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保護協會X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生態友善 尊重惜食從心出發

我們正在做的事: 

【荒野保護協會X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生態友善 尊重惜食從心出發

人、食物與生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能重現生物豐饒的樣貌、恢復自然生機。 農友在種植端辛勤耕植,而在消費端的你,從採買到烹煮的行為中,怎樣減少食物浪費與養成下一代零剩食的好習慣? 讓灃食與你分享,如何透過教育交給孩子善待大地、珍惜食物的人生觀!

主講人: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 劉建隆
主講大綱:
1.人與環境的相互影響
2.惜食是從心出發

【專題影像】

1.品格養成 從惜食開始-生態友善 尊重惜食從心出發(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7e7Dl2RlM

 

2.品格養成 從惜食開始-生態友善 尊重惜食從心出發(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IfNGXrbOI

【延伸知識知多少】

1.什麼是友善農耕?

為使環境資源永續利用,近幾年來政府積極輔導農民進行「友善農耕」,透過保持水土資源、維護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業耕作環境的農法,及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學藥劑肥料、基因改造產品的耕作原則,達到與大自然共生的理念,例如:市面上的石虎米、藍鵲茶、老鷹紅豆、五二呷米...等,就是標榜著以友善農耕概念所種植出的農產品。

友善農耕政策聽起來與「有機」農業很類似,也許大家會好奇,平常所聽到的「有機」跟「友善」農耕差在哪裡呢?

其實,有機生產跟友善農耕的內涵雷同,都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及飲食安全而生。「有機農耕」有特定的檢驗基準,且強調必須為零驗出。而友善耕作的相關規定較沒有這麼嚴苛,但被視為有機農耕的過渡,也是返回生態多樣的必經之路。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產業的第一線人員可以透過友善的農法栽種作物,除保護大自然的生態之外,同時也幫助土地的資源生生不息。身為消費者的你,則可以透過實際行動支持友善環境方式生產的農產品,共同愛護這塊孕育我們長大的大地。

2.農事體驗能讓孩子更惜食嗎?

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量可以多養活30億人!生活在飲食多樣、充足環境中是非常幸福的,但在地球許多地方,有不少孩子是長期沒有足夠食物,每天餓著肚子。因此,學習惜食不挑食非常重要,若能從家庭教育著手,幫助孩子更了解食物、珍惜食物,家庭會是認識這個概念的最佳場域。

根據專家建議,父母陪伴孩子實際體驗農活是非常好的學習方式,透過認識、體驗耕種的過程,能讓孩子與食物產生更緊密的連結,並且更珍惜出現在餐桌上的每一道料理。假日的家庭出遊,爸媽可以安排讓孩子試著採集蔬果或者種植南瓜,甚至是收割水稻,就算玩得一身爛泥,也能實際體會到農民的辛勞,感受食材的得來不易,以及對食物有更深的認識與體悟。

現在有許多結合觀光、體驗的農地,從知識到實作,由經驗豐富的農家介紹農作物特色、如何防治病蟲害、耕種過程等,不僅可以實際參與農作物的一生,也能在體驗農事中,學習如何挑選與把關,同時認識食物的健康與營養所在,更重要的事,學會去珍惜,每一口吃下的得來不易。

快安排一趟農事體驗行程吧,相信一定會是一趟兼具知識與感動的深度生態旅遊。

3.捕撈下雜魚的生態危機?

一般漁業裡非目標魚種的漁獲,被稱為「混獲」,又可稱為「下雜魚」。之所以會有下雜魚的問題,主要是漁民使用拖網漁法捕撈,拖網漁法在捕撈過程中,除了目標魚種之外,很容易捕撈到棲息在淺灘的魚種與底棲生物。

以蝦拖網為例,每補到1公斤的蝦,就可能會產生9公斤的下雜魚,因下雜魚種類混雜、賣相不佳,其經濟效益低於目標魚種,為此漁民常會以低價出售,用於製作魚露、魚漿、魚飼料等用途。因此,海洋資源也會因為過度捕撈提早耗盡,對生態永續造成很大的傷害。

想要解決下雜魚造成的海洋生態問題,除了從漁民改善捕魚方式之外,作為消費者也可以盡一份力,把握以下幾個原則選擇漁產,就能幫助減少環境傷害:

(1).養殖代替野生,多挑選養殖魚,如虱目魚、吳郭魚等
(2).以「全魚利用」作為基本考量,不食用魚翅、不單吃魚腸
(3).避免選擇成熟期長的大型掠食魚種,如鯊魚、鮪魚等,優先挑選食物鏈底層的種類,如秋刀魚、鯖魚等
(4).減少食用底棲性魚類、拒絕底拖網捕撈的漁獲,常見底棲魚包括鯛魚、白帶魚、海鰻
(5).本土漁產取代進口漁產,降低食物碳足跡

雖然下雜魚的問題十分複雜,不僅與漁業特性、政策制定等多項層面有關,但從自身秉持維護地球資源的心情起頭,從改變餐桌上的選擇開始,一定能為環境盡上一份心力!

4.為什麼產銷失衡容易造成食物浪費?

因為氣候、政策、人為…等因素造成的農作物供需不平衡,就稱為”產銷失衡”。雖然聽起來好像與自己無關,但這不僅是政府與農民的責任而已,身為消費者、食用者的你我才是最具影響力的重要關鍵。

其中購買當季在地食材、減少食物浪費,就是種避免產銷失衡的好方法!當季食材不僅有新鮮、價格實在的優點,更可以減少農作物滯銷、運送與囤積成本,同時還能預防價格崩盤的問題。平常逛市場的時候,可以多詢問店家了解每個季節盛產的蔬果,挑選適合的農產品入菜,讓家人吃得安心、健康,也同時幫助農民、愛護環境。

除此之外,有時候當季的蔬果產量多,我們也可以改變烹調方式,幫助減少食物浪費,像是家裡有吃不完的木瓜或香蕉,可以將它們打成果汁,再加入豆漿或牛奶,成為補充體力的飲料。也可以把香蕉壓成泥,夾入吐司中加熱,製作成香蕉吐司盒子。只要發揮一些小巧思,都可以讓這些食物起死回生,脫離成為廚餘的命運。

5.菜尾湯是什麼?

「辦桌」是台灣的傳統習俗,雖然依活動、地區菜色會不盡相同。不過,有一道菜,雖不是辦桌的核心,卻總帶給人一股濃濃的人情味,那就是「菜尾湯」。

在過去,辦桌尚未商業化的時期,沒有專業的辦桌團隊,需要靠大量街坊人力協助,也因此辦桌總是左鄰右舍全員出動的一場熱鬧慶典。從宴席幾天前,親戚朋友們就開始準備桌椅,宴席當天協助食材處理,結束還需要幫忙洗碗、清潔。辦桌代表的不僅僅是傳統的食物美味,更是鄉村聯絡感情、凝聚社區意識的表現。

而「菜尾湯」的故事即是由此而來,宴席結束後,主辦人為了感謝鄰居的幫忙,會集結未烹調的剩下菜餚或高湯,再加入高麗菜、蘿蔔等其他食材,重新燉煮加熱,讓客人食用或分送其他街坊鄰居,稱之為「菜尾湯」。

菜尾湯經典之處不僅是它的驚喜與美味,而是在於涵蓋的情感與意義,在一場熱鬧的團體活動後,才能品嚐到如此特別的菜餚。讓人有共同協力的參與感與感動,也同時具有社群認同的凝聚效果。

而隨著文化流傳至今,菜尾湯仍然是台灣人心中最具人情味的一道佳餚。甚至在某些餐廳,主廚會發揮創意,還原出最具台灣傳統與古早味的菜尾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