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條河的故事

我們正在做的事: 

圖/星星
文/水青岡

擋不了水,便與自然共生吧!

「水來,踏上椅條頂(板凳)、跳上桌仔頂、爬上紅ㄍㄟˋ頂(神明桌)、躲去樓公頂(閣樓),再來沒地方躲,就要拆厝頂。」梅阿姨的台語俗諺,生動地述說這一地早年的生活。「我們讀小學時期,只要一遇大雨,老師總是提早二堂課廣播,『住在五十二甲的同學,請集合回家。』於是,大家一起排隊,老師幫忙護送,搭著鴨母船從學校一站一站的送回家。」蟬鳴不絕的初夏早晨,宜蘭分會資深解說員梅陳素美阿姨,陪著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參與社區營造規劃培訓課,為自己的家鄉盡力的夥伴:前利澤社區總幹事張碧聰,兩位近七旬長輩,你一言我一語地啟動了時光機。

「你知道啄冬(台語發音tok tang)是甚麼意思嗎?你們一定都沒聽過這個詞。五十二甲最繁盛時期,地勢較高的慶安廟附近約有50~60戶人家。舊冬山河道彎曲處長年湧泉形成的水窟,是養鴨的好地方,鴨寮多集中在下福路和弄坑溝之間(今天的利成路二段一帶,阿萬之家等即是自然形成的鴨賞製作商家),多半養母鴨,有鴨蛋、雛鴨可換錢。水中布袋蓮就是鴨兒們的糧食,鴨子數量多到布袋蓮吃不夠,完全不需擔憂外來種入侵問題。”冬”是台語收成的意思,二期稻作在秋冬以鴨母船架著收割工具採收後,掉落水中的餘穀正好以面積包售方式賣給養鴨人家,鴨農將鴨兒們趕到附近收割的田啄食,就叫做啄冬。稻農多一份收入外,鴨兒們也能順利長大,繼續生產,汰換的母鴨也能賣了做鴨賞,讓鴨農開心過好年。」

早年,大家得拼命生產才勉強溫飽的年代,就算宜蘭秋冬多雨,也要想辦法生產二期稻作,獨特的地理條件讓養鴨盛行,「不要說布袋蓮,粉紅色的福壽螺卵都不見蹤跡,現今友善耕作農夫大概只能投以欽羨眼神。大家都叫那船『鴨母船』,但你看形狀根本和鴨子無關,最主要還是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當時從下福路這端要到大溝(今天的五股大排),得通過好幾條溝渠,一路划船水上行走,趕鴨、上學、到利生醫院看醫生、娶新娘、送往生者、載運交易貨物...。甚至,還載著秋冬來打獵的美國人,狩獵花嘴鴨,一個早上可以拿到美金一元,在那個匯率1比40的年代,是很好的收入。」

承襲自先祖輩移墾的生活方式,藉著溪流灌溉種田,以米作為貿易交易的主要貨物,換得糖、鹽、布疋、其他工具。而地勢更低的圳溝,捉鯽魚、蝦、捕鯉魚、養鴨或者摸蜆仔、田螺、蚌類,鹹淡水交界處還常有扁海郎仔(毛蟹)出沒。水生的茭白筍、水應菜、水芹菜、菱角,水圳溝旁的過貓嫩葉,都是稻米之外的經濟來源。圳溝土堤上,風箱樹是最克盡職責的護堤植物。

這裡是宜蘭冬山河中下游段,利澤簡五十二甲庄,相傳昔日開墾的土地面積有五十二甲,清末噶瑪蘭廳志記載:「五十二甲溪四水匯聚成渠,至奇利簡(利澤簡)渡頭,合加禮遠港入海,以田得名。」。舊冬山河中下游不僅主要河道迂迴多彎曲,支分渠路亦然。除了天然地形條件,溪水由上而下流短陡急,緊連著的蘭陽平原地平且坡緩,加上海岸沙丘阻隔,更增排水困難。此外,平原地區的降雨量是西南部平原的倍數之多,單位時間內的驟雨聚積山洪四處溢流,讓位於下游的五十二甲,早在先祖輩開墾拓地之初,就已註定要與水共生。

圖/冬山河截彎取直前後河道對照及52甲濕地大略範圍

 

五十二甲濕地範圍區域圖
五十二甲濕地環境資源監測評估(2016年規劃)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7o2Mb9 

家園再造

逢雨必淹的生活,終究沒法撐過幾次大颱風的侵襲,政府於1974-1982(民國63-71)年間,包含所有治標、治本的冬山河中下游截彎取直及相關的排水幹道疏濬、整修及閘門拓寬、橋梁新建等整治工程完工,居民才免去一下雨就得往屋頂跑的窘境。整治後的冬山河,需要更多的規畫加持,以帶動宜蘭縣的整體觀光發展,於是,陸續有了嶄新的跨河利澤簡橋、西式划舟艇庫、親水公園、冬山河自行車道,成為休閒旅遊好去處。另外,下游加禮遠橋附近,濱海公路西側的河流南岸,文建會設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增添文化藝術生力軍。

「整治後的灌排水圳,土堤遇大雨不免崩塌,往昔農田水利會皆以水泥化工程取代土堤。生長在隆恩大排(五股大排後段稱之為隆恩段)的風箱樹,就因水泥改造工程要被剷除,邱錦和老師,也是我們五十二甲在地居民,和幾位大學教授共同向縣政府農業課陳情並帶領社區志工、學校師生,移植或阡插到五股水圳。」從事園藝工作的張總幹事,對原生植物情有獨鍾,和荒野宜蘭分會前副會長邱老師一拍即合,齊力合作,將這段全台唯一一段土提、風箱樹和穗花棋盤腳原始棲地特色的鄉間溝渠保留下來。
 

國家級重要濕地 vs. 經濟發展

隨著稻糧數量的穩定及國人食米文化習慣改變,政府自1984(民國73)年起,積極推動二期轉作。蘭陽平原冬雨滿佈水田,而原本就得三不五時堆高田埂的成興大小池區域農田,順勢休耕,豐富的有機質正好是冬候鳥的米其林餐廳。宜蘭分會在這兒記錄到高達228種鳥類,包括黑面琵鷺、水雉、魚鷹、彩鷸等20多種珍貴的保育鳥類外,每年冬季還記錄到超過2000隻高蹺鴴。

內政部營建署在2011年一月,公告了全國82處國家級濕地,宜蘭佔了6處。2015年公告確認範圍297公頃多的五十二甲濕地,理當根據濕地保育法精神,劃定核心保育區、生態復育區,並制定五十二甲濕地利用保育計畫。不過,濕地範圍超過90%以上屬於私有農地,往年的濕地利用保育計畫在公開展覽說明會中,總是在開發和政府收購補償兩大主張爭執不休中,暫擱置一旁。隨著老農年歲漸增,私有農地填土的情況也增多,成興大小池內的布袋蓮失去了鴨兒們的青睞,也就愈來愈肆無忌憚的生長,縣政府得要另外請專人清除。

最近的一次(2019年5月)公開展覽的五十二甲濕地利用保育計畫中,指名【考量五十二甲重要濕地生態特性及兼顧保障民眾私人土地使用權益、維持原滯洪功能,五十二甲重要濕地全區規劃為其他分區】。逗點後那一句使得原本的一般農牧用地,改歸類為其他分區,且將之規劃為遊客休憩、生態景觀、生態教育、農民生產等區塊,在各自區塊中發展為入口服務中心(腳踏車租借、停車場、農產品販售)、稻穗花海/賞鳥解說設施設置;發展水岸花廊、水生植物、魚菜共生區;農民生產、集村農舍及農事體驗區。

此規畫構想一出,不僅原本實在務農的地主們認為不合理,看在駐點環境調查多年的荒野夥伴眼中,這個計畫根本無視濕地保育的基本精神,完全以經濟考量出發。除了結合其他在地NGO夥伴及濕地小農、志工朋友持續在會議上發聲,後續的萬人網路連署,希望政府能夠再次檢討保育利用計畫,以濕地保育法最重要的精神做為主軸:保留核心區及復育區,僅作為生態保護及研究使用,不得開發或建築。

 
「世界上唯有土地能永存,它值得我們去奮鬥、拼命。」-電影 「亂世佳人」

「其實,五十二甲擁有農地的居民對於近期濕地利用討論會大都意興闌珊,老人家的態度多半是,如果我沒有不肖子孫,土地也不會賣,留著也就留著,土地不會動,那些人吵來吵去,爭執點都一樣,結果也沒變。做生意的收購了土地,當然想開發利用,留在這兒的老農,偶爾回想起過往,不必擔心水災也不用辛苦搭小船進出,平凡日子也就這麼過了。」

梅阿姨和張總幹事,看著再也回不去的生態環境,也僅能從一次次的導覽解說和鄉村文化體驗活動中,努力傳達對家鄉的熱情。「路上遇到老農友,會聊起濕地保育計畫,他們說,哎呀,時代不同了,以前是人都吃不飽,哪有力氣餵鳥,現在有水鳥,還有悠閒的環境,雖然部分賣出去的地,被工業廢土回填,我們還有其他好田,也有一些人認真的以友善方式栽種,如果五十二甲濕地,能夠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友善農作,也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了。」

搶救五十二甲濕地,緊急連署

資料來源:

  1. 宜蘭縣冬山河流域治理工程概要,翁燧林,1994
  2. 教育部83學年度中小學科學教育計劃專案【宜蘭的驕傲-冬山河】主持人羅富山,1995
  3. 冬山河風景區開發建設規劃報告,宜蘭縣政府委託環境造型研究所規劃,1990
  4. 荒野快報139期,邱錦和/林國勇,2007
  5. 「五十二甲重要濕地(國家級)保育利用計畫(草案)」公開展覽及說明會公告,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署,2019/4/29
  6. 宜蘭地區稻田一年一作栽培良質稻種概況,李祿豐 1996-12 花蓮區農業專訊 18:5-7
  7. 緊急連署!搶救52甲濕地 https://reurl.cc/8GrM1j
附加檔案大小
說一條河的故事3.3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