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一條和孩子們一起走進自然的路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張贏云〈台北分會兒童環境教育組志工,自然名:小章魚〉
圖/李冠儀〈台北分會兒童環境教育組志工,自然名:梅花鹿〉

2025.08.07

推開荒野的門

  姐姐的孩子出生了!她們在日本生活一段時間,對每天吃穿用的層層包裝、一次性餐具不只見怪不怪,甚至得意地炫耀:「阿姨,我今天去便利商店有拿到白色的大湯匙喔!」一時之間我不知怎麼將環保、減塑這個很重要的概念傳達給這兩個小寶貝。這時,我遇上了台北兒童環境教育小組(以下簡稱兒教)志工招募。

  第一次見面,台北樹蛙(兒教召集人,童瑞華)簡介兒教在最能接觸孩子的管道—學校,以心–手–腦串聯的核心理念精修出十一套環境教育的課程,讓孩子從用心感受、身體體驗、知識學習自然的現況,以及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與方法。這堂課讓我感覺到這個團隊有熱忱、有理念、有方法又有溫度,很期待接下來的培訓課程。

  第一學期,我們夢回小學生,體驗上課時孩子們的感受。印象很深刻,第一堂課是海芋為我們上「無拘無塑綠生活」教案,透過信天翁的體驗活動,具象化人類製造的海洋廢棄物讓環境及其他無辜生物付出的慘痛代價。課程尾聲,我感覺到心沉甸甸的。當這些殘酷的訊息被整理、設計為容易理解的遊戲體驗,不願面對的真相得以被聽見、看見;如果能坦蕩直面這些感受,也更能夠去同理無辜生物的危難,刻不容緩的行動則呼之欲出——正因如此,我覺得兒童環境教育真的好重要!

  不只如此,還有針對低中高年級、不同主題(水、能源、減塑、生態系、森林……等)設計的各式教案,讓過程充滿知識又有操作體驗的趣味。一起受訓的夥伴們還分組進行「為環境做一件事」,跟夥伴一起熱血實驗、製作蜂蠟布取代一次性塑膠袋、也去認識了野蜂的特性及生長環境,有趣又有意義。


▲矇上眼睛開啟身體感官探索自然 

        第二學期,安排教學技巧、教案解析…等選修課程,還加入戶外課-到藍寶石水源秘境看自然湧泉、參觀慈濟回收中心並參與回收和塑料再生應用、在桃園十一份觀光文化園區體驗自然與在地文化結合的一種可能...實踐邊玩、邊學。


訓練微觀能力 - 毫髮人大調查

  另一個重頭戲則是開始見習、試講、實習,生活充實豐滿。透過層層遞進的實作練習,我發現要講好一個教案真不容易!我們要拓展自己的心智,思考孩子們的經驗與感受,要怎麼順暢連接上下一張投影片?要用什麼語言讓孩子可以理解?要怎麼克服自己的緊張?每個任務都很具考驗。好在學姊長們不藏私地分享--青青草原到現在還是會在每次入班上課前,認真地手抄一份流程重點為自己準備、小蜜蜂把教案熟記到像是一場自信精采的演出、薰衣草溫暖童趣的互動,讓班上充滿歡笑、小紅莓教我運用校園環境特色,讓戶外的生態系疊杯體驗活動可以順利聚焦、黑琵鷺把知識含量高的用電講得容易理解、南瓜示範用真誠對話引發孩子們的投入、美玉教我串聯每一張投影片的起承轉合、麻雀跟豆娘告訴我教案設計的脈絡跟歷史,幫助我理解設計緣由…還有好多好多秘訣沒辦法一一細數,大家庭溫暖支持的氛圍、投入的時間精力,每每都讓我看見他們眼中閃耀的星星。


柳樹婆婆帶領我們走讀十一份文化園區生態

這只是開始!

  獲得授證、開始入班服務也常常有出乎意料的收穫,例如前陣子上「生活不碳氣」(這是一堂關於碳排放與溫室氣體影響的教案)時,有位女孩驚訝的問「我們的日常消費真的都會造成碳排放、影響環境嗎?」在她真誠的眼眸中,我看見她開始意識到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聯。最後,我們一起討論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影響減少、轉向,來安放這顆想溫柔善待大自然的心。


孩子們觀看自己創作的自然藝廊

  我也找到跟外甥女們聊聊自然的語言,帶著她們靠近自然的方式(當然,我自己也玩得很開心),不只如此,還認識一群有熱忱、相同理念、可以一起走的可愛夥伴。

  這只是開始,兒教的日常進班會繼續,也會繼續發展多元的推廣環境教育,創造更多故事、遇到更多驚喜與希望。不論你在人生中哪個階段,如果對大自然、兒童、宣講有興趣、想學習或想挑戰,如果想要找到人生另一個舞台或是喘口氣的窗口,想要找到愛自然的夥伴,都很歡迎來到這個充滿活力、熱情與溫度的團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台北兒教第十一期結訓

※加入「守護兒童、守護地球的兒教團隊」
台北分會 第十二期  【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培訓班】
說明會: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 報名說明會連結 /
 

              

 

附加檔案大小
尋一條和孩子們一起走進自然的路2.09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