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斑細蟌由濕地方舟護里山走向國際
文/圖 陳瑞禮<五股溼地棲地組四斑細蟌志工>
緣起
五股溼地四斑細蟌的調查,於2013年5月社子島區外調查時,第一次發現四斑細蟌的成蟲。由於五股溼地四斑細蟌成蟲調查數量,於2014年開始下降,2015年已到了個位數。真的很巧!2016年年初特生中心斯正老師到五股溼地拜訪後,因為業務的需要,開啟選擇投入磺港溪四斑細蟌各項調查,如調查成蟲、底泥、水質及稚蟲等,族群的監測在國內寫下新的一頁。兩年的歷練,在2017年底許下四斑細蟌棲地擴展的探尋,並在基隆河岸探勘到三個位置。
四斑的調查
2018年三月中旬受到邀約,約在3/25到社子島做稚蟲調查。到了現場心裡想著,這不就是我們去年探勘的位置?沒想那麼多,當天調查到稚蟲10隻。3/31在半小時內調查到23隻,夥伴們都驚嚇到!那不就是大家期待的水蠆窩!(是不是神之探勘!?)當下就討論稚蟲調查暫時停止,在未清楚狀況下,避免過度稚蟲干擾,改為羽化與成蟲的調查,另外一個原因也四斑細蟌的調查中,卵及稚蟲,羽化的過程中,較缺乏調查資料,能在水蠆窩發現其他狀況資料,也是調查的一大突破。
蹲點
從文獻可以發現,羽化雖於晨昏時間,但在2006年至2015年調查中,發現了280隻初羽化未熟蟲,可惜這十年中的調查中,只紀錄早上某階段時間或下午某階段時間,紀錄上無法呈現確定晨昏某個時間點。
蹲點的開始,必須一大早抵達現場 ,帶著飯盒、水、紀錄表、筆、相機、望眼鏡、太陽傘及椅子,甚至要穿涉水衣。調查進行在四月第四次才有進展,金滿協助蹲點後發現成蟲,黃國文老師也來勘查後設定簡易水位尺。另外,一整天穿涉水衣,人員在水中移動調查,稚蟲多少也會受到干擾,於是決定製作簡易的觀察平台。簡易平台初步構想,由竹子當主結構以棧板當連結,開始尋找材料,透過棲地群組得知華碩及朋友工廠有棧板,也到大溪鄉下朋友家要竹子在五股教室加工,利用兩天的時間製作組裝架設完成。
製作簡易平台的費用只有買固定螺絲約450元,其餘都是利用贊助得來的回收棧板與竹子。四月份水蠆窩的調查累積了5隻雄成蟲2隻未熟雄蟲,五月有了簡易調查平台,執勤上相較輕鬆,不用一整天穿著涉水衣泡在水裡,人員也可平台上走動不會干擾稚蟲活動。
五月份調整了調查項目,增加水位的監測及水質的調查。水位的監測記錄著大、中、小潮時段中,水位高度與漲退潮水的降生關係,水質則記錄水溫、酸鹼值及鹽度,最基本的氣溫、濕度、雲量、風力也有記錄,就怕錯過四斑細蟌與棲地環境的任何關係!
隨著時間的累積蹲點次數增多,水蠆窩陸續發現成熟雄蟲、未熟雄蟲、退殼、成熟雌蟲、異色雌蟲、交尾等……四斑細蟌族群的關係,水環境的部分也收集了大、中、小潮的漲退潮的水深與升降關係,水的流向漲退也掌握到一定程度,在四、五、六三個月水蠆窩調查期間收穫滿滿的結束蹲點。
成果的分享
- 四斑細蟌調查中看見四斑細蟌族群在棲地中的生活運動如:退殼、初羽化、雌蟲、異色雌蟲、雄蟲、交尾。
- 成蟲的發現大部分是在棲地水位低的時候,甚至於在棲地無水時。(間接稚蟲與成蟲棲地有相異之處推論)
- 潮汐的漲退,除了大潮之外有對應漲退,其餘中潮、小潮漲退無法對應,中潮、小潮也會有逆差反映。
- 水流方向非由基隆河岸(北)流進棲地,漲升進水時由東往西 ,退降由西往東。
- 由於棲地潮汐非完全對應潮汐的漲退,棲地的水停滯時間多於流動時間,因此水質的鹽度有偏高現象。
- 棲地的植物,水蠆窩有蘆葦,外圍是苦林磐。
- 此次的蹲點調查,可藉於四斑細蟌新樣線建立模式。
總結
由於此次水蠆窩棲地,黃國文老師積極投入水環境的調查,當日發布調查資料時,當天就完成整理。四斑細蟌樣線棲地,針對潮汐與棲地關係做第一次調查,珍貴的調查經驗成果,必然要與夥伴們分享。七月中旬謝謝老師提供了場地,帶了做好的資料與國文老師、阿選、倚瑄來分享。會後老師直接投稿國際濕地大會,參加口頭論文報告報告。在驚嚇之餘,脫口而出資料會完全提供,得到回應竟是『志工親自報告更有說服力』,最後達到的共識是我們有做的事,要讓大家知道。就這樣把社子島的新樣線推上2018年國際濕地大會上。感謝國文老師寫得摘要及翻譯、斯正老師專程北上檢討報告內容、金滿也協助報告的編整,讓稿件如期得繳交。當天國際濕地大會報告,江河、雁子及斯正老師再度北上與會,感謝大家的幫忙與協助,才能夠把四斑細蟌推上國際濕地國際交流合作大會上,感恩。
附加檔案 | 大小 |
---|---|
四斑細蟌由濕地方舟護里山走向國際 | 5.42 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