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家我們做得到

我們正在做的事: 

圖/花敏煌(桃園分會親子一團志工,自然名:暗光鳥)
文/郭益昌(桃園分會親子一團志工,自然名:烏頭翁)

只要環境保護好,避免路燈和農藥,留下螢火蟲喜愛的野地,螢火蟲有機會生生不息,讓子子孫孫可以繼續傳唱那首兒歌:「小小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

「這裡會有螢火蟲嗎?」

「應該有吧?夥伴說來這裡看過」

這裡真的有螢火蟲嗎?這裡和印象中有螢火蟲出沒的地方很不一樣,附近沒看到水溝,也沒有埤塘或是水窪啊?沒有聽到青蛙叫,也看不到附近有潮濕的環境。我們來這裡等真的是明智的選擇嗎?懷疑的聲音開始在心頭迴盪著。

奔鹿團長暗光鳥不斷在崎嶇的泥土小徑上尋尋覓覓,夜色漸濃,終於傳來第一隻螢火蟲的消息。大夥慢慢走進了森林裡,在昏暗的林子裡搜尋著螢火蟲的身影。一開始只有看到一兩隻,等到眼睛適應黑暗的環境後,一隻又一隻的螢火蟲在我們面前閃爍著。這時我們欣喜若狂地確定這裡有螢火蟲!

小鹿發現在樹叢下有幾點螢光不怎麼移動,蹲下來觀察的時候發現牠們被蜘蛛網困住了!銀腹蜘蛛喜歡在草叢間織網,等待螢火蟲、蚊蠅上門。天黑後打著燈籠的螢火蟲,一不小心就會被困住!

   「怎麼辦?好多隻螢火蟲被困住了!」

    「要救牠們嗎?」

  「以前炫蜂團生活規律前兩條說,一、我能夠尊重生命,不傷害其他生物。二、我能夠關懷自然,不違反自然法則。我們還是不要干涉吧!」他們這麼的討論著。

四月團集會在夥伴提供的情報下,我們選擇到石門水庫賞螢。導引員團隊原本考量疫情因素,決定改為以小隊的方式進行團集會,不進行始會式,也不進行閉會式。後來又因為確診案例波動,夥伴再修改計畫,改為由鼓勵每個家庭自己就近找個地點賞螢。下午請小鹿先各自進行「城市自然大挑戰」,響應全世界同步進行的物種調查,並且可以趁這個機會,熟悉附近的環境,傍晚休息一下,再等待螢火蟲現身。

大家很有默契,完全不使用手電筒或是任何照明設備。就著一點點的月色,隱隱約約看到地面上,顏色比較淡的是石頭,顏色深一點的則是泥土路。而放慢腳步後,腳底彷彿能感受到地形崎嶇變化,避開危險。

唐朝詩人李白寫過一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這一天要賞螢,自然不適合點蠟燭夜遊,但卻不影響大家的興致,夜色中,一群小鹿大鹿減少了對視覺的依賴,聽覺和觸覺卻意外地更敏銳了!

導引員烏頭翁想起一首小時候唱過的兒歌,帶著小鹿一起唱:「小小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這邊亮,那邊亮,好像許多小燈籠」。雖然是一首老兒歌,但卻很應景,謝謝還保有童心的小鹿的配合。

  這些年 螢火蟲變少了嗎?隨著賞螢活動熱門起來,有越來越多賞螢的地點被發現,但是也有些地方被認定螢火蟲的生存狀況,一年不如一年,有逐年遞減的趨勢。相隔幾年陸續回到曾經拜訪過的賞螢地點,我認為螢火蟲並沒有明顯變少,只要環境保護好,避免路燈和農藥,留下螢火蟲喜愛的野地,螢火蟲有機會生生不息,讓子子孫孫可以繼續傳唱那首兒歌:「小小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

                  

附加檔案大小
公民科學家我們做得到5.78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