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廢棄物快篩技術工作坊

圖/文 林獻堂   <鄉土關懷小組成員/台中第19期解說員,自然名:滾石  >

根據學者推估,每年有高達千萬公噸的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註一>,其中約115萬噸到241萬噸是經由河川流入<註二>,換言之,海漂塑膠廢棄物,有1/4是經由河水的傳遞。去年9月21日於大甲松柏漁港參加淨灘活動時,曾訪問在當地居民黃先生,他平常會在退潮灘地上撿拾環文蛤,對於潮間的生態有一定的了解。依據他的經驗,大安溪對岸之大安海邊垃圾較多,特別是颱風或豪雨過後垃圾更多,顯然就是河水將上游的垃圾帶下來。

荒野透過每年舉行的國際淨灘活動,致力於無塑海洋的目標,也開始關注河川廢棄物,並引入河川廢棄物快篩技術。

為了培訓志工,特別於去年舉辦為期二天的河川廢棄物快篩技術工作坊。邀請曾在日本瀨戶內海週邊的13條河川,進行河川廢棄物快篩,並以系統化方式整理出河川垃圾分布特徵的學者-藤枝繁教授(目前任教於鹿兒島大學),傳授河川廢棄物快篩方法,分享日本的實務經驗,並指導學員進行實際演練。

第一天工作坊

第一天早上分別由這項技術的發起人-藤枝繁教授,實際實踐者原田禎夫教授,以及台灣的推動者之一介申講授河川廢棄物快篩的相關背景與知識。

一開始是藤枝繁教授,分享過去經歷。曾經騎自行車距離達1200公里,在日本瀨戶內海週邊六條河川進行河川廢棄物快篩,並以系統化方法整理出河川垃圾分布特徵,以及河川廢棄物轉變為海漂垃圾的變化等的,以河川散亂垃圾的調查方法與意義為題,進行工作坊的理論探究。

接著由大阪商業大學原田禎夫教授,以龜岡零塑膠垃圾宣言,以及日本首例超商提袋禁止條例與保津川的垃圾問題等為題,分享他個人在推行河川廢棄物與海洋垃圾等的研究心得。進而推動在京都府龜岡市保津川進行每個月淨溪,以及保津峽垃圾清除的心得,並進行探究垃圾來源,且推動龜岡零塑膠垃圾宣言,目標是2030年開始不再使用一次性塑膠,目標是要讓環保袋的使用達100%,達到100%的回收,並讓垃圾不要流向大海。

最後,以乾淨的河、湛藍的海為題,介紹河川垃圾,公民科學與在地守護的內容。他提出整合性的行動,有數據才有辦法管理,與合作合作再合作的具體措施。三位有理論基礎與實際經驗的講者,讓學員有了基本的知識後,接下來進行實際操作的演練。

工作坊來到下午的演練課程,做為明天實際進行河川廢棄物快篩的暖身。藤枝繁教授提出以目視方式評估垃圾等級的調查方法,將河川依據污染程度,由乾淨到絕對污染分成TT、T、1、2……10總共12個等級。藤枝繁教授是使用廢棄物的體積來做為測量方式,而不是慣用的重量來估算廢棄物的多寡。因為體積可以用目視,而重量不容易使用估算的方法,因此可以達到快速評估廢棄物等級的目的,且因為級別差距很大,所以可以快速進是篩選。

學員在室內學習如何目測廢棄物體積的評估方法,將廢棄物的體積對應到大家熟知的600cc寶特瓶。將台北市標準14公升與33公升垃圾袋可以裝幾支寶特瓶,來快速估算體積。然後將單位距離內垃圾的體積,換算成TT到10的12等級。完成後將河川的調查點放上廢棄物等級,對於整條河川的廢棄物現況就可以一目了然。接著學員分成三組前往附近的街道,進行河川廢棄物快篩的演練,為明天的真正行程做準備。此演練將街道視為河川,人行道視為河岸,進行目視垃圾的快篩練習。觀察結束後將觀察到的垃圾全部撿拾,拿回上課地點再實際統計數量,以便精進目測的能力。自己被分配到第二組,練習的地點是在青年路與青年公園緊鄰的路段,長度大約300公尺。

在靠近青年公園這邊,因為沒有住家,所以幾乎沒有垃圾。但是在另一側因為有三家超商,前面有花圃,而花圃的花台又刻意做成讓人可以停歇休憩的大小,所以為垃圾量熱點。由垃圾的內容可以辨別,大部分是超商內購買後,坐在這裡享用,然後隨手塞在花台內的灌木叢內。

這次演練,撿拾數量最多的是菸蒂,終於了解台中分會9月21日在大甲松柏漁港舉行淨灘活動時,台中市政府也一併舉行"不留餘蒂",必且邀請商家共同簽署承諾,要讓菸蒂不落地的宣示。看到短短300公尺內店家前菸蒂的狀況,顯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練習結束回到協會後,各組分別說明實際觀察的結果,數量與心得。將帶回來的垃圾,實際用14公升垃圾袋測量體積,將估算的體積與實際的數值做比對,檢視自己的觀察,再據以調整評估技巧。有學員請藤枝繁教授再詳細說明垃圾等級的內容,他將工作坊化成大學講堂,以授課的方式詳細敘述估算的技巧,讓大家更能掌握內容。接著因為要拍攝未來教案可以使用的畫面,所以將垃圾倒出來鋪在帆布上,瞬間濃濃的菸味瀰漫於整個教室內,真是令人感到不舒服。

第二天工作坊

第二天早上是這次工作坊的重頭戲,在基隆河與淡水河下游,進行實際河川廢棄物快篩的演練。前幾天氣象預報今天會下雨,特別準備雨衣。還好早上只是陰天,氣溫也沒有特別低,否則今天在戶外活動就慘了。活動開始之前,先前往基隆河國一橋下的圓山河濱公園旁。這裡有一大片的河川廢棄物,大家在這裡再次練習快篩的技巧。跟昨天一樣分成3組,各自依據所指定的河段進行快速篩檢,每一組的河段距離大約12公里,每1公里設為一個觀察點,所以總共有12個觀察位置。每個區間中快速篩檢1公里內的垃圾量,若是有發現垃圾特別多的熱區則另外紀錄。

演練結束後,三個組各自前往實際調查的場域,我們的組別分配到子島周邊,由百齡橋網球場開始的基隆河左岸持續到淡水河右岸。第一次在基隆河與淡水河畔騎車,感覺很新鮮。最近在一個月之內連續造訪這個附近區域,讓我對於台北有很大的改變。這裡是台灣首善之區,而且豐富的生態就在咫尺之內,甚至可以使用大眾運輸工具輕鬆抵達,終於領悟同事提過,退休之後以爬台北周邊的山林享受人生的想法。若有垃圾較多的區域,組員們會停下來討論。一開始垃圾量並不多,但越是接近出海口,垃圾量愈多,特別是在紅樹林區域,因為垃圾會擱淺,所以垃圾量更是暴增。

演練結束後,回到室內,組員間統計了各個點的垃圾量,並且討論觀察的心得。大家嘗試要將拍攝的相片上傳到「google我的地圖,」似乎不是很順利,所以我們後來就放棄。是各組分享今天實際進行快篩的結果與心得。這套方法在日本使用多年,得到很好的成效。更大的特點是因為稍加訓練,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公民科學,擔任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員的工作,從源頭減少海洋垃圾的數量。

最後由謝國發副分會長分享筏子溪常態淨溪的細節,台中分會常態性淨溪,每個月進行二次的淨溪活動,除了荒野的夥伴之外,也廣邀民眾與團體共同參與。淨溪活動獲得廣大的回響,看到簡報過程中展示的水水筏子溪,夥伴們都迫不及待想要參與。工作坊只是起頭,最重要的是實際行動。北臨大甲溪、南止於烏溪的台中市,人口數居全台第二。台中的烏溪水系涵蓋大里溪、頭汴坑溪、旱溪、筏子溪、貓羅溪與烏溪等。因為地形因素,台中市落入河川的廢棄物,幾乎都是烏溪在承受,所以掌握烏溪水系的垃圾,就可以掌握台中地區流入海洋的垃圾。劍及履及,將跟上前輩的腳步,明年起對烏溪水系的垃圾做快篩。

參考資料

<註一>Jenna R. Jambeck et. al. , Plastic waste inputs from land into the ocean. Science, Vol. 347, Issue 6223, 2015, pp. 768-771,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7/6223/768

<註二>Lebreton, L. C., Van der Zwet, J., Damsteeg, J. W., Slat, B., Andrady, A., & Reisser, J. (2017). River plastic emissions to the world’s ocea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561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5611

附加檔案大小
328_dan_ye_-8-12.pdf8.56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