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快報392期】

荒野的起點-解說教育委員會

2025.11.10

  在荒野保護協會裡,解說員扮演的角色,不是導遊,也不是老師,而是「自然與人之間的翻譯員」。我們相信,環境教育的開端,不是背誦知識,而是被花的開落、蟲的蛻變所感動。因為心被觸動了,守護環境這件事,才會從「應該做」變成「想去做」。

  荒野解說員最重視觀察。我們常開玩笑說,自己走在路上,低頭的時間比抬頭還多,一段一百公尺的山徑,常常要走上兩個小時。因為地上每片葉子、每顆石頭,都可能藏著故事。正如紀錄片《山椒魚來了》裡的調查員所說:「每翻開一個石頭,就會在底下看到一個世界。」這句話,正說中了荒野解說員的日常,在別人眼裡只是一棵樹,在我們眼裡卻是一個微觀的世界。然而,環境教育不只是觀察,更重要的是分享。我常跟夥伴聊到一個想法:「先分享感動,再補充知識。」。因為感動會在第一時間觸發並留存在心,知識則能隨著時間而逐步充實。當解說員帶著民眾在草叢裡找蟲、在夜裡聽蛙鳴,或在某處指出一株默默開花的植物時,我們想傳遞的不只是自然之美,更是一種生活的溫度,一次與生命相遇的體驗。

  解說教育委員會多年來推動全台各地的自然導覽與解說員培訓。從山林到海岸、從校園到社區,這群夥伴以熱情與笑聲,陪伴民眾重新連結自然。有時天氣太熱、蚊蟲太多,但大家仍樂在其中。因為每一次導覽,都是帶領民眾重新看見世界的機會;每一次分享,都是在擴大守護環境的人口基數。為了讓解說更專業、更有趣,委員會設計了豐富的訓練課程,涵蓋生態知識、解說與觀察技巧。課程中不乏奇聞軼事與實地演練,讓學員在一邊流汗、一邊大笑中學會「如何讓別人也愛上這片土地?」。最終,他們不只是解說員,更是自然的代言人與環境的守護者。

  「因觀察而分享,因分享而感動,因感動而守護。」這個想法,是我成為荒野解說員後始終遵循的理念。而解說教育委員會的志工們,也正以最踏實的行動,讓這份精神在台灣的山林與城市之間延伸開來—,讓更多人,願意蹲下來看看,那顆石頭底下的小小世界。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