亻厓兜──記水路群像 之二.楊鏡汀
文、圖/荒野新竹分會水路大隊
一生懸命,榮耀客家
我們通常為了某些因素而有所投入,在過程中若是順應天時人和則一切得願,但也可能遭逢困難而有所停滯,甚而受挫放棄。試想,如果持續了時間光陰都在做同樣一件事,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使命能讓自己的熱情未曾澆熄?楊鏡汀校長,這位來自大山背鄉壤的小孩,在竹東丘陵上綿延出與竹東圳無數星霜的交會。
驅車往窄巷微微起伏的康寧路上行,水路大隊在這次補助案一開始就拿著計畫書來向校長請益,一直到期末報告都為如此。當然,對於水路而言,早在2008年在與中原大學進行竹東圳地景文化研究案時,校長就如啟蒙者般公開表示自己已關注水路脈絡多年,當時的我們或許就像個書塾裡剛入學的幼童吧!校長是大山背豐鄉國小第一屆公學校的畢業生,日治時期,時值17歲的就學年紀卻遭逢二次大戰而成了日本兵。光復後,身分成了國軍,僅有初中畢業証明書的楊校長沒有繼續升學,卻憑著國語考試及格擔任代用教員,後來再通過教育行政特考,才得以憑高中資格進入新竹師專暑期部進修,一面教書一面讀書參加考試,學經歷同時升級,由此可見堅韌個性,而其嚴謹慎思的治學態度也在每次給予水路意見時表露無遺。
楊校長並非林春秀先生的直系家族,但對竹東圳的長期奔走更顯示出其發自內心的認同與孜孜不怠的延續。1997年,出版《飲水思源念林秀》一文,首度為林老先生其人其事書寫一生起落,是為「林春秀贊」,語詞描繪句句雕琢,林家大宅九牧第後方湧泉澡堂旁所立的林春秀功德紀念碑文就從其中擷取之。1998年的竹東圳完工七十周年紀念,楊校長也與當地文史工作者范明煥先生親身踏勘十二號隧道,見證先民的手工斧刻痕跡。2008年八十周年,更在九牧第辦理學術性研討會,校長的女兒楊毓雯持續衣缽發表林春秀公的事蹟專章,後繼有人,文化傳承代有傑人出,校長欣慰之情溢於言表。
《寫作客俳大家來》是校長最新出版的著作,以閩俳、國語俳、客俳來寫詩敘事,頗富興味;談起故鄉事,他興致極高的提起目前正在為大山背的樂善堂爬梳廟誌,寫作生命不輟,典型在夙昔。水路何其有幸,有一個常常互虧彼此卻也時時扶持的類家人網絡團隊,文化疆域無際無廓,路徑上行人來來往往,熱鬧繁華雖有,孤寂落寞者亦不少,身影互有交錯,惟持續走踏能有幾許?客家人帶著血液橫渡暗江來台,島內安身交替好幾個世代,該如何稱呼呢?是台灣的客家族群還是有著客家身分的台灣人?在找尋個人角色與社會認同的過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且值得尊敬的該是這族群如蘆葦般順風而行、逆風而立的精神吧!
校長夫人的大家風範令水路人心嚮往之,總在我們來臨時為我們準備溫潤的茶水,貼心的招呼著,賢伉儷溫柔對話超過一甲子,平常相偕散步出遊,生活怡然恬適,「夫人的笑容,是校長眼睛的滋養」一位靈黠的水路伙伴就曾如此形容。是啦!世間所有的相遇都只是久別重逢罷了,多情的青春教師在初任教的二重國小有了今生最重要的相遇。水路人原準備了羽毛球球具,要來個忘年球敘,夫人搖頭謙稱年歲已高,運動不宜太過激烈,水路人不強求只求誠意實至。早在2009年時,楊校長邀請我們到位於頭重坑的青窩埤走探另一個水路,時年已八十的他自己開著車來到,「月出青窩埤,雙月照天池,儷影映雙月,夜深人靜時」就是他與夫人的韶光年少紀事,見校長坐在福德伯公前的木椅上侃侃細數這前塵今事,真是個身子硬朗思慮清明的儒文長者。也因著校長的諸多引介與協助,水路大隊這才能慢慢拉開這屬於地方的水利歷史與前人努力耕耘的過往,2014初冬,水路專程再到校長家中奉上這一年辛苦的結案成果報告,見到長者翻閱點頭稱是,這嘴角微揚的笑容也該是水路晚輩心裡的滋養吧?
憶起了2012深秋,陽光透過厚厚雲層大方恣意的銀灑階前,身著寒衣的我們,溫溫的貼近彼此,暖暖笑意凝縮在這廣角的光學鏡前。原來,人的能量無所阻隔,涓涓蓄積,越谷成流川,生命之河,至長至深。
楊鏡汀,民國18年(1929)出生,娶竹東圳創建者林春秀公長孫林木郎之女為妻,係為林公之曾孫女婿,二重國小校長退休,現任客家台灣文化協會理事長,任內出版各種語言與鄉土教育的書籍三十餘冊,致力客家文化的保存與推廣有年;長期呼籲各界重視竹東圳的歷史價值,並曾積極籌辦規劃竹東圳相關紀念文字與活動。
附加檔案 | 大小 |
---|---|
荒野快報267期第16~17頁 | 5.3 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