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為我織了溪流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詩、圖/謝維軒〈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自然名:蝦蝦〉、圖/孫勻廷〈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自然名:雪山〉

       提到「溪流」,總讓人聯想起源於山中,穿梭在蓊鬱綠林間的流水;又或是上一輩常提起,那清澈意象、抓魚與玩耍的童年回憶。從以往直至現在,溪流對親近其中的每個來訪者都相當慷慨,動植物如此,對人類亦是,它提供居所、提供用水或是提供食物來源等等,在炎熱的天氣中也歡迎大家投入其清涼的擁抱。想了想,溪流給予我們那麼多,那我們給了它什麼?

       在因緣際會下,我在八月的時候初次參與了荒野野溪調查小組的實際勘查,那時候是在內寮溪支流與月光山登山口的溪流進行調查,雖然自己可以說很常跑到野外親近大自然,認識不同的物種,但實際走在溪流中踏查的經驗可說是少之又少,對於一些專用語詞不甚了解,更別說觀察與紀錄組內所聚焦的重點了。經歷第一次與小組成員的互動與過程體驗,我在第二次實際勘查,除了會看溪流中或是附近有什麼樣的物種外,也更加注重在產業和人工物對於溪流的影響。

       這次的目的地是高雄杉林的南河溪,我們帶著有點複雜的心情前去,原因便是期待能探索到許多動植物和見到原始的野溪,也擔憂的因人工設施而受到破壞的情形─鑒於先前看到人類自以為善意,或是為了減少災害而做的建物,讓動物行動備受阻撓,溪流兩側失去綠意,徒留死氣沉沉的水泥。為了更加清楚溪流的走向和附近狀況,甚至準備了空拍機來俯瞰周邊地勢,真是設備周全!我們穿上雨鞋,相機準備好,便開始循著流水逐步觀察,一路踏在溪石與淺岸上,聽著潺潺溪流聲、不見身影的鳥鳴、邂逅常見或素未謀面的花草樹木或小動物,以及和組員相互交流與探討溪流的狀況,短短的踏查時光卻令人備感充實。

       比較慶幸的是,這條溪受到的破壞還算少,因而環境保留的算完整,但這樣的溪流,甚至更為完整乾淨的溪流,在臺灣還能有多少條?在勘察完後組員們都會一起討論今日的踏查情形,而在討論間,我有時在想,人類社會在發展時勢必是有需求的,像是先前遇到農人說他們種農作物,擔憂每次大雨來,溪流都將暴漲而淹至農地,才希望溪流旁能增建堤防,但堤防建了,卻大大破壞自然環境了。雖然對工程方面我不是很了解,但仍是納悶,一定要把溪流搞到面目全非才能滿足需求嗎?

       我們受惠於溪流許多,溪流也孕育了許多生命。然而在人類社會快速發展下,農業與崛起的工業加上基本需求等等,用水、用地的量也快速擴增,進而影響了大自然,甚至有不良的人為了慾望,無節制的破壞,或是以人類的角度來為動植物建設設備,卻沒想到後果,造成無可挽回的地 步,這影響到的將不只是溪流,還有整個大自然,最終,人類造成的破壞也會回到人類身上。因而在人的需求與自然之間,要如何拿捏其中的平衡,仍是我們該好好去思考的。最後就用自己對溪流的感受而寫的新詩來做結尾吧!

附加檔案大小
305_p16_1201.pdf952.36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