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綠活圖的相遇與展望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圖/張育章(荒野保護協會綠活圖發展委員會新任召集人,自然名:安山岩)

「地圖的作用,不只在於標示方位或地形;地圖的呈現方式也不只有一種;在地圖上特別標示出屬於自然、人文、生態、環保的景點,並以一套世界通用的圖示來代表,就是一張綠色生活地圖。」

以上這段文字,是出自2005年3月,由「野人文化」出版的《地圖有氧運動:從紐約京都到台灣7+11個綠色生活地圖》的書本正文第一段,也是我跟荒野、以及荒野夥伴們暱稱為「綠活圖」的綠色生活地圖結緣的開始。

對於從小在台北長大,習慣以公車與機車代步的我來說,是直到二十年前(1996)去蘇格蘭讀書時,才開始迷上地圖。

在那之前,我對於地圖的印象,不外是求學過程裡課本上的史地地圖,不然就是一般常見的全球、台灣地圖或台北市街道圖,它們的比例、方位正確,但要不是密密麻麻地充滿細小的文字,就是簡略的只看到標示主要道路、鐵路或行政區界限的線條與名稱,不易與人們日常生活裡最熟悉的街道巷弄產生交集。等到日後在研究資料時,發現日本殖民政府如何透過「以圖統地、以地治人」的方式來治理台灣時,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大比例尺的地圖在十幾年前仍被視為敏感而需管制的資訊。

 

回到那個週六還要上班,而台北的捷運尚未開始通車的年代。當我從桃園搭機經過香港、倫敦,再轉機到蘇格蘭的格拉斯哥機場,從黑頭計程車帶著大行李箱抵達學校宿舍接待處時,牆壁上貼著的一張手繪鳥瞰地圖,立刻吸引住我的目光。它鉅細彌遺地將市區一棟棟建築物以立體的形狀呈現出來,色彩活潑豐富。刹那間,我意識到自己來到的地方,不是只隔20小時交通路程的異國,而更像是個台灣可能還要再發展個5年、10年以上,才會出現類似生活方式與社會環境的未來世界。

在接下來一年多的異國生活裡,那張從宿舍接待處索取來的鳥瞰地圖,就像藏寶圖般,開啟了我對周遭環境的認識,讓我以步行、搭地鐵、火車的方式,在那座城市裡大大小小的名勝古蹟、購物商圈、跳蚤市場、藝文空間、二手書店留下足跡。有了那段透過旅遊資訊、城市活動指南、商店佈告欄還有各式各樣的主題傳單、地圖為輔助的生活經驗,我深刻地體會到:若是有足夠的資訊輔助與引導,外來的新住民或遊客也能在短時間裡掌握與利用當地的環境資源,融入地方,汲取與充實自身的體驗。

抱持這樣的信念,我收集著各種有關地圖、旅遊指南與城市活動的資訊至今。

2001年兒子出生後,我們一家三口搬到淡江大學旁邊,也開始了我的奶爸生涯。在這個有著多元文化古蹟與自然戶外環境的小鎮裡,我常牽著孩子到外頭玩耍透氣,並從淡水社大的老師或同學處,認識到一些私房景點與漫步路線。為了與更多人分享這些景點資訊,我花了不少時間在研究GPS、電子地圖與行動網路結合的可能性,也參與了些社區營造課程,學習如何製作社區地圖。

很快地,我發現到要想更好地在地圖上呈顯出一個地方的特色,景點的分類與圖示會是個關鍵,它們能讓地圖製作者能有個架構清楚而一致的依據,來整理與呈現景點,也能讓使用者能透過地圖迅速辨識出他們所需要的景點資訊與位置,有利於行前規劃與抵達現場後的路線引導。

「有沒有哪套現成的圖例,是分類清楚、適合社區的空間尺度,而又開放在網路或電子地圖裡使用的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持續在網路、圖書館與書店裡探索著,直到2008年3月,因為在Twitter上看到朋友轉貼荒野「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講師培訓」的消息,趕緊報名,從此一頭栽進綠活圖與荒野的世界,再難脫身。

時光匆匆,8年過去了,不管是在國內或是國外,陪伴我出遊的最佳導引,從單張地圖、口袋地圖冊變成了手機上的Google地圖。每到一個景點後,想起來要使用的「打卡」工具,變成了Facebook或是Swarm的app。關心環境議題與開放地理圖資的朋友們,則是用Open Street Map(開放街圖)或Google Map製作著「飲水地圖」、「綠食圈地圖」、「台灣守護地圖」。這些地圖與景點資訊服務固然在它們重視的主題或商業領域,提供了更清楚完整的資訊,但目前能橫跨可持續性、自然與社會這三大領域,同時呈顯威脅與挑戰,而能與人們的未來緊密相連的製圖輔助工具,似乎還找不到比兼容並蓄的綠活圖更合適的。

現在,該是我們重振腳步的時候了。

以去年年初邀請我去參加他們全體大會的「全港分區綠色生活地圖」製作小組為例,它們是由「綠色媽媽」林麗珊在2014年1月所發起,藉著Facebook群組以及定期的實體大會及分區聚會,目前已有兩千多個成員,24個分區,29位「區長」並以社會企業的公司形式,以「綠活地圖」(Wherevergreen.hk) 的名稱登記為法人。透過他們的Facebook群組,參與者可以很容易地分享並瞭解目前以香港為主在進行的綠色教育、環境議題、社區營造、資源回收等行動。這種常態性、跨組織、跨領域,卻又可以依地理位置來匯聚的資訊與交流,是與國際綠活圖的銘言「全球思考、在地製圖」的精神相呼應的。

在接下來的三年裡,我期待能搭配荒野的年度計畫、國際綠活圖的發展趨勢及夥伴的自身需求,展開更多深入的對話、學習與共同行動;每年設定幾個小區域作為重點專案,進行完整而深入的人力募集、踏查、製圖、發表與推動定期導覽;此外,也將善用網路資源來讓所有荒野的夥伴與一般社會大眾,都能更了解綠活圖,並樂於用它來盤點在地的環境資源與威脅。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與利用綠活圖,在推動台灣走向循環經濟、幸福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88期第14~15頁1.3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