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的海岸線系列活動——透視專家的角度、學會減塑達人的撇步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荒野保護協會企劃推廣部、圖/荒野保護協會

淨海專家講座

這次結合產、官、學界觀點所邀請的三場專家講座,在現場爆滿的報名人數中,於大雨磅礡的6 月5 日週六上午舉辦。第一場由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總經理室經理許祥瑞以「減塑設計與塑膠再生循環」為題,就2015年參與荒野舉辦的清淨海洋研討會的經驗談起,從淨灘中海廢的來源來思考若塑膠從商品設計源頭就開始減量,應該是從企業的角度就可以做得更積極的貢獻。此外,許經理也介紹多個已經成熟的商品設計,然而綠色商品除了技術,更重要的是應用與市場。無可諱言,製造商聽品牌商,品牌商聽消費者。但身為領頭羊的政府,若無法從更高的位置思考問題擬定戰略,執行法令,則很難光靠商業行為達成環境永續的目標。

第二場則是代表政府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羅時芳副研究員發表演說。羅副研究員以「國際綠色貿易趨勢」為題,介紹從國際貿易談判角度,在APEC 中環境商品的降稅協議或是歐習會所達成的推進綠色貿易,以及巴黎協議後對於我國的影響。這些都是企業可以將危機轉變成商機的時機,在政府胡蘿蔔與棍子齊下的狀態下,或許目前看起來價格是比較貴,然而那是一些環境成本沒有算進去,並且設計還是不吸引消費者,所以在這些面向上,也就是代表政府也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於是經濟部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就是專門成立來協助企業的單位。

第三場則是由成功大學陳璋玲副教授就國際海洋法來談國際間如何攜手治理海廢。陳教授從海洋垃圾的定義、來源以及影響分別說明,並介紹了「國際防止船舶污染公約」與海洋法公約中,海洋環境保護與保存雖然在文字中沒有指出海洋垃圾,但要求每個國家有義務保護與保存其海洋環境。在個別區域的組織文件中,包括赫爾新基委員會、南極海洋生物資源委員會也都有相關要求。另外也舉出美國、韓國則是有個別的組織負責全國型的海廢計畫。

最後三位與談人分別就彼此的內容,進行小小交流。羅副研究員與陳教授皆好奇許經理簡報中介紹將廢棄漁網再做成紡織加工的廠商。也有觀眾舉手發問,想要多了解一些政府對於綠色企業的補助和NGO 在這議題,還能怎麼做? 前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網站就是一個可以參考的單位,因為舉凡補助課程或是政策都可以在此找到相關資訊。

而臺灣的NGO,無論是這次參展的大愛感恩科技或是里仁事業,背後都是國內知名的非營利組織,另外,由荒野來主辦促成這次的博覽會,也更是一個行動面的良好示範。會後,三位專家更留下來與聽眾交流並仔細地參觀展覽,為這次的專家講座畫下一個充實地句點。

淨海DIY 工作坊

經過上午精闢而深刻的專家講座之後,緊接而來的是充滿生活感與手作溫度的DIY 工作坊。在講求便利與速成的時空下,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消費與丟棄,許多產品因為太容易取得,也使消費者容易忽略它背後所代表的能源消耗、人力成本,甚至是丟棄後所造成的環境汙染與危害。藉由荒野所邀請到的兩位達人,分享個人的減塑經驗,希望帶給每位參與者不同以往的觀點,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新的詮釋。

「不逞強的減塑生活」由小事生活‧ 無塑生活實驗空間的負責人阿好——洪平珊,娓娓道來環保行動對她的影響與生命轉變的軌跡。從一本《環保一年不會死》開始,作者因為改變了生活的習慣,而展開了新的人生,阿好也想知道自己若是依樣畫葫蘆,會有什麼改變,於是她開始在購物時自備購物袋和餐具,並仔細研究商品的產地與原料;也因為《我的無塑生活(Living Plastic-Free)》一書,阿好開始記錄自己每天製造的垃圾,在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原來自己丟棄的垃圾,是真實反映個人情緒與思考方式的一面鏡子。阿好在分享完自己的減塑歷程之後,在活動會場的角落,教導參加的民眾用布加上蜂蠟製作可重複利用的環保保鮮膜,鼓勵民眾環保生活可以從小地方開始做起。

由綠兔子工作室的Miffy 帶來的「廢棄漁網再利用-親海運動網袋」DIY 工作坊,所使用的材料是來自海灘上廢棄的魚網,在海邊經過日曬雨淋許久,未見有人撿回,沒想到帶至這個工作坊的現場,卻受到大人小孩的簇擁,大夥急忙選走自己心儀的那塊網子,Miffy 不禁向在場的參加者分享「別人眼中的垃圾,也可能成為某人的寶物」的感觸。一旦我們瞭解到被丟棄的物品具有可以再利用機會與價值,這些物品就能鹹魚翻身,從垃圾變成等待被發掘的資源。只要充分發揮巧思與巧手,再生的力量無所不在!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89期第6~7頁4.99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