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快報325期】「由儉入奢易」「由奢反儉難」

「由儉入奢易」「由奢反儉難」這兩句話來自司馬光訓儉示康的文章。

50年代,工業才正在起步,器具、食物大多來是田間的耕種及森林的撿拾。

預計家中需要多少個勺子,栽種的瓠瓜就該有多少個留種及讓其老化。

預計一年需多少個洗碗盤的菜瓜布,種植絲瓜時也該精算食與留的數量。

其他大自然的產物,則以食當季為主要方式,遇有過剩則以鹽漬、日曬等各種方式,保存食物可被利用的時間,沒有浪費,但也不是垂手可得。

大家都依季節所長出的食材善加利用,也依著季節有著季節性的食物。

從2月到4月,春雨滋潤大地,草地上長滿艾草,採取艾草嫩芽,煮過後再與粄揉在一起,包入內餡,就是季節限定的艾草包,在掃墓期間也是供奉祖先的糕餅。

秋冬時節,滿山芒花,隨風飄逸,在芒花的果實正要隨風飛揚的時節,大夥兒會將芒花割下,在禾埕曝曬,並將果實任其散逸,找個不適合下田的下雨天,就紮起自家所使用的掃把。繩子則來自路旁到處可見的月桃或是五金行買的鐵絲。若是要做竹掃把,則需選取桂竹主幹上的側枝,把其葉片一一剝乾淨後再綑綁成束,就是最好的竹掃把。

在那個年代,跟著季節生活,跟著周邊的大自然生活,認識著周邊的動植物,利用著它們,但不會過度的使用它們,一種永續利用的概念,生活很簡樸,卻也很有味道,跟環境也緊緊相連,跟季節也非常契合。

21世紀的現代,許多物品可至商店購買,沒有季節限制,沒有數量限制,只要消費者有需求,則可以大量生產,只要消費者想買,夏天也可買到冬天生長的蔬果,甚至也可以從遙遠國度空運或海運而來。

這種進步,代表著社會及科學的發展,讓人們生活更方便也更多元。若人們根據自己所需,不過度浪費,應該也不是太大問題,但偏偏用一次即丟的浪費,造成過多物資的消耗,而偏偏這種用一次就丟的物品,是在製程上屬於便宜材質的塑膠類,更糟的是這些一次性的物品卻得要花上450年左右才能被分解,「一次性」「用過就丟」,或許有些器材真的必須如此,但我們是否可以從非必要的物品開始減少一次性及用過即丟的慣性,改成「隨身攜帶」「重複使用」,雖然隨身攜帶會有點費力,雖然重複使用要自己沖洗,但你的每個動作都是一種愛地球的表現。接著再慢慢將您的生活與季節連結,與土地連結,食用當季食物,漸漸改用天然材質,這又是一大進步。

司馬光的訓儉示康「由儉入奢易」「由奢反儉難」,我們現在要由奢反儉,看似很難,只要有心人,天下就無難事,讓我們並肩一起為地球減塑,讓環境恢復原本的美好,也讓自己的生活與季節及土地更接近。

 

附加檔案大小
「由儉入奢易」「由奢反儉難」647.58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