真的是很不得了的工作。我在環保聯盟是非常資淺的夥伴,一上任就接下環境會議的籌辦大任,壓力頗大。一路上經過籌委會、執委會、分區會議、環境大會、入府會談等工作,其中跟蔡總統會談高達兩個多小時,各部會首長皆出席,展現相當大誠意。
過去我不太熟悉環保團體,不明白大家為何在街頭上要那麼辛苦。這幾年走進環盟、成為一員後,更了解大家的熱情與用心。
我們很期待賴清德總統上任後,能繼續跟大家定期見面,特別針對非核家園的政策,希望不要再走錯誤的能源政策回頭路。
陳曼麗(前立委、前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得主)表示,環境運動的合作很重要,許多工作需要大家一起完成,我們是夥伴關係,不是說誰是領導人,我們一起決議一起做事。在地關懷也很重要,廢棄物的問題仍有待解決。
李華萍(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表示,對於NGO可以走到20-30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社子島自救會的我們是被迫走上街頭,過度土地開發,社子島不當開發案306公頃硬要開發,其中把農地變成土地開發,對氣候變遷也有影響。台灣是過度、濫於開發的國家,台灣的土地政策很惡劣,沒有民意,全部都是公部門說了算。
很遺憾的是,雖然我們去年有機會和跟總統見面提建言,但主責土地徵收議題的內政部後續卻未跟我們溝通。期望大家持續關心社子島居民的權益。
林聖崇(環運大老、環保貢獻獎得主)表示,2004年我對政務委員葉俊榮破口大罵,因為他曾承諾要將環評報告資訊公開。現在資訊已經公開了,但公民參與的法制化還未完善。張國龍任環保署長時,就在討論民間如何參與,全台跑透透。但如今,我覺得台灣的公民參與仍是非常差勁。我會繼續推動公民參與,不然台灣的公民參與保證不及格,台灣的環境保護不只是在立法委員和部長,要公民普遍參與才能解決問題。
張豐年(台灣生態學會顧問、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得主)表示,我榮獲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時,當年見蔡總統,曾提過要考慮台灣的特殊地理人文條件,應該訂出經建開發的總量管制,從三大面向,一、國土可承受量;二、水電能源供應量;三、水土空氣碳排管制量。若其中一項無法達標,就不應該開發。
黃惠敏(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表示,公民參與與專業對話之間還有一段距離,資訊不對等和資料造假不實很常見,地下水和造井造假,不到300公頃小小馬頭山就有三個開發案,馬頭山地區這些年陸續經歷了掩埋場、新農業循環園區、光電場的開發風險,這都設在環境敏感區、活動斷層,但是在環評書中都忽略了相關的說明。
馬川佳(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秘書長)表示,我們前身是台灣環境公義協會,原先是站在監督台中空污的立場,後來尋求科學解決議題,發現小水力發電是對環境衝擊低的低碳排能源,如今轉型成立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希望透過能源的議題來努力。很感謝台灣環境保護聯盟、陳椒華立委、洪申翰立委這些年來在小水力發電上的努力。
方儉(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得主)表示,若把資訊公開法和行政程序法設下刑責,政府官員就沒人敢說謊了。農業減碳防止詐騙,減碳裡面有很多公共參與,我認為綠電不能算減碳,因為沒有公共參與,淨零路徑圖和SDGs沒有在一起,如今2025年也可能會面臨核電延役。方儉表示,騙子能騙多久,決定於我們要被騙多久。
新聞聯絡人: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
0920-329-493|LINE-lD:hehe7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