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快報338期】

談永續的利

利,左旁為禾,右旁為刀。

利,看字轉譯,就是拿起刀割下稻子。有收獲得之感。

以利字發想,若採收的「果」來自自己的「耕耘」,合情也合理。

若以耕作方式來推想,從土地耕種蔬或果,待其成長收割,就是獲利。

於農閒時期,讓土地休息或給予少量養分,就是回歸部分的利以滋養土地。

【黑珍珠蓮霧】

走在屏東的山區,可以看到許多蓮霧樹被黑色的大網子罩住,或許很多人以為是為了防止蟲害,但這其實是以遮光方式讓蓮霧提早開花及結果,對蓮霧樹為改變生長節奏的方式,讓農民於非蓮霧生長季節也有蓮霧可販賣,物以稀為貴的商業模式下,價格自然提升許多,但當多數農民都以此種方式耕作時,成長時機也就相近,高利的特性也不存在,樹卻深深受到傷害,這種壓榨植物生長所獲得的利,似乎對植物太過壓榨,對這些無法表達的植物似乎有些霸道。

【慣行農法的蔬果】

自然界中,綠色植物會引來啃食的動物,也會有其他消費者捕食這些動物,而農民看見蔬果被啃食,看著自己辛苦耕作被其他動物啃食,無法獲得好的報酬,於是噴灑農藥將啃食的動物殺死,農藥殘留在蔬果上,也落在土壤中,殺害土壤中的清除者及分解者,甚至更用除草劑,將山區或小徑的草也變成枯黃死去,或許蔬果真的長得毫無被啃食的咬痕,或許蔬果真的因為化學肥料而變得更肥美,但這樣的栽種方式,是否有將土地的「利」壓榨殆盡的感覺?是否這種耕作方式是把土地的利榨乾而占用後代的利呢?

【隨意丟垃圾】

走在海灘,無論是沙灘或岩灘,海灘總有撿也撿不完的海廢。

在溪流邊散步,無論在步道上、溪中或溪邊草樹叢中,也有很多垃圾。

往山間的休閒小徑,也總是在轉角或人煙稀少處,就可以看倒垃圾。

想想,陽光、空氣、水、土壤、生物及文化,都是祖先傳承下來的,也該代代相傳的,臺灣島上的子民世世代代都享有這些珍寶,這一代也應該留給後代乾淨的空氣、乾淨的水、可耕種的土地及多樣性的生物,但是現今似乎我們超用了後代的資源了,因為空氣被我們搞髒了,水質也被我們汙染了,土壤似乎也有很多面積無法耕種了,何時能恢復也不知,更恐怖的景象是當後代子孫努力開墾耕種時,卻挖出滿滿的掩埋垃圾或是現在山間無法撿取的垃圾,看見此景應該是欲哭無淚也會崩潰。

從現在起,能做甚麼呢?

不隨意丟垃圾,不因自己的方便佔取後代的利。

隨手撿起週邊的垃圾,讓可能破壞後代環境的問題減少,恢復乾淨的土地。

食當季、吃當地,減少壓榨土地利益的產品,也減少對能源過度的利用,讓土地更能生養休息,讓氣候變遷能稍稍緩和。

以友善耕作的農產品為優先首選,讓萬物能夠共生共榮,給後代永續的利。

不佔後代的利,不強奪土地及生物的利,你我都能夠做到,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