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氏變色蜥在新竹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朱珮綺(新竹分會執行秘書)、圖/朱珮綺、古禮烘(新竹分會執行秘書)
       這幾年偶爾會看到沙氏變色蜥的新聞,但臺灣早在西元2000年就記錄到沙氏變色蜥的蹤跡,發現地點位在嘉義水上鄉。十多年來,沙氏變色蜥在嘉義三界埔的族群數量推估已有268萬隻,且近兩年成長愈2.5倍。除了嘉義,2006年在花蓮、2014年在新竹也發現沙氏變色蜥的蹤跡。目前推測可能是隨著苗木進口來到臺灣。
       沙氏變色蜥原產於古巴和巴哈馬群島,因體型小、動作快、善於躲藏,且性成熟僅需一年、一年可生產多次等特性,成功入侵某個地區後,即可建立穩定的族群,並開始向外擴散。美國佛州、墨西哥、關島、夏威夷等地早在西元1800年便發現沙氏變色蜥的入侵,且有捕食原生的綠變色蜥、相互競爭資源等情形,使得綠變色蜥族群有減少的趨勢。

       荒野新竹分會自2014年接獲沙氏變色蜥的通報後,隔(2015)年新竹市政府便委託新竹分會協助移除。為了讓移除不單單只是移除,分會規劃辦理志工培訓課程,邀請東華大學的龔文斌博士為大家介紹外來種的危害與防治、沙氏變色蜥的生態習性以及移除方式,帶受訓志工走訪高峰植物園與何家園一帶,評估沙氏變色蜥可能出沒的區域。同年又辦理3場移除外來種工作假期,由培訓志工擔任解說領隊,邀請民眾與企業一同來認識沙氏變色蜥並協助移除。2015年統計共發現沙氏變色蜥11隻次,移除4隻。
       考量到期望能對沙氏變色蜥進行長期族群監測,2016年新竹分會規劃以沙氏變色蜥族群調查為主,推廣教育為輔,並邀請協助嘉義地區監測調查沙氏變色蜥的真理大學莊孟憲老師進行指導,讓志工學習如何進行族群調查與紀錄的方式。調查期間選擇在沙氏變色蜥活動較為活躍的春夏季節,2016年4-9月間共進行12次族群調查工作,其中每個月各進行1次日間調查與1次夜間調查,每次調查2小時,除了紀錄沙氏變色蜥的數量(若捕捉到會一併移除),若發現斯文豪氏攀木蜥蜴也一併紀錄數量。此外,亦辦理1場移除外來種工作假期,邀請民眾一同來認識沙氏變色蜥並參與移除工作。2016年共發現沙氏變色蜥38隻次,移除10隻,至於本土物種-斯文豪氏攀木蜥蜴則計有162隻次。

       2017年延續去年度的調查,同樣規劃在4-9月間進行12次族群調查工作,每個月各進行1次日間調查與1次夜間調查,紀錄沙氏變色蜥的數量與進行移除工作。然而在4-6月期間調查發現,沙氏變色蜥白天的活動範圍與躲藏地點跟去年相比更加隱密,常棲息在茂密的灌木枝條間,難以用橡皮筋彈射,也無法徒手捕捉,因此志工們討論決定自7月份開始,每個月的兩次調查工作都改為夜間進行。2017年4-8月統計共發現沙氏變色蜥52隻次,移除27隻,斯文豪氏攀木蜥蜴則計有81隻次。
       根據這三年在新竹的觀察,沙氏變色蜥數量明顯有變多的趨勢,雖然牠對人類與農作物沒有太大危害,但其繁衍速度相當驚人,極可能會與本土物種競爭資源,造成乞丐趕廟公的情況,對本土物種的影響不容小覷,若未積極移除,一旦擴散到其他區域,將更難以根除。
       因此,如何讓更多志工與民眾理解移除外來種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進而願意付出行動參與移除外來種活動,將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也期待未來的某一天,沙氏變色蜥能正式從新竹外來種名單中移除。

附加檔案大小
302_p4-5_0831.pdf5.43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