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個安全的家,不然台北樹蛙就逃跑
圖、文/陳百嫺(棲地守護部 公園生態化專員)
圖/ 許育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生)
郭水泉(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自然名:欒小樹)
盧紹榮(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自然名:浮雲)
劉博文( 荒野志工,自然名,劉稻子 )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荒野第一個公園生態化示範點
荒野於2004年正式認養富陽公園,並積極參與公部門規劃設計,以生態調查結果為依據,規劃出適合各類型的原生動植物生長的區域,讓公園依生態需求進行分區的管理模式,而施工方式採最低限度的干擾,完工後於2006年再次正式開園。
入口水道及生態水道區-提供園區動植物之水源,並設計雨水回收系統,雨季時將過多的水資源,儲存於雨撲滿中,乾季時補充濕地生態觀察區水源;次生林區-原始林經人為開發或自然災害後,重新自然演替的區域;蝴蝶生態觀察區(原稱賞蝶區)-栽種多種蝴蝶蜜源植物及蝴蝶食草植物,提供蝴蝶足夠的食物,得以生長與繁衍;自然生態演替區-早期被人為開墾後的裸露地,原地圈護後自行演替生長,隨著草生植被到森林,從陽性物種到陰性物種,藉以堆疊起豐富的植物相;濕地生態觀察區-雨季時成水池狀態,乾季時無雨水補給,成泥濘狀態,目前以台北樹蛙為主要保育對象,所以濕地調整方式採「時令池」的概念進行維護管理,當台北樹蛙繁殖季節來臨時,本區域缺水則人工補水,並提供其他蛙類及水棲昆蟲使用;戀戀蟬聲休憩區-早期民眾設置地毯運動於此,導致蟬無法羽化成蟲,後高架步道,留住富陽公園夏天的蟬聲;富陽公園分區管理及公園生態化的落實,除了得天獨厚的歷史因素外,亦有賴公部門的信任,荒野志工的投入,及企業的長期贊助,三方共同協力的成果。
物種復育還是棲地復育?
一般而言,面對瀕危的物種,眾人皆會努力培養目標物種的數量,再將其野放至原棲地,期望藉由族群數量大幅的增加,使目標物種能有更多機會繁衍子代,進而維持住瀕危物種數量,然而經調查發現,即便將目標物種族群數增加,若無適合其生長之原生棲地型態,加上人為干擾不斷、氣候變遷加劇,有時候物種復育如曇花一現般,又要重新再來。
以富陽公園為例,耳聞民間熱心人士,近幾年會不定期野放台北樹蛙,希望台北樹蛙放好放滿後,台北樹蛙族群數量就會自然而然增加,然而實際監測結果,以族群數量來說,並沒有顯著的提升,追根究柢的原因,還是在棲地型態的改變,例如:人為開墾原始林,修築步道等等的作為,讓原始動植物的棲地破碎化。即便當年規劃設計,是以最小破壞面積,固定行走之小徑,限制人類大面積移動踩踏,避免過度干擾原生動植物的生活範圍,進而取得人類進園觀賞及享受大自然中,但耐不住人類的好奇心,除既有道路下,總會出現神秘小徑,通往不知名的世界,喔不…其實是死路,長久踩踏下的土地,若無適時翻鬆,因重力向下,擠壓土壤僅剩的孔隙,而孔隙涵養水份及空氣,造成土壤表面結構緊密,雨天水下不去,也因土壤中孔隙減少,含水量及含氧量降低,導致土中的種子無法發芽而上不來,最後就變成寸草不生的拓荒小徑。
另一方面,早期人為捕捉也是數量減少原因之一,但因當年未有調查研究,不能作為田野調查研究依據,所幸隨著生態保育觀點的進步,台北樹蛙為保育類的野生動植物之一,除特定場域經主管機關核准外,捕捉飼養台北樹蛙都是違法之舉,依野生動植物保育法第四十三條,破壞野生動物之棲息環境致其無法棲息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以上當人類將適合台北樹蛙生長的棲息地破壞後,沒有適合繁衍的場域,也沒有足夠食物的補充,更沒有活動及躲藏的自然區域,即便野放再多的台北樹蛙,牠們還是會遷徙到別處生活,畢竟生命會自己找到出口活下去。
因此,在生態復育方面,除了基本生態調查,了解目標復育種類的數量、習性,以及適合生長的棲地型態,像是草地或森林底層或是泥灘地等等,從適合的棲地營造建立起,讓小動物有安全生長的家,生態才能永續。
蛙類微棲地營造
近年監測發現富陽公園的台北樹蛙,僅在繁殖季10月至隔年2月出現,與開園時期無論何時都能觸目所及相差甚遠,因此,荒野台北棲地志工於2018年,開始進行台北蛙類的微棲地營造,於2019年12月聲音記錄台北樹蛙利用營造之棲地,也在今年7月(非繁殖季節)調查發現台北樹蛙,更甚者發現所營造之棲地不只台北樹蛙利用,亦發現澤蛙蝌蚪的蹤跡呢!
最後,整體而言,棲地營造前,第一、應先長期調查一至三年,累積足夠的數據量,確認目標物種數量是否顯著下降;第二、閱讀大量前人文獻並諮詢專家建議;第三、了解目標物種生長習性,規劃設計棲地營造;第四、施作後,除邀請兩棲類專家現場勘查外,也應邀請植物、昆蟲、動物等專家,共同評估整體的棲地營造,是否會影響其他物種生存的困難,與此同時,持續追蹤調查,用以維護生態平衡,維持生物多樣性。
明年將辦理富陽公園維護管理志工及台北第九期棲地志工培訓,喜歡富陽公園的伙伴,喜歡台北樹蛙的伙伴,喜歡吸收新知的伙伴,一起來加入「手」護富陽的行動吧!!
補充資料台北樹蛙小百科
資料來源:《台灣蛙類與蝌蚪圖鑑》作者:楊懿如 P184-187
樹蛙科 台灣特有種
外型:中小型的綠色樹蛙,趾端有吸盤,眼睛虹膜黃色,腹面白色或黃色,大腿內側有細小的深褐色斑點,非常小巧可愛
繁殖季節:10月至隔年2月
繁殖類型:靜水底棲性淺水型
分佈範圍:台灣中北部的低海拔山區及平地
附加檔案 | 大小 |
---|---|
給一個安全的家,不然台北樹蛙就逃跑 | 1.99 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