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快篩調查手法公開 - 全民為海洋健檢!

我們正在做的事: 

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指引下載連結 https://pse.is/LJY4Q

文/荒野保護協會研究員胡介申、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

如何量化海洋塑膠汙染?全球環境永續的最新挑戰

      在臺灣,從去年(2018)6月塑膠吸管引發的珍奶之亂,到今年7月大型連鎖速食、咖啡與超商相繼改用不須吸管的寶寶杯,新一波的減塑政策已經全民有感。而今年初從聯合國環境大會、巴塞爾公約會議、東協峰會,至剛結束的G20峰會,海洋塑膠汙染一直是全球高峰會上的焦點議題。若以星球視角觀察,地球上的居民忽然意識過去60年為了便利生活大量生產、過度使用與輕易拋棄的塑膠包裝,原來超過9成都沒有消失,而是以不同尺寸與型態充斥在我們身邊的水、空氣、土壤與海洋中。

      目前全球治理海廢的最高機構來自於聯合國,2015年聯合國明確將減少海洋塑膠污染納入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但是,當具體討論要如何檢視各國海洋減塑的工作成效時,卻遇到「還沒有可用的量化指標」的困境(註1)!換句話說,相對於減碳,全球有「將地球升溫控制在1.5度C」的共同目標。但是,要如何減少海洋廢棄物?現在有多少?未來要減到多少?需要花多長時間來減?一直到今天,這些問題仍是各國科學家和政府試圖回答的大哉問。

你也可以成為公民科學家,一起來為海岸健檢

      2018年7月,荒野保護協會與綠色和平取經日韓實際操作,以視覺量化廢棄物的「海岸快篩」調查方法,經過不斷研發修正,最後產出最適合臺灣的方式。由49位受訓的公民科學家,加上簡易的器材,就可在短時間內作大範圍的抽樣調查,計算海岸線上人造廢棄物總量,並拍攝紀錄現場地理環境資訊。如今,我們將開放這套海岸快篩的調查方法和數據,讓各地團體或個人都能應用、援引與參考,所有愛海人士都可以為自己家鄉的海岸健檢。

      過去十年,由普羅大眾參與貢獻的公民科學在臺灣快速蓬勃發展;資料公開的大數據,不僅能大範圍擴及現場第一手資料的來源,更能作為監督政府的佐證,甚至將對環境的關懷轉為政策進步的推力。2016年,由中研院發起、結合民間與六都政府合作的空氣盒子計畫,透過全臺3000個空氣盒子,讓民眾可即時追查PM2.5濃度。對比環保署僅有77個監測站,數量龐大的空氣盒子監測網透過資料公開,能及時反映瞬間與極端的空氣品質,也讓環保署在民意壓力下,規畫逐步在工業區與交通要道等設置1萬多台監測器。

開放資料力量無窮

      資料開放讓不同的資料有機會互相比對和引用,透過資料的重新整理與分析,有更多潛力創造出新的知識。如今空氣盒子跟41個國家合作,跨國掌握空氣污染的濃度與流動,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PM2.5微型感測資料中心。《意外的守護者:公民科學的反思》作者阿奇科.布希(Akiko Busch)認為,公民科學最重大的價值便是將人與環境連結起來,讓人產生信心,相信自己的作為能夠改善環境。我們也期待透過第一年海岸快篩調查的開放資料,吸引更多人參與調查與認識海廢議題,關心海岸的健康,一起消滅海洋廢棄物。

【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指引下載連結 https://pse.is/LJY4Q 】

註1:2015年3月6日聯合國統計委員會(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Commission)成立SDGs指標機構及專家小組(Inter-agency and Expert Group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Indicators, IAEG-SDGs)

IAEG-SDGs將所有SDGs指標依據發展程度區分成三個層級,第一層級(Tier I)為有既定方法及可廣泛獲取數據的指標,第二層級(Tier II)為有既定方法但數據不充分的指標,第三層級(Tier III)為方法尚待完成的指標。其中編號14.1.1便是關於呈現海洋優養化與漂浮塑膠密度的指標,目前(2019年8月)仍被定義成最低階之第三層級,凸顯出各國海洋塑膠不易量化與標準化的難題。各項永續發展指標之狀態查詢: https://pse.is/HNV7T

註2:本文修改後亦於2019/7/25刊登於聯合報民意論壇:海岸快篩 全民為海洋健檢 http://udn.to/KFGGW

 

附加檔案大小
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指引.pdf7.33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