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會訊息

[花蓮分會] 11/13公出開會_休館
各位朋友您好:今日參加環保局於瑞穗泛舟中心辦理-花蓮海洋環境團體與志工交流會,因此休館.分會電話轉手機,如有急事請電話聯絡,造成不便敬請見諒,謝謝!

[花蓮分會] 107/11/10活動行前通知】
各位朋友您好:這麼大的雨一定讓大家心情七上八下的,剛剛幹部討論決定: 這幾天天候狀況大多晚上下雨,白天太陽,故最後決定時間點為上午07:30。目前暫定:01. 小雨或微雨仍照常進行,請穿雨衣或帶雨傘參加,然基於安全考量 ,活動地點則由鯉魚山改為環潭步道,還請體諒。02. 活動倘若取消--08:00左右會mail通知各位感謝您的參與,明早希望--天晴!!

[花蓮分會] 【活動訊息】認識保安林生態 - 探訪鯉魚山
鯉魚山為編號第2623號風景保安林,海拔601 公尺,其中有七條步道成網狀分布。步道兩側的低海拔闊葉林,有40年以上的造林樹種光臘樹、楓香、桉樹,原生樹種山龍眼、九丁榕等,多樣的環境棲息了台灣彌猴等哺乳類、蛙類、昆蟲類、鳥類等,各據領域,種類數量十分豐富多樣。想一探其中的精采故事嗎?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執行單位:花蓮分會活動時間:107年11月10日上午09:00-12:00活動地點:鯉魚山野餐觀景步道參加對象:親子及一般民眾,50名〈每10名一位解說員〉活動費用:免費,提供個人保險及餐盒集合時間地點:08:50-09:00潭南延壽亭(觀音廟)集合報名方式:即日起,線上報名,額滿為止。https://docs.google.com/…/1FAIpQLSdyQDKdWihR0nkWpt…/viewform注意事項:● 為避免蚊蟲叮咬及安全,請穿長褲、長袖及防滑性高的鞋子● 勿使用有氣味的防蚊液及防曬乳,以免吸引蜂、蟲接近● 請自備飲用水(至少500cc)、帽子、毛巾及輕便雨具,如有孩童,建議帶些小點心或蔬果備用(請記得要將垃圾袋下山唷)● 建議:可帶相機、望遠鏡等工具● 如果天候狀況不佳,有安全疑慮時,主辦單位有取消或延辦活動的權利。

[花蓮分會] 【休館公告】
專職10/22-10/29休假,因此分會休館八天休假期間分會電話轉接台東分會、電子信件則由南區主任秘書協助處理造成大家的不便,尚請見諒!祝 大家事事順心~~

[花蓮分會] 【新聞稿】荒野保護協會與國際學者合作,十二年淨灘數據首登國際期刊
淨灘是臺灣近年全民熱門的環境守護行動,但從汙染治理的角度,臺灣海灘上的人造廢棄物的研究論文,歷年來只有三篇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上,且僅限於北海岸、高雄、臺南區域性的調查,少有跨縣市、長時間的累積數據。為了推動完整的調查研究,荒野結合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教授華博諾(Bruno Walther)、臺灣大學地質系研究員孔燕翔(Alexander Kunz),及本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將2004年至2016年眾多單位累積的541筆的淨灘數據,分析成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海洋汙染學誌》,為臺灣的海岸廢棄物研究站上國際舞台,也提供臺灣海洋汙染與環保政策上,一個新的對話基礎。 本論文全名為「歷時12年的大範圍公民科學資料分析臺灣海岸廢棄物的種類與數量」(Type and quantity of coastal debris pollution in Taiwan: A 12-year nationwide assessment using citizen science data )以嚴謹的學術分析臺灣海岸廢棄物情況。重點如下: *分析全國541筆由淨灘團體與個人協助收集的數據,資料期間涵蓋2004-2016年(12年),垃圾總數量為904,302件、重量達到131,358公斤。 *其中90.8%為完全塑膠或是部分為塑膠材質,最常見的前5項垃圾分別為塑膠提袋、塑膠瓶蓋、免洗餐具、漁業用具與吸管。 *學者採用兩種不同統計分析方式,認為臺灣本島每公里海岸線上約2,730-5,937件、417.2-831公斤的垃圾。 *長期來看臺灣海岸汙染程度與周邊國家類似,唯臺灣政府與民間近年陸續推動之擴大淨灘、一次用塑膠垃圾減量等倡議與廢棄物政策,未來應可持續由海岸垃圾監測來評估政策效益。 ●跨越合作障礙、民間環團與環保署攜手恢復潔淨海洋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表示:荒野保護協會持續十數年推廣淨灘與海洋廢棄物監測,本次科學論文發表代表的是,無數志工與眾多友團夥伴在烈日下付出汗水的成果。去年(2017)與公民團體及環保署共組海廢治理平台後,也致力於推動建立國家級的海廢調查計畫。今年欣然樂見環保署與地方政府跨越合作障礙,共同啟動每季一次的海廢組成與保特瓶來源國調查,並建立官方的開放資料平台。以上種種政策的推動歷程與進行中的階段性減塑政策也都被收錄於這篇論文,讓全世界知道臺灣正在為潔淨地球與大海盡一份心力。劉月梅理事長也期許未來官方與民間能持續攜手合作,建構更完整、長期與大範圍的海洋汙染監測資料,作為政府制定海廢減量政策時的有力依據。 ●東亞的國際海廢研究論文缺口,臺灣終於補上本篇論文的主筆,華博諾博士表示: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是全球熱門的環境科學調查方式,透過精細設計、簡單上手的實驗設計,培訓關注議題的在地民眾成為一位位公民科學家,可以突破過去學術研究只由專業人士進行野外調查的時空限制,以有限的預算與資源,收集到質量兼具的田野數據。本調查由無數公民科學家在2004年10月至2016年12月之間收集與分類台灣本島海岸及部分離島與外島周圍的海洋垃圾數據,這是公民科學家如何長時間大面積收集有價值數據的一個很好的例子,針對12年間541個淨灘活動的分析結果顯示,淨灘撿拾到的廢棄物在數量上有64%為塑膠,27%是塑膠與其他材質混合;臺灣本島海岸線現存的垃圾量大約介於370萬至790萬件,560至1,110公噸之間。 孔燕翔博士在2016年曾與華博諾共同發表臺灣首篇沙灘中的微塑膠研究,孔博士認為海洋塑膠是全世界僅次於氣候變遷的熱門環境議題,而東亞目前被學界認定是全球海洋塑膠最大的排放源與重度汙染區,相較於日、韓與中國傾力投入相關研究,臺灣卻鮮有論文發表。雖然環保署今年開始累積官方監測數據,但本篇以公民科學的方式,預先提供國內外學者關於臺灣海岸汙染現況的整體描繪,以及一個可以相互比較的基礎。 ●全球塑膠汙染影響深遠,臺灣研究不能缺席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表示:由於本文的發表,提昇了臺灣在累積海洋廢棄物數據多年後的國際議題能見度。日前國際研究團隊針對全球20個貢獻最多塑膠進入海洋的國家多位於亞洲沿海,而臺灣在廢棄物管理、資源回收與循環經濟等領域,累積許多周邊國家所缺少的發展歷程與產業經驗,因此議題上,國內產官學界未來應積極串聯合作,對外發聲。除此,荒野保護協會今年仍持續舉辦「國際淨灘行動─2018愛海無句海洋倡議」,自9月起陸續在全臺灣舉行淨灘與教育推廣活動,吸引許多知名企業、團體和個人加入響應,12月時也將公布整年度的倡議成果。 國際淨灘活動相關資訊:https://www.sow.org.tw/blog/37/20180702/6202 論文作者資訊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助理教授 華博諾(Bruno Andreas Walther) alex.kunz101@gmail.com臺大地質系 研究員 孔燕翔(Alexander Kunz) bawalther2009@gmail.com荒野保護協會 海洋守護專員 胡介申 jason@wilderness.tw 期刊資訊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海洋汙染學誌),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 IF = 3.241),為全球海洋汙染領域最具公信力的科學期刊之一,在污染科學領域160本學術期刊中名列第17,在海洋學領域150本學術期刊中名列第20。論文將於10月出版之紙本刊物《海洋汙染學誌》(第135卷, 862-872頁)*線上論文網址(僅有摘要,閱讀全文須付費)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18.08.025

[花蓮分會] 【國際淨灘日】花蓮場次9/30下午
9月15日(六)下午9月國際淨灘-消失的海洋-吸管掰掰主軸活動,本次活動延期到9月30日(日)辦理【2018國際淨灘日】9/15花蓮場--14:00-16:00七星潭德燕海濱植物園您有多久沒去海邊了?您知道潮來潮往的海水送給沙灘的是人類丟棄的垃圾嗎?每場淨灘結束後,藉由「臺灣國際淨灘行動記錄表(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登記撿拾到的廢棄物種類與數量,透過親身實地參與重新瞭解海洋現況,並反思日常生活中自己所能做的改變。面對源源不絕的廢棄物,我們希望能做的不只「撿」不停、更要不停「減」。邀請您--自備手套、兩種垃圾袋,一起為環境做點事!●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林區管理處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協辦單位:花蓮縣新城鄉公所清潔隊 【活動流程】13:30-14:00 報到14:00-14:30 短劇:消失的海洋生物-塑膠吸管與垃圾14:30-15:30 淨灘/海岸廢棄物調查+統計及分類15:30-16:00 宣誓/ #吸管掰掰(消滅塑膠吸管) ..指導單位:林務局及參加團體、民眾16:00--- 結束,賦歸吸管是一項方便的經典發明,台灣每年使用30至100億支的一次用塑膠吸管,這些吸管不具回收價值,在短暫的被使用丟棄後,也只能進入焚化或掩埋處理,到頭來還是又重新進入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尤其對海洋生態造成無法復原的危害,最有效的改善方式還是從消費源頭減少使用量。今年,我們想邀請餐飲業者與消費者手牽手,為塑膠吸管減用發聲,成為潔淨海洋與守護地球的行動者,一起大聲說:#吸管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