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會訊息

[雲林分會] 本週活動預告&個人連署-推動設立海洋保育署及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
連署-推動設立海洋保育署及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請5/6中午前完成連署,下午4點要送立法院海洋主管機關之設置攸關我們國家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育和海洋資源的永續經營利用,更關係我們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四面環海的海洋國家和海洋尊嚴。我們強烈的要求設立海洋保育署及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 詳細訴求 https://www.sow.org.tw/info/news/20150505/3670參與連署(連結至環資) https://e-info.neticrm.tw/civicrm/event/info?id=414發起人:台灣海洋工程學會 台灣海洋產學策進會 理事長 陳陽益教授 常務理事 邱永芳教授中華民國海洋學會 理事長 魏慶琳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執行長 邵廣昭研究員荒野保護協會 理事長 賴榮孝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秘書長 陳瑞賓

[台中分會] 2015愛海無懼- 海洋影展-台中場次-2015年6月 在國資圖
2015年 愛海無懼 海洋影展 –台中場 6/7 日 【海洋永續 幸福延續】永續海鮮三部曲 普 紀錄片 張秋珊-荒野資深推廣講師 6/14 日 環島 普 紀錄片 郭兆偉-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TAMEE)秘書長 6/21 日 南太平洋:易碎的天堂South Pacific: Fragile Paradise 普 紀錄片 由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提供 【2014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系列活動】 吳麗華-荒野資深推廣講師 6/28 日 刪海經-The Lost Sea 普 紀錄片 導演-洪淳修

[台中分會] 荒野週週見講座-台中週四講座- 2015.05月份
荒野週週見-台中週四講座-2015.05月份 2015.04.23 荒野推廣教案分享-發現溼地之美 林武淮 2015.04.30 荒野推廣教案分享-重新看見海洋 吳麗華-愛情海 2015.05.07 荒野推廣教案分享-氣候變遷下的挑戰與行動 于美美 2015.05.14 荒野推廣教案分享-與大自然做朋友 江瑞禎 2015.05.21 "地球影展--大地如何塑造文明:人類如何改變地球/長度:59分鐘 ※影片由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提供" 深山鶯 2015.05.28 " 地球影展--蜂鳥 ※影片由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提供" 筍子 2015.06.04 " 地球影展--南太平洋-破碎的天堂 ※影片由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提供" 深山鶯

[花蓮分會] 2015台灣國際紀錄片巡迴展 花蓮站 05/07-05/10
2015 台灣國際紀錄片巡迴展於四月在全台六座城市──台中、花蓮、宜蘭、台南、新竹、高雄熱烈展開。剛結束第一站台中,TIDF 將帶著觀眾們滿滿的支持,來到第二站花蓮!2015 年 5 月 8 日至 5 月 10 日,TIDF 精選了 16 部精彩的紀錄片在花蓮秀泰影城放映,連續三天,將帶來豐富多元的視覺饗宴!其中包括日本重要的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Ogawa Shinsuke,1936-1992)拍攝日本六零年代學生運動的紀錄片《壓制之森》,從中能感受他對社會議題與被攝者浪漫而前衛的追求。優質精彩的【得獎影片】、【TIDF精選】,讓觀眾們一網打盡近年來世界各地表現最亮眼的紀錄片。《刪海經》以難能可貴的視角,紀錄了金門人與金門鱟七年來的生態、人事變遷。《玉門》、《鐵夢》則是兩座亞洲城市的發展幻夢,導演們各自以實驗性的手法,帶領觀眾見證一個時代的興盛與衰亡。《燃煤的餘燼》則是來自南美洲祕魯的作品,聚焦於靠燒煤炭維生,被資本主義層層剝削之下的平凡家庭。而《星國戀》與《公民不服從》,展現了人民與國家力量之間複雜矛盾的糾結情感與抗爭。《我的狐狸電影夢》則記錄了伊朗卡車司機的尋夢旅程,對動物的迷戀與對電影的熱愛,奇妙地融合於這部電影之中。....................除此之外,花蓮巡迴場特別邀請了《-1287》的導演伊恩.湯瑪斯.艾許(Ian Thomas ASH)來台,他以溫柔的鏡頭記錄了生命中最殘酷的事實──邁向死亡,與罹患癌症的和子小姐建立了一段為時不長,但卻令人難忘的情誼。導演伊恩除了出席映後座談以外,也將在 5 月 7 日晚上七點半的紀錄片講堂,於時光 1939 與台灣導演沈可尚對談──當攝影機面對被攝者時,該如何拿捏鏡頭與被攝者之間的距離與情感,而紀錄片又存在著甚麼樣的可能性與侷限。影展全程免費入場,TIDF 期待花蓮朋友們熱情的參與!詳情請參考 http://www.tidf.org.tw/zh-hant/events/1239

[台南分會] 【台南週五見--6/5】從討山到護田-女農的社運之路(阿寶)
荒野台南周五見本講座自由入場不需事先報名【講座日期&時間】2015年6月5日 晚上7:30-9:30【講座簡介】十五年前為了山林復育而討山的女農阿寶,近年因為故鄉蘭陽平原蓋滿農舍而滿目瘡痍,從獨善其身的隱山農人,一步步走上社運之路。2013年成立「守護宜蘭工作坊」,2014年起「搶救農田地景連署行動」,踩踏泥土的雙腳,感受土地的沉疴,希望能呼喚社會的覺醒,一起來療癒。【講師簡介】阿寶大學中文系畢業,在台北的雜誌社工作過,當過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解說員,曾一個人獨自自助旅行,從四川行經西藏、印度到尼泊爾,共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途中能步行就步行,也買過驢子及腳踏車代步。 民國89年,阿寶選擇上梨山,為了實踐自己的理想,她向農民租地,搭帳棚住了一年,過著沒有電的生活,白天辛勤做農,夜晚就點油燈照明,閱讀農業專書想在實做中學習這個領域的專業,用善待土地的方法耕作。 後來她自己蓋了個小竹屋,她說選擇竹子做為建材的理由是,台灣的竹林資源非常豐富,一棵竹子只需要四、五年即可長成可用的材料,樹木則可能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阿寶租下果園時,保留了原有果樹,在空缺處或樹下植苗,由於苗木 成熟長大需要數年時間,這期間她可以持續照顧果樹,收穫果實,待樹苗漸長就逐步縮減果樹,最後放棄經營和採收。水果的收益用以支付地租,購買設備及必要時僱工的工資,節餘的部份則積攢下來,希望最後能將土地買下,或租下更多的果園納入合理化經營。 著作:<<女農討山誌:一個女子與土地的深情記事>>【講座地點】荒野台南分會(台南市東區裕農路288巷15號)

[台南分會] 【台南週五見--6/26】非正經教育(賴勁廷)
荒野台南周五見本講座自由入場不需事先報名【講座名稱】非正經教育【講座日期&時間】2015年6月26日 晚上7:30-9:30【講座簡介】非正經教育一詞是我在嘉義觸口自然教育中心工作時,夥伴們一起發想,用以自我勉勵與期許的名詞。發想的起源來自於學校的正規教育與學校外的非正規教育,但我們覺得自然教育中心的環境教育是獨樹一格的,應該要更跳脫出非正規教育的局限,因此我們將我們自我期許的環教風格稱為「非正經教育」。我不是環教體系出身,沒辦法在一場演講中洋洋灑灑地長篇大論關於環境教育的理論。但一路走來,確實有許許多多的感受與感動,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為更多人揭開環境教育的神秘面紗,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感動!我的好友水蛭告訴我,這就是熱忱吧!這場演講,是我的第一步,希望有一點什麼,真的能留在聽眾的心裡沉澱…發酵…【講師簡介】賴勁廷臺大森林畢業,之前在觸口自然教育中心擔任環教教師,目前在臺中都會公園擔任環教教師。雖然環境教育法通過已超過3年,國內環境教育的推動更是有好長的一段時間。但大部分的人對於環境教育一詞仍是充滿陌生與誤解,即便是學校教師與公務機關人員,大多數對於環境教育似乎也只被動地停留在每年4小時研習的時數核銷。但今晚的演講,將藉著一個非環境教育體系出身環教教師的心路歷程,與大家分享你應該知道的環境教育,以及環境教育裡的感動。【講座地點】荒野台南分會(台南市東區裕農路288巷15號)

[台南分會] 【台南週五見--5/29】《還島》海岸徒步環島紀錄片
荒野台南周五見本講座自由入場不需事先報名講座名稱:《還島》海岸徒步環島紀錄片講座日期&時間2015年5月29日 晚上7:30-9:30講座簡介2014年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花了67天,徒步繞行了臺灣海岸一圈一路走來既艱辛也踏實也為臺灣留下了一部真切的海岸紀錄片。2015年他們再度啟程,這次不走路將帶著滿滿的感動與祝福與您分享只需要短短的兩小時讓您乘著浪的腳步、跟著風的眼睛漫步海之濱讓我們一起『守護臺灣,擁抱海洋』或許您沒有這個機會親自走上一遭且聽他們娓娓道來只要您拿出兩小時的時間與熱愛環境的心藉由半小時的海岸徒步環島紀錄片欣賞與映後座談分享您也能更加了解這片孕育我們的海洋現在面臨了什麼樣的變化。【還島】預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REqr8Gxak講師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講座地點荒野台南分會(台南市東區裕農路288巷15號)

[台南分會] 【台南週五見--6/12】農業與樂活人生(陳明志/袋鼠)
荒野台南周五見本講座自由入場不需事先報名【講座名稱】農業與樂活人生【講座日期&時間】2015年6月12日 晚上7:30-9:30【講座簡介】想當農夫是源於小時候在鄉村成長的記憶,憧憬與土地連結的生活,在厭倦了朝九晚九,身不由己的工作後,決心投入農夫的行列,在開始務農後有很多意外的收穫,想藉此次機會與大家來分享自己的轉變以及樂活人生的方法。【講師簡介】陳明志(自然名袋鼠),南一親子團成員,從工程師跨行轉業為農夫。【講座地點】荒野台南分會(台南市東區裕農路288巷15號)

[台東分會] 臺東縣「第二期 (105-108年)綜合發展實施方案(草案)」 民間團體意見書
4/24荒野保護協會與關心台東發展的居民,針對台東縣第二期綜合發展實施方案草案內容,拜訪計畫處送交民間團體意見書並進行討論,計畫處應允將執行下面事項:台東縣第一期綜合發展實施方案後續如何監督將第一期通過的28個案子執行細節與成果公開,以及離島基金的執行成果也一併公開於網站。民間意見如何處理分別與各局處溝通,傳達民間想法,並將各局處願意與民間團體討論的計畫列表出來,再安排討論時間。民間團體意見書內容如下:整體意見缺少對各面向現況的評估,台東需要各方面的發展,縣政不應只重觀光客。現有的供水、垃圾場容量、交通、醫療、緊急救援是否有因應配套措施,才不會排擠到縣民資源?而台東最大的優勢是生態資源,不應被犧牲,否則台東變成跟其他地方一樣的時候,會失去競爭力。計畫內容多處重複(如5-7.4及5-7.8飛鷹展翅『企業經營人才培育學院』)、誤置(如2-15防洪不應放入環境保護章節);缺少基本背景資料及現況調查、許多館場新建計畫不見相關人事費用之編列,未釐清根本課題。第一章 前言 1-4 第一期綜合發展實施方案檢討1-4(二)提案成果檢討2-4計劃提案與中央部會計劃資源整合不足:當中提到提案計劃內容較為零碎,並且與部會計劃內容同質性高卻未能整合,造成提案互相排擠等問題.此第二期方案在聽證會反應情況仍有此問題.應請納入中央部會計劃之方向規劃,由地方計劃協調中央部會計劃形成地方計劃之規劃方向於計劃書中。重點是,地方提案規劃方向,需由花東基金補助類型提案,應優先支持跨區域與整合型計劃,而非縣府本身施政規劃內容之計劃。第二章 現況與課題2-11 文化特色:(一)現況分析;(二)關鍵課題針對文化特色在(一)現況分析上僅談族群文化特色,過於簡略與片面,對台東現況發展情勢並未呈現分析性說明與範圍之周延性,同時台東縣內各區塊所發展的文化特性與狀態並不相同,應列入考慮.也因此在(二)關鍵課題的評估與判斷上過於籠統與片面;三項內容皆圍繞在原住民文化、傳承與有效產業化為主,忽略其它族群文化問題,以及相關文化資產、景觀與維護管制等問題。是否應根據永續發展定位上,優先突出城市與偏鄉地區個別文化弱勢與傳承問題之課題,城鄉文化資源落差之課題,地方文化特色形成產業資源永續性的具體分析與評估等。 針對現況分析與發展課題須有認知上與分析上的實質評估,並應實際對應「花東地區發展策略計劃」中之2.2 加強在地培育人才(強調2.2.1);2.3.1;2.4.3;3.3.4;4.1推動原住民族特色產業等指標項目,避免扭曲指標項目意涵,提出偏頗的策略與作法。2-13農業發展:(二)關鍵課題提到「農業生產面臨西部及國外農產進口之競爭壓力,整體發展遭遇轉型瓶頸。」此說法並沒有真正瞭解台東農業面臨的狀況,台東水果中釋迦佔了超過5成,台東釋迦在全國具有獨特性,台東稻米的平均單價高於其他縣市等,問題在農業前景。找出的原因不對,相應的策略就會不對。第五章 部門發展計畫5-1觀光建設1.1特色風味小鎮營造計劃 1.海端森林魔法特色小鎮觀光服務資源與環境設施整備計畫看不到重點,到底遊客來南橫的觀光遊憩行為希望是什麼?到嘉明湖的登山客為何不會留在南橫村莊?在地部落可以參與哪些工作?新武呂溪護漁區的作用是什麼?損壞之天龍吊橋修復,閒置空間進行觀光服務設施建置等,最大獲益是天龍飯店,應要求業者部份付擔或認養後續維護。近來林務局與部落為了嘉明湖時有衝突,請縣府不要重蹈覆轍,此為布農族傳統領域,依原基法,請在計畫進行前與海端各部落充分溝通。2.成功鎮海洋風情特色小鎮藝術創意彩繪與環境設施整備計畫成功鎮已很有特色,若彩繪與在地沒有相連的文化,反而破壞在地原有的特點,2000萬用來彩繪是過度浪費的經費編列,應該在人力培力上多一點經費。1.2營造魅力整合行銷計畫-子計畫1:獎勵旅遊及度假會議計畫獎勵旅遊及度假會議並非台東觀光應發展的方向、涉嫌對特定廠商有利、錯估觀光人力使用與利益分配結構,建議撤銷。獎勵旅遊通常會鼓勵員工攜帶家屬前往,飯店或度假村必須有夠大的遊憩設施,也必須有正式的會議場地提供研習與頒獎,小飯店無法投資這種使用率有限的硬體設施。P.137提到縣政府擬定「對學校及民間團體自辦獎勵旅遊與渡假會議團之獎補助」,編列1,340萬推動的規劃是否已經設定對縣內有足夠規模的特定廠商提供資源?獎勵旅遊及度假會議大多採取全包式旅遊,為何家戶可支配所得會增加1500元?P.139提到就業人口每年增加1000人以上,P.137只列每年新增200個工作機會,而且獎勵旅遊及度假會議通常只在大型飯店或度假村舉辦,主要用來增加大型飯店或度假村的週間使用率,為何可以產生新的工作機會?可量化效益民間團體自辦獎勵旅遊與度假團計7,000人次(每年)、赴台東旅遊之遊客消費產值達1400萬元以上(每年)。上述數字統計,每人次只消費2,000元,卻投資1,340萬,投資報酬率是怎麼算的?1.3觀光服務與技術人力培訓計畫是沒有掌握台東觀光人才缺口的計畫。目前未見相關輔導考照(導遊、領隊)的考試科目對應的課程規劃(實務一、實務二、觀光資源概要)。目前許多擁有導遊、領隊證照仍找不到工作,因此,重點不再於證照,而是培養具有地方觀光資源規劃的人提升針對不同客群的行程規劃能力,透過接案增加對當地認同並持續維護觀光資源來保證繼續有案子可以承接。P.141提及「讓來到台東旅遊的遊客經由這些專業導遊、領隊,改變旅遊型態,從走馬看花變成深度之旅,增加停留在台東之天數。」縣政府絕大部分的觀光規劃都針對大眾觀光,觀光客被旅行社安排導遊、領隊,沒有當地導遊、領隊介入機會。再加上找的大師講座都是規劃大眾旅遊,無法切中台東當地實際需求,培訓方向規劃錯誤。本章節所提到的三個方向,如環境永續,必須反映在課程安排的內容上,否則只是觀光的老調,與綠色觀光一點關係都沒有。透過公辦演講、課程、帶隊交流來提升觀光從業者之水準,但受益者是觀光從業者,應該使用者負擔一定比例之學費。觀光主管高峰座談會一年一場次要20萬元,參訪交流學習1年2次要25萬元,應由業者自行負擔。國際觀光證照或實習是個人受益,應該要有類似學費貸款的還款機制。1.4 營造魅力整合行銷計畫-子計畫2:觀光整合行銷計畫名人招待、多媒體、補助拍片、國內外廣告…總經費將近1.48億,有些工作本來就是縣府經常在做,不應再從東發基金裡撥款。行銷之重點在產品品質而非行銷手段,台東觀光旅遊品質要與其它縣市或國家之差異化,重點在部落的文化與環境、整體生態資原與自然環境的完整性。但這二者所編列之經費與培力場次卻很少,觀光資源盤整及提升量能規劃(包含輔導部落觀光培力、種子示範點輔導)四年250萬,十個部落僅作培力各一場次與示範點。1.6 臺東縣「觀光慢城」旅遊典範推動計畫此原則具有指導性,但工作指標及計畫內容卻又偏離,淪為個別活動,徒浪費美好想像,不具長遠永續性。縣政府如在意慢城,是生活慢城,而非觀光慢城;以在地居民為主而呈現的生活感,非刻意營造觀光,觀光客的眼睛所見人事物,具有玩賞性質,台東不能變成這樣的台東。此計劃沒去思考如何透過文化與空間維持這樣的生活態度,反而被簡化為兩件工作:觀光慢城旅遊模式的建立 1200萬、推廣體驗式遊程 600萬,怎麼可能產生計劃所提到的三項不可量化之效益?投資1800萬,預計產生500人次觀光客,等於是投資36000元產生一個人次的慢遊觀光客。1.8 自行車租賃系統建置與營運計畫自行車系統應該不只是台東市範圍,而應擴大到市區週邊的居民,如火車站、知本、南王、富岡等。不只是市區,包括成功鎮、鹿野、關山與池上等,應該都設立此自行車系統,自行車的租賃在市區應該要有許多點可還與借。5-2文化建設針對13項行動計劃綜述:13項文化發展部門行動計劃有七項座落於核心市區,跨區域的計劃五項中,有兩項(2.5及2.8) 皆是搭配核心市區之硬體計劃,相關人才培訓、藝文表演(除了進鄉表演)與文化交流皆不在其它區域或部落.試問如何回應關鍵課題中提到的第3項「偏鄉文化差異與資源不足」的部分?也並未對應到計劃策略「均衡城鄉區域宜居發展」主題上(p.104-台東縣永續發展目標體系架構圖)。此外,佔七項比例之原住民文化建設,比重過多在原民文化產業與觀光化上,並未回應關鍵課題中提到的第2項「原住民生活型態與傳統文化的保留、傳承與發展」中的族語教學、口述歷史工作、部落文史教室等匱乏問題.同時座落於核心市區的2.7;2.8;2.10;2.11 等原民文化交流與產業化提案,看不見資源引進部落,反而吸收集中至市區,加速原住民文化商品化之風險。2.1 翻轉圖書館新未來計畫請先讓學校圖書館活絡起來,如鄉鎮國中圖書室因為人手不足,停止借書,學生權益受損。臺東圖書館書目品質不佳,編目質量宜單獨列為工作項目或者補救措施強化之。整架不落實,圖書館與倉庫僅一線之隔,績效指標應該包含書目誤植率、整架良莠率。擴大閱讀風氣,終身學習,應辦理館際互借。若館藏不在讀者本鄉,應可跨館提書,借書日自讀者於本鄉圖書館刷條碼日起,也於本鄉還書,由該館再寄回原藏書館。偏鄉由郵局以專用封袋投遞至家戶,還書時免貼郵直接投郵筒。資料庫有MySQL、Sybase、Oracle,為什麼直接指定 MS-SQL?請參考洪朝貴教授〈Scott McNealy 談資訊科技轉換跑道的成本〉。2.2 打造新臺東美術館亮點計劃計劃內容中,以硬體建設為居多,包括景觀改善、導覽設備、空調汰舊換新、保全等,應屬於縣府經常性建設與常規經費編列中.台東美術館的問題反而應針對展覽訊息不足,缺少搭配展覽之主題活動,缺少與在地藝術家合作展覽或文化活動計劃,使得美術館實際空間使用率不高。2.6 八仙洞遺址風華再現計劃針對文化資產設置遺址保護區、風景區、商店與停車場管理,應遵守文化資產維護相關規範,並針對實施相關工程提出重要保護措施,包括遺址與周圍自然環境.並應提出設置後續維護管理機制,以及因應八仙洞觀光人潮必要之管制措施等配套.上述內容,應於計劃書中詳細說明,避免文化景觀與風景區之文化建設,造成另一波的干擾與破壞。2.7臺東原動力原藝起飛計畫子計畫打造台灣原住民文化交流館計畫建議撤銷。其功能與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重覆,請勿再設立重覆功能的館浪費資源。2.10 原住民文創聚落營造計劃建議撤銷。其功能與當前「臺東糖廠文創聚落園區」(相當大的原住民文創比例,並已逐步形成小型產業規模)重覆,為何不將相關軟體設施投入在「臺東糖廠文創聚落園區」,反而另闢空間與相關建設,造成功能定位重覆與資源排擠效應?2.11與2.12 部落建築美學與部落家屋建築文化語彙計劃兩項硬體建設計劃,關乎部落具傳統文化特性之聚會所與家屋建設.前提應盤點缺乏相關建設資源之部落,並優先支持.操作方面,不應委由鄉鎮公所逕行委託民間單位合作辦理,作相關規劃配置,以及不應委由專業廠商施作,此種由上而下、層層發包的操作模式,不一定符合各部落組織與文化特性需求,反而造成浪費.建議應採獎勵補助與輔導配套措施,應由各部落組織根據實際需求,提出申請,並搭配部落對此空間運用之文化活動規劃,形成公部門出錢,部落組織出力造屋與運用的協力模式。5-3原住民族群生活條件及環境之改善3.1部落自理示範計畫1,200萬只辦理一個部落,而且專指海岸阿美,資源的使用對象過於單一。P.240提到「與原住民土地議題相關主管單位如原民會、林務局、農委會以及台東縣政府原民處等進行交流討論。」土地是原住民自治暫行條例草案遇到的最大問題,但在推動共管的單位上少了東管處、國防部、國有財產局,應將更多公家單位納入推動自理或自治的協商單位。5-4生態環境保護4.1台東縣清潔養豬及水質改善計畫 太平溪及卑南溪之污染,應該瞭解是因為養豬廢水未處理的關係,還是養豬戶的頭數超量,需要總量管制;公權力不彰,養豬戶不願投入治污,此計畫還是沒用;此計畫需農業處與環保局合作,願意合作試驗農戶則鼓勵,不願合作農戶還是得按污染防制法嚴格執行。4.2台東縣提升垃圾衛生掩埋場營運管理計畫純粹叫機具購買計畫,看不見衛生掩埋場效率及管理提升規劃。不管是焚燒或掩埋,垃圾處理本來就不是廉價的事,利用外縣市焚化廠要提高垃圾焚燒費用的機會,將垃圾往資源化方向處理,除減少外運焚燒費外,還能增大資源回收比。請提出「台東縣垃圾資源化行動方案」。蘭嶼應規畫增加鄉所清潔隊人員及相關處理清運經費,由公部門處理資源回收與垃圾減量。4.3台東縣社區環境品質提昇計畫用花東基金進行髒亂點清除及公廁維護實無必要。除草劑影響鄉村景觀、水資源、生態,不如編列雇工除草的預算,效「宜蘭縣除草劑使用管理自治條例」設法減低使用,才是真正提升一般民眾對環境之敏感度。4.4電動機車推廣設置計畫建議撤銷。台東沒必要以花東基金獎勵電動機車,電動機車的適航力對較廣大區域交通的居民不適合,離島則可單獨提案,鼓勵離島交通工具電力化,但不宜由公部門設置充電站。充電站單獨設立太陽能設施,不具成本及維修效益。電動機車電池換電站,公部門只提供場所,收取租金,不承擔任何建置費用;但公部門也應對離島提出先進綠色能源獎助措施。4.6臺東縣推動環境保護及數位環境保護館暨辦公廳舍設置計畫建議撤銷。花費3億1000萬,其功能和前一項「4.5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改善及管理計畫」幾乎一模一樣,同樣是要進行台東縣環境教育的推動和整合、建置教學設施及研發教案等,經費應花在刀口上,原焚化爐改建之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即可涵括,且請先努力提升焚化爐改建之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之經營及組織。若真要蓋一棟環保局,就請好好寫效益評估計畫,詳寫規劃內容,而不是抄寫上一個4.5 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改善及管理計畫內容。且將原來的有一些業務,包裝在計畫書,但是那些業務本來就是該做的,與此基金無關。4.7台東縣軍人公墓利嘉生態環境園區改造計畫內容提到「推動原住民溯源尋根」、「為引導年輕遊客及國際旅客,另以張惠妹的家鄉為主題規劃參觀.....」改造公墓成為生態環境園區立意良善,但作法仍缺乏與當地居民、部落溝通,出發點也仍以觀光為重實不可取,生態環境園區重點應著重在結合在地資源,進行環境教育及相關活動。經費大筆花在硬體的所謂自然生態工法,要做些什麼工法?建議參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以手做步道的方式進行。此基地旁野溪水泥化嚴重;及位於賴榮美養豬場北邊,春夏秋吹南風,將全是豬糞尿臭味;公墓在一邊,會影響休閒興致;泰安村有二社區發展協會,目前都處於不運作狀態,難於寄望經營。此基地較南邊,有一鄉有運動公園,就是明顯的蚊子公園,公部門還有人力及經費維護嗎? 5-5基礎建設5.1台東縣無自來水地區改善計畫請先更新自來水老舊管線,改善漏水率。5.8 ICT無線寬頻城市及應用加值服務升級計畫本計畫2億1千2百萬,加上前期共3億3千萬。期望縮小原鄉部落與城市的數位落差,但縮小落差,與此計畫有多少人註冊及上網時間並無關連。將無線寬頻在市區大量建置,說會提升農業、文化、教育等產業也實在太過。而被台東的好山好水好人情吸引的觀光客,會因為台東沒有wifi而不來嗎?該建議他們,收起手機,抬起頭來,用眼睛來看台東。在第一期計畫中提到的工作指標10項,計畫內容6項,機制擬定7項,請問有幾項達成;台灣的4G建置已越加普及成熟,不應該在花費大量金錢在戶外型wifi建置;如果一心想要提升台東資訊普及,縮短城鄉數位落差,請補貼固網業者對台東家戶實質降價減收連網費用。5-6農業建設6.1臺東縣有機農業輔導計畫1. 加強農業生產基礎建設針對有機設施與生產加工所需設備訂定獎補助規則,如溫網室、農機具、堆肥舍等,內容沒有看到細目的預估值, 無從判斷總經費是否合理。有機農戶的設施溫網室在台東要面臨颱風吹垮的風險,台東比例較大的有機農戶是水田、茶葉、其次是水果,需要溫網室之機會少,反而是有很多部落的友善小農,需要的是小型農機或可共用/租用的設備。2. 確保農業生產環境,發展智慧型農業包含土壤檢測服務與肥培診斷、補助臺東大學區域檢驗中心現行檢驗設備充實升級、補貼有機及友善耕作經營農戶農藥殘留檢驗、推行產銷履歷制度等。第一年經費 2500萬,第二年1500萬,最後兩年各1000萬,沒看到對現有有機與友善耕作之農戶調查資料,計劃內容也沒有任何細目,無從判斷這些經費總額是否合理。測產銷履歷已由中央推動多年,成效不彰,應該先對現有成效作評估。農改場的土壤檢測一直都有作,已由中央撥經費到農改場,應不需再重覆申請。3. 原鄉有機特色農業輔導推廣種植小米、紅藜、洛神葵、樹豆、咖啡、落花生、油茶及甘藷等具原鄉特色農作物,原鄉特色農作物中,沒有市場調查的資料,如何規劃2000公頃土地要種多少面積的特色作物?比如紅蔾到底一年需求多少,缺口多少完全不知道。另外像每個鄉鎮都列出了洛神葵,這樣有何特色?小米也是除兩鄉鎮外都列出來了。一級產業之基礎就是完整的市場調查,才不會遇到菜金菜土的大起大落。作物加工站的方向與細節是什麼?要那些加工設備?要放在那些地區?這些都付之闕如。4. 打造友善耕作集團,活化國(公)有地,鼓勵地產地消總經費 8800萬,工作內容卻無具體細節。比如,國中小營養午餐推動有機食材是很好的事,但看不到財務估算 (多少學生要補貼X餐費差額),看不到這些有機食材有多少比例要在台東本地輔導農民供應。應該同時推動基因改造食品退出校園營養午餐。5. 健康農業升級沒有契作收購的內容,媒合食品加工業者有何需要編列經費,也看不到細目。補貼冷藏及倉儲設備,這些投資都是不小的費用,補貼比例是多少才會對投資者產生意願?計畫內容中含1.有機設施與生產加工所需之設備訂定獎補助規則2.補助辦理現行檢驗設備充實升級3.統一設立作物加工站4.提供有機(友善)實質補貼5.補貼農業生產所需或冷藏及倉儲設備;大量的金錢補助,需有配套監督機制。建議實質補貼部分:(1)補貼面積限制3公頃(2)金額統一(3)反對鼓勵集團農企,公有地承租3公頃限制。6.2臺東健康農業人才培育暨品牌提昇計畫有些項目之經費卻不合理,如農產品牌包裝設計印製一式就要 800萬元、標竿農業案例觀摩要240萬元、農產行銷及生產現況諮詢診斷一式就要600萬元、聯合行銷推廣展售會一式就要480萬元。各個部落或聚落最需要的農業行銷的人是居住於當地的人,一個優秀的人可以帶動一個聚落農業的復甦,如長濱永福部落的李登庸先生。建議獎勵人才下鄉或回鄉的住宿與生活費,也希望看到縣政府提出策略及計畫,從學習、耕作到銷售,輔導農家轉型。6.3 臺東縣肉品市場整體綜合發展改善計畫 四年總經費是 3763萬元, 105年都是在作規劃,規劃經費是400萬元,佔總經費的10.6%,這樣的規劃費用太高。台東肉品市場投資以供應在地為主為限,不宜過度擴大,贊成電腦設備更新,但有需要肉品分切及加工設備嗎?6.4台東縣森林公園服務升級經營管理計畫森林公園硬體改善工程,應以台北市目前推動之「公園生態化」為方向。基本原則如「水泥零成長,綠地零損失」、「創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生態公園分區管理與利用:設立生態保育區作為生物主要生存、棲息、繁衍及物種最集中之區域,並劃設界線,為維護生物多樣性與棲地完整性,保留生態敏感區,區內僅供科學研究、生態復育及監測活動」、「移除入侵種,維護生物多樣性」、「建立公民參與機制,進行定期環境監測」等等。計劃內容並無詳細的到園人數/停車人數,只有列出101到103年的全年總數(及八月),但看總人數101年仍比103年多,並無所謂人潮增加之情形。若是為了改善動線與更新之需求應屬合理,但不能為了增建停車範圍而破壞原有之森林等生態地區。原有公園之林道狀況如何?在計劃內容並未說明,應限定在原有路面之鋪設,且應考量生態之連續性,要以透水鋪面施工,也應保留生態廊道。6.5臺東縣海岸線綠化苗木撫育計畫既已編列增加人力經費,請要求工作人員以人力機器割草,請勿用農藥除草劑,以免影響海濱生態。6.6臺東縣大武漁港疏浚養灘及環境營造計畫大武漁港自擴建後阻擋了北方而來的沿岸流,使北邊幾條溪之砂石無法順利漂到南邊的海岸國土,漁港以南之沙灘退縮上百公尺遠,而港口北邊也變成囚砂區。全部漁民是多少,有多少艘漁船,一年總產值是多少全不在計劃內容之中,基本的問題沒解決,每年必須花2000萬元經費疏濬,還不如把這些經費拆除擴建之漁港硬體,或把疏濬經費平均補貼當地之漁民。大武漁港是否適宜作成有觀光銷售功能之觀光漁港,未來包括觀光人潮、停車總數、漁獲量總量、誰來經營銷售等評估都沒有,不宜貿然興建另一個蚊子館。也需評估養灘是否會對養灘地點原生態造成危害。6.7臺東縣長濱漁港疏浚及侵蝕海岸保護計畫長濱漁港自擴建後也有突堤效應,106年之漂砂水工模型試驗未完成前,就編列 1億5000萬元延長堤坊,只是更增加漂砂堆積之機會。全部漁民是多少,有多少艘漁船,一年總產值是多少全不在計劃內容之中,基本的問題沒解決,每年必須1000萬元經費疏濬,還要花1億5000萬元延長堤坊。還不如把這些經費拆除擴建之漁港硬體,或把疏濬經費平均補貼當地之漁民。而長濱漁港南邊海濱礁石區生態豐富且因潮間帶生態豐富而被當地居民預計保護棲地為當地龍蝦種苗復育區,若將疏浚後的沙堆至此區將破壞棲地生態,若不將積沙標售,請務必請海洋專業學者評估後再處理。6.8 臺東縣漁業觀光環境整頓計畫伽藍漁港(富岡)釣魚專區新設工程 800萬元,沒有說明是如何改善,這樣的經費是否合理?台東縣海岸線很長,設立有觀光導向的漁市場到底能容納幾個並沒有評估,從長濱漁港、新港漁港、富岡漁港到大武漁港,加上綠島的南寮漁港,這樣是否會彼此競爭客源?6.10台東縣漁業資源保育推廣實施計畫贊同進行遊客量管制的措施,但既已計畫管制遊客人數,便不須再增加步道的興建,如同「生態旅遊白皮書」的原則「必須確保野生動植物不被干擾、環境不被破壞」,過多人工設施只是增加對珍貴珊瑚礁海岸的負擔、並可能延伸遊客的破壞範圍,成為負面教育。導覽人員除解說漁業資源保育觀念,也應傳達正確的生態旅遊觀念給遊客。6.11台東縣南迴線四鄉山坡地劃出作業計畫台灣的地質本來就脆弱,極端氣候頻繁出現,及在八八風災之後,保護和復育山坡地都來不及了,還要大幅解編?山坡地超限利用除了坡度的問題,還有總量的問題,請以民眾的生命財產為重,建議撤銷。2015年2月,海岸法已於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半年內(104年8月4日前)要劃定適用海岸管理法的海岸範圍,兩年內(106年2月4日前)要公告整體海岸管理計畫(劃定海岸保護區範圍);於此時刻根本不該進行沿海地區的山坡地解編,會有競合問題。6.14 臺東縣關鍵基礎農業設施加強計畫105年度至108年度計4年,每年計畫野溪治理長800公尺,每公尺興建經費新台幣2.5萬元,小計2000萬元,4年度合計8000萬元。多數的野溪治理只是野溪水泥化,破壞原有之生態,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關注台東縣野溪整治水泥化對生態、對水資源的影響;請主辦單位在野溪治理規劃設計階段,主動告知資訊給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6.15台東卑南上圳進水口改善計畫壩高不高於溪床,並調查河川全年水量變化,取水不超過河川基流量。應做環評。5-7產業發展7.3『台東好物』品牌虛實通路拓建營運暨行銷計畫「臺東好物」目前的規劃如包裝、國際展售會活動等,都是表面與硬體,錢花下去東西就能出來,但問題是做了有沒有效果。似乎只有設計看得見的LOGO,而不在意其背後的精神,以及生產者真正的需要。並非所有生產者的產品都需要上架或上通路,臺東有許多生產者的產量是小眾的,市場也是小眾,政府該做的是協助建立起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而不是百貨公司式的、標籤認證式的購買管道。要被「臺東好物」認證,產品必須要能符合通路上架規範,也會自然而然地淘汰小生產者。7.4 飛鷹展翅『企業經營人才培育學院』計畫與7.8飛鷹展翅『企業經營人才培育學院』計畫,內容一模一樣,卻是兩個計畫。績效指標的參與公共學習活動次數、新增工作機會不相同,計畫成本收益表的成本現值、淨現金流量現值也不同,財物評估結果表的折現率、淨現值也不同。但是,預期效益無論適量化或質化卻都相同,此草案有無檢視機制,相關單位是否進行把關?7.5 臺東藍金深層海水產業發展計畫建議撤銷。文內提到100年開始,模廠啟用,但未提及其實目前是無法抽水的,因為模廠的抽管已斷管兩次,中央投入數十億元,目前無水可用。模廠是由中央出資建設,並由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發展中心負責研發,而研究內容,則有待商確。除模廠外,另外廠商進駐的園區,則是由地方政府規劃。目前完全沒有任何進度,更別說廠商進駐的可能。該計劃所提及出國考查,網路搜尋都可以看到台東已出國好幾次,效益在哪裡?出國報告都是抄來抄去。目前模廠的斷管尚未解決,中央也未決定未來是否還要繼續投資。而廠商園區均未見任何規劃,故談邀請廠商進駐是天方夜譚。1.深層海水產業先修班:編列6百萬元,多少人要上課,要上什麼課?沒任何廠商進駐,要修什麼課程內容?2.國內及國外產業案例觀摩:蒐集目的國(美、日或韓)深層海水產業發展動向相關資料,以前就派人出去了,縣長、議長、工研院、石資中心、水利署都去過了,難道沒有資料嗎?3.藍金產業群聚計畫:106至108年規畫協助國內深層海水產業拓展,目前國內的大廠都在花蓮,因為花蓮業者自設取水管,也開始有產品,台東為什麼要幫花蓮廠商拓展業務?若要協助台東,目前也沒有任何深層海水大廠。4.進行國內外深層海水產業應用之招商計畫:106至108年辦理經濟部東部深層海水中心創新研發中心招商說明會,編列200萬,這些石資中心都已在辦,而且廠區沒規劃、沒配套、沒水可用,要招什麼商呢?5.創新藍金產業行銷作業:107至108年,由教育著手推廣深層海水,族群橫跨小學至大專院校,除透過校園演講及利用電子媒體、網路、社群、園區參訪及公益活動等進行推廣,此部份編列1仟萬,但小學並不需要推廣深層海水。6.收入部份編列是0元:效益寫0,是預計沒廠商進駐?7.計畫編列4仟捌佰萬元,達到企業研發20家,廠商進駐5家,請先將園區規劃出來再談。7.6臺東縣多功能休憩站投資計畫是定位不清容易成為蚊子館的投資案。本計畫擬配合「國有閒置房地活化利用」原則,而不求回收(第458頁表5-7-25,註明了本投資無法回收),是官方透過公有土地、硬體建置經費、觀光資源規劃的優勢與民爭利。編列5,900萬的經費,到底可增加多少工作機會與就業人數,或者只是讓承包廠商取得官方土地與設施的方便管道,做為與既有大賣場與大型紀念品店的競爭?P.455「委託專業團隊成立特色產業展售中心並營運」、P.456「委託專業團隊經營多功能休憩站」、P.456「招募有經驗及意願強之經營團隊,經營三處多功能休憩站」、P.457執行方式卻寫政府自辦,到底是特色產業展售中心還是休憩站?是自辦或委辦?涉及定位與經營模式差異。休憩站主要客群是陸客,如何讓陸客旅行社願意停靠,購物回扣比率是否轉嫁到設攤的當地人身上,或者為了和其他民間經營的大賣場競爭,將削弱當地設攤者的利潤空間,如果把上架費(50%)、配合促銷活動折扣(10-15%)扣除,所得利潤是否可以支持當地人派出一個人力顧攤位,因為在地小農或弱勢組織最缺的就是人力。或者只是寄賣形式,生產者與消費者不用見面,那麼計畫中結合「當地風土文化」、「生態環保教育」、「觀光休憩功能」、「交通資訊服務」之創新服務是否可行?7.7台東製酒相關產業園區開發計畫花5000萬蓋園區而一年只能收租金100萬,要55年才能回收,卻誇口說能夠收支平衡永續發展。西部已有很多過去公賣局時代轉型的大型酒廠園區,台東地處偏遠,應該拿出自己的特色,不必複製西部的東西。台東許多產業規模不大、沒有太多能力行銷與拓展通路。如果真要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建議仿效日本地方政府曾經採用的辦法,在消費端設立通路據點,如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遊客眾多的地方設立專賣店,或是與大通路合作,長年設立專櫃,或是不定期舉辦特賣展售會。台東的產業發展重點不在設立某某園區,而是要解決通路問題。5-8交通建設8.2台東縣大眾運輸提升計畫-子計畫2:台東縣市區公共運輸(普悠瑪市區公車)補助計畫市區公車不該免費搭乘,應只限老人、小孩及弱勢家庭如低收入家庭、身障者免費搭乘。8.5交通建設改善道路橋梁品質計畫1. 台東鐵路新站4-8號(體中至台東大學知本校區)景觀道路工程台東體中到台東大學5120公尺20米的道路拓寬,經費4.87億元,此計畫並無必要。原路的車流量不高,且徵收私有地侵犯民眾財產權,建議撤銷。2.花東海岸至縱谷道路銜接計畫 (泰源至鸞山)說明不到300字,但經費編了9億。改善東40連接東23為主要替代道路等級,拓寬農路為8米並跨越數座野溪,說是為疏解假期車流及增進地方交通運輸便利性,及促進東河、鹿野及卑南發展觀光之潛力與帶動地區產業發展。此計畫之道路平時車輛少,使用率不高,無交通擁塞問題。且此處有穿山甲保護區,也是當地居民努力的成果及發展生態旅遊的依憑,拓寬道路將破壞棲地,大型車輛進入會帶來更多干擾,更不利於營造高品質生態旅遊之環境。鸞山一帶為利吉層,地質鬆軟脆弱,道路經常崩坍,目前197、東40多處路段都持續掏空及不斷修補中,更何況更為曲折且脆弱的東23路段,一旦拓寬後續恐造成更嚴重災害及危及行路安全,修復經費也會十分龐大,建議撤銷。8.6 交通建設-富岡濱海綠廊景觀大道計畫停車場、迎風漫步道、臨港公園、入口廣場、客運中心、地方故事館......等人工設施總共要花掉將近4億。海岸不適合開發步道,從太平洋海岸步道的損壞情況及使用率就可以知道。一邊在市區補助電動車說要發展綠色永續交通,一邊又在富岡大規模設置停車場,自相矛盾;應該做的是引導遊客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富岡而不是無限制繼續開發停車場。編了3700萬徵收費,當地居民知道嗎?不該以這種大型的工程計畫改造富岡,而是要以細膩的、小型的復育計畫,改善、挽回富岡地區原有的自然景觀與生態。這是非常久遠的路,不是短短4年計畫可以完成。5-9 醫療公衛建設9.1南台東原民區醫療整合提升計畫欲降低行政人員數,但規劃並不具體,若無法有效降低行政工作量,那麼降低行政人員數也只會增加專業人員的工作量。南迴線最缺乏的還是醫療專業人員,計畫中只提到增加一名醫師,這樣的人力規劃還是相當的不足。9.2台東縣健康雲資訊中心系統的建置需要相當的資訊專業人員投入研發、維護,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資訊專業人員,我們的資訊人員能力是否足夠,我們將會如何訓練夠專業的資訊人員?9.4保健特務在地人力培力計畫以獎金制的方式去期待類似志工的人力要達成計畫的目標且永續發展,整個保健篩檢觀念的宣導與衛教品質都令人質疑。9.5台東宜居社區築底計畫深入社區的工作要能永續發展,最重要的是在地人力的培育,計畫中缺乏相關規劃,卻只提到引入外部顧問這種膚淺的規劃。提案中提到要資源盤點、資源統整,但卻完全無提到與社會處如何合作,這樣的社區工作規劃如何能達到提案的目標?9.6結核病防治延續計畫就算是延續前期的計畫,在此期計畫中卻完全無任何詳細說明,是否過於草率了。9.7食品檢驗室整建計畫 建議撤銷。各項檢驗設備最困難的是在購買後的維護,花了一大筆經費在設置專門單位,卻極有可能未來無經費可維護,這樣此提案的效益何在?更何況整個台東的檢驗量真的有達到需要自建檢驗室?5-10 社會福利建設10.1興建台東縣兒少及婦女綜合福利館計畫經營以委外為主,社會福利事業並不賺錢,委外經營是否合宜?台東縣幅員廣大,弱勢更是難以接近資源,在市區蓋福利館真的能服務到散落偏鄉各角落的弱勢族群嗎?400億花完後,相關社會福利政策如何繼續下去?以增加服務人數為績效評判方式,那豈不代表弱勢族群並沒有因為各種介入而脫離被扶助的需求人口?5-11災害防治綜述:近年來極端氣候成為常態,台東面臨暴雨、乾旱、颱風等天災之機率增加,各鄉鎮村里社區之防災救援器具設備更新補充計畫並未在此次草案中被規劃建置。但防災明明是台東縣民急需之生存必要課題。11.1提升救護專業及高級救護品質計畫「計畫成本收益表」及「財務評估結果表」皆空白。11.2臺東縣備援災害應變中心、 119 指揮中心暨多功能搜救犬訓練場105年培訓馴犬員2名,至108年達5名,搜救犬容納量至108年可達5隻,一人培訓一隻狗,每年可訓練2隻,代訓外縣市2-4隻,效率過低。北、高、皆有搜救犬訓練中心,台東真有必要養人蓋場地?代訓應該有收入,未見收入評估。11.4-6臺東大隊豐榮分隊新建工程、成功大隊都蘭分隊新建工程、成功大隊泰源分隊新建工程每棟3千萬,有見硬體計畫,未見人事規畫。土地從何而來更未提及。5-13 河川整治 13.1卑南溪河川揚塵防制監測及應變計畫不應花費大量經費在水覆蓋工法上,水覆蓋工法純粹是短期措施,請從新計畫將經費中主要部分花在復育溪床植物上。5-14教育設施5-14-1發展目標:全民數位學習與專業體育人才培力 乏善可陳的計畫,且過於偏向觀光,並無法滿足台東教育界的需求。台東縣教育的問題包含:(1)人力資源:偏鄉小學校人力吃緊,縣內教師流動率大,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及學校的經營。(2) 學校經營:少子女化導致學校(從小教到高教)面臨關閉危機。(3) 學生素質:隔代教養比率高,導致學生文化刺激不足,後續花費教育成本高。(4) 教育品質:特殊教育(包含身心障礙教育及資賦優異教育)的發展遠落後於其他縣市。建議:縣政府應針對上述問題來思考該提出什麼樣的計畫來解決,而非提出一些不實用的計畫來產生更多的問題。14.1 面山學校此應為「觀光旅遊」之發展計畫,與改善偏鄉教育品質無關。教育不應框限在觀光人才的培養,觀光人才培養應另有更完備的計畫實行之,勿與混為一談。14.2 行動學習數位列車計畫從計畫中看不出來是要從偏鄉載人出來上課,還是要將數位學習相關設備、教材及教學人員帶入偏鄉?教育部的DOC屬於定點教室形式,僅適合DOC附近的居民使用,或是提供給已有基礎技能需再進修的偏鄉居民有終身學習的場所,此時,規劃交通工具,將這些進階的居民帶出偏鄉上課就是很棒的作法。要縮減偏鄉數位落差,應將教室行動化,教育人員、教材、教學設備應進入偏鄉地區,以社區或部落為單位,進行授課。這和民間單位在做的胖卡數位落差行動車的功能是相同的,對於偏鄉弱勢族群的數位能力的確有正面的效益,但是台東縣政府是否真的需要申請那麼多錢(700萬台幣)來購置兩部「行動學習車」,可以再調整,畢竟這種計畫不是總是都會有,如果哪天計畫沒了,那麼這兩部車的維護費該從哪裡而來(16萬台幣/年),當然還是由縣民買單。建議:採取與民間合作的方式來辦理偏鄉數位教育的推廣。偏鄉最缺乏的是硬體,及硬體維護人力,要縮減數位落差網路訊號也是重要的一環。要培養帶得走的能力,像是輔導考照提升就業競爭力等。14.3穿越原鄉教育時空-遠距英文數位學伴計畫 建議撤銷。現有之均一教育平台已是許多偏鄉使用之數位學習平台,建議縣府刪除此計畫,不必建置同樣功能之數位平台。若想增加台東縣學童之英與能力,請直接增聘國中小之英語教師,較為實際。建議縣政府先使用免費的資源,如Youtube, Skype來建立英文學伴的機制,再考慮是否要購置相關設備。偏鄉國中小學業成就普遍低落,非特英文一科,要徹底檢討,不是數位課程就能解決,沒有有品質的陪伴,學童的學習動機難有起色。母語教育應優先於國語文及英語教育,傳承原住民文化沒有比保留語言更重要的事。14.4探索美力臺東-遨翔四季young貌計畫 同14.1面山學校。2015/4/19台東縣第二期綜合發展實施方案聽證會媒體報導:環境資訊協會:台東發展只提拼觀光? 公民批忽略環境、文化在地連結http://e-info.org.tw/node/106912客家電視:台東二期發展計畫 縣府召聽證納民意http://web.pts.org.tw/hakka/news/detail.php?id=122297自由時報:〈南部〉花東永續二期計畫 民團批太偏觀光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73357中國時報:台東發展聽證會 問題一籮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20000575-260107聯合報:台東教育計畫 遭批「像觀光」http://bit.ly/1zAbtWx

[台東分會] 【台東生活】祕境 ‧ 知本濕地 / 薏仁
一片水鄉澤國的景象,這裡是知本濕地,而且是已經被挖開水路放流之後的情況。先前積水豐足,水域面積甚至廣達20公頃。隔著一片防風林,旁邊就是深深太平洋。可惜今天才見到。但是也夠讓我驚喜的了!我要說,目前,知本濕地佔據了自己心目中,台東第一勝景的地位。根據野鳥學會的紀錄,這裡每年有黑面琵鷺到訪。歷年來進行的鳥類調查顯示,本區出現鳥種在130 種以上。去年2014還記錄到另外一種一級保育鳥類東方白鸛駐足。三十年以前,這裡還是原住民卡大地布部落的生活漁獵範圍,後來險遭縣政府放租開發,卻又因廠商的債務糾紛、投資中止,倖免於被填平。去年2014年底,可能因為周邊農民想要擴大釋迦種植面積,故意將水路挖開洩水,水位一夕之間降低。國際鳥盟在2004年,已經將知本濕地劃設為重要野鳥類棲息地(編號:IBA-TW040)。而帶給我們幸福的馬政府,卻還不將它列入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中。誇言『我是最大民意』的現任台東縣長黃健庭,也不把這裡當成一回事,任由濕地乾涸。今天,我參加了濕地旁舉辦的活動,除了呼籲政府保育濕地,主辦單位也僱用重機械,要花三天時間,填補水路缺口,讓濕地水位回漲。今天上午的進度。活動之後,我在濕地旁的防風樹林裡,待了一個多小時。整片濕地只我一個人,看飛鳥游移、風吹草偃,深深地感動。大家都說,台東是台灣的最後一片淨土。可知道,知本濕地是台東少數殘存的淨土之一?讚嘆淨土,卻又放任破壞開發,大家也太虛偽了吧?真正的大自然,要有蟲魚鳥獸,不是草地平坦、人聲喧嘩、鳥獸不敢棲息的森林公園。農業很重要,但是漫無節制地與大自然爭地、又是大量使用農藥肥料的釋迦園、何況這是公有地,也該適可而止了!古代煙波浩渺、漁穫豐盛的池上鄉大坡池,因為耕種圍墾,如今面積大不如前、生態貧瘠。知本濕地僥倖逃過30年前的開發,絕對不能再步上大坡池的後塵。台灣的開發已經太多,留一片荒野吧!連署推動知本濕地列為國家級濕地: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5041705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