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屋頂還給荒野 讓荒野回到生活
文、圖/范明哲(荒野台南綠屋頂講師,自然名:老貓)、
閻芸慧(荒野台南綠屋頂講師,自然名:光蠟樹)
一年前我們的綠屋頂開始動工,我們自己DIY打造了23平方公尺的園地,用來種蔬果瓜豆,還有一個種水生植物的生態池,短短3個月的時間,就有一些蔬菜生產,5個月屋頂的豆棚已形成了一個可以遮蔭的綠色隧道,10個月蜜棗樹結實纍纍,在其間誘蝶植物早就胡亂自長,蝴蝶蜜蜂鳥兒也天天來拜訪。我們做了什麼呢?我們只不過在屋頂提供一個適合植物生長的集水透氣環境,讓這環境像荒野一般充分利用陽光空氣水資源,就只做了這麼一些點改變,很快地自然生態就回到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不必到鄉下去買塊地,也能實現採菊東籬下的理想,不再被困在都市的水泥叢林裡,走上屋頂立即感受自然生息、季節循環、與萬物間的平衡關聯。由此我們發現只要放下成見,敞開心胸,開始行動,荒野很快就會回應我們,生態自然回到我們身邊。
開始打造綠屋頂的動機出自對氣候變遷的因應,首先是想讓房子降溫,其次是想讓屋頂接蓄一些雨水,第三想自己生產一些蔬果。夏天屋頂曝曬在陽光下溫度常常達到四、五十度,赤腳踩踏兩下都會受不了,若能遮陽,減少冷氣的使用,就可以節能減碳,節省家庭電費。我們的都市土地都被水泥柏油鋪蓋起來,荒野原來涵養雨水的功能消失殆盡,只能靠排水系統讓水一直往下游流,這些年來暴雨總是造成低窪地區淹水,如果每家的屋頂多少接蓄些雨水,多少總可以降低排水系統的壓力,減少下游淹水的頻率。近來頻頻爆發食安危機,讓人真不知到底什麼樣的食物才可以吃,自家生產一些蔬果食用,是遮陽蓄水之外附加的功能,我們並不想取代農夫生產所有蔬果,自己種植除了吃得的安心之外,起碼對甚麼是安全食物比較有概念,對自己很難種好的蔬菜,外食時盡量避開,應當是合理的推測。
綠屋頂的荒野觀點
經營綠屋頂一段時間之後,我們認識到打造綠屋頂,這便宜簡單又可以DIY的做法很值得分享出來;也逐漸地體認到:綠屋頂不只是節能減碳、接蓄雨水、種植蔬果花草,從環境正義的面向來思考,綠屋頂的價值更在於「把屋頂還給荒野」這項觀點。就像荷蘭人在經歷數百年與海爭地之後,提出「還地於海」的概念一般,我們呼籲:「把屋頂還給荒野」,大家把屋頂都打造成荒野綠屋頂,邀請「荒野回到大家的生活中」。
何謂荒野?對一般人而言「荒野」似乎是荒煙漫草的同義詞,對荒野人而言「荒野」是物種賴以生存生態豐富的自然之地。然而在文明的侵襲之下,自然荒野逐漸減少到危機的狀況,因此我們透過各種努力去保護自然荒野,除了保護自然荒野,「荒野綠屋頂」所要作的是把原為荒野的都市空間還給荒野,這個「荒野」是重新定義的荒野,這定義從功能性觀點出發:荒野功能是善用陽光空氣水資源,並一次再一次的循環使用,不會有任何浪費。
這觀點比遮陽降溫要更為正向,是更積極的節能減碳。遮陽降溫是把陽光推擋於外,認為陽光有害需要遮擋排斥,「荒野綠屋頂」的荒野觀點認為陽光是天賜能源,當然要更積極的接受陽光使用陽光。舉例說,屋頂上使用簡單設計的太陽鍋煮飯,夏天4個小時可以煮一鍋飯,換算太陽鍋面積與電鍋效率,可以粗略推論:屋頂1平方公尺吸收的熱能約相當於2個800瓦的電鍋。這麼多的能量,我們只想遮陽排斥,不想辦法拿來利用,任由它烤我們的房子,那不是太可惜了嗎?
把屋頂還給荒野,讓都市屋頂恢復荒野功能,荒野功能不只使用陽光,也能使用其他資源。植物接收陽光能量、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而生長,並且滋養萬物;不只二氧化碳是資源,空氣中占70 %的氮氣也是資源,它會被豆科植物藉根瘤菌吸收,當然根也會藉其他益菌從土壤中吸收氮磷鉀等養份,長成莖葉花果;落葉枯草也是資源,它們可以分解成為養份回歸土壤,土壤也能夠成為各種昆蟲微生物的家園,植物昆蟲微生物、鳥類甚至蝸牛壁虎,它們演化出的共生關係,早就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資源。
集水涵水保水也是綠屋頂的荒野功能,收集雨水不是為沖馬桶洗地板備用,無論雨水或澆水,水會被一次又一次的循環使用,首先水直接提供給植物生長所需,也蓄涵在土壤中提供許多生物生存,往上蒸散的水氣和葉面放出的水氣,又可以調節城市空氣的濕氣溫度。
這一切陽光空氣水的循環使用,不需複雜困難的工程,只要我們善用閒置的屋頂,建構適合植物成長的集水透氣環境,讓荒野功能自己發揮就可以達成。如果這樣的想法與做法可以擴及整個城市,想想看:那一天「看見台灣」空拍城市,到處都是生機盎然綠油油的樣貌,那景象會多麼美麗。也只有大家一起來,大家的屋頂都成為荒野綠屋頂,才能降低整個城市的熱島效應,讓文明世界與自然生態共生共存不再對立衝突。
建構集水透氣的荒野綠屋頂
接著來談談荒野綠屋頂的建構原則與方法。提起綠屋頂,很多人總會憂慮建物的安全:包括載重安全、植物竄根、防水層破壞造成滲水、排水管被落葉泥沙堵塞等問題。事實上一般人未能思及的另方面考量是植物能不能安全活下去,這就需要考慮:植物生長所需的土壤厚度、土壤體積與透氣性、集水量大小,和根菌共生等問題。荒野綠屋頂建構的集水透氣環境,兼顧建物安全和植物生長,可以一併解決所有問題,採用的原則很簡單:(一)只做1/3面積 (二) 採用輕質軟性的材料 (三)使用改造的輕質土壤。
如果在屋頂鋪滿10公分的泥土,當它澆滿水,整個屋頂的載重就接近一般建物安全載重200 Kg/m2的臨界值,其他設施就都別做了。再說10公分的泥土厚度也不夠拿來種植樹木,因此建構荒野綠屋頂的第一項原則是我們只做屋頂的1/3面積,如此可以集中堆高土壤在局部區域,足夠厚度的土壤可讓更多樣的植栽生長,方便配置樹箱菜圃,同時還有1/3屋頂面積可以發揮接蓄雨水的功能,澆水時則可以比10公分厚度保留更多的水分。第二項原則是採用輕質軟性的材料:不織布、塑膠布、排水板,製作樹箱、菜圃、花圃;不用水泥、磚塊,既避開不必要的重量負擔也減少不必要的體積;不織布輕質透水透氣、泥沙不滲出、又阻擋粗根竄出,耐受長期的風吹日曬;而且它便宜、容易施工塑形、方便DIY,所以我們使用不織布當綠屋頂建構的主要材料。塑膠布則是配合不織布做集水用途,我們把它放在不織布樹箱、菜圃最底部,邊緣拉高約10公分高度當做集水層。第三項使用改造的輕質土壤,樹箱底部10公分高的集水層完全堆疊落葉枯草,它們蓄集水分的能力接近泥土的三倍,重量卻只是泥土的1 /14。集水層上方是種植層,我們用一層土一層落葉枯草的方式,層層堆疊構成種植層的輕質土壤,果樹的種植層高度約30公分,種菜約15公分,種花草約10公分。這樣的種植層使用大量落葉枯草,減少土的用量也減輕屋頂載重。經過幾個月的時間,落葉與泥土透過根菌共生、蚯蚓蝸牛的活動等,會逐漸轉化為透氣的優質壤土,並且它的透水、涵水、排水性都比單純使用泥土好得太多,讓根容易呼吸、植物健康生長。落葉枯草取自公園,我們拿這些落葉枯草當作資源來再利用,成為集水涵水材料、轉化成壤土,而不讓這些植物吸收陽光空氣水製造出來的有機質,當作垃圾送進焚化爐燒掉,把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也是一項更積極的節能減碳的做法。
建構了這樣集水透氣的環境,夏天雨季荒野綠屋頂只靠雨水就可以,即使在高溫無雨的日子,也可以兩三天才澆一次水,相較於一般盆栽需早晚澆水,實在是省水省力。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大小地震不斷,房屋樓地板多少都會有些裂縫,集水透氣樹箱、菜圃並不直接接觸屋頂地板,3分公高的排水板置放兩者之間,下雨和澆水後水可以很快地排掉,除了排水也透氣,使得屋頂熱氣容易溢散,另一方面也有方便監控植物竄根與否的功能。
人人都可以打造荒野綠屋頂
很多人會問:自己DIY需要多久時間?會不會很難?其實荒野綠屋頂施工真的非常簡單快速,20~30分鐘就可以做好一個樹箱,照片中台南分會門口7公尺長的L形花圃,7個人前後只花了7個小時的時間就完成了,由這張照片也可以看出,荒野綠屋頂的建構方式也可以用在陽台或騎樓空地,無論大小空間都可以。而且荒野綠屋頂造價很便宜, DIY價錢1平方公尺大概只要1000元,這價錢包含土方與運費和吊車費,如果不需吊車又可省1/3左右。
打造了荒野綠屋頂之後,在屋頂上度過了許多愉快的時光:發現白頭翁夫婦築巢於百香果樹下並記錄其育雛的過程,與帶著雛鳥來覓食的斑文鳥家族不期而遇,替開滿豔紅誘人花朵的鵲豆以及被它吸引來的蜜蜂拍照,欣賞生態池中每天開的睡蓮丰姿,思索植物間的共生、根菌共生、蝸牛蚯蚓毛蟲與植物間的關係,感受四時變化與萬物生息的關連。我們更深刻體悟人是自然的一部份,必須為守護自然盡一份心力。一些關心生態環境的朋友,對於許多因經濟開發而破壞生態的情況,常常痛心沮喪,那麼我們何不從己力所及的地方立即開始!我們可以開始於「把屋頂還給荒野」,希望也相信更多人參與之後,荒野會回到我們大家的生活,我們與大自然可以更和諧相處。
歡迎至「荒野台南綠屋頂」臉書社團了解更詳細的資訊,或由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網頁連結「綠屋頂」參考。
附加檔案 | 大小 |
---|---|
荒野快報273期第14~17頁 | 2.16 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