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羅瑞雄

文/王雪美<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月桃>
影片/劉揚德<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不鹿>
圖/荒野保護協會
 

「雙連埤」位於宜蘭縣員山鄉,是經過地殼變動河川襲奪等因素,造成斷頭河而形成的天然湖泊,海拔500公尺,佔地約18公頃,雙連埤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水生植物,位居台灣濕地之冠,其中稀有植物多達十餘種,因此有著「水草天堂」的美名。

然而雙連埤周邊陸域,為私有土地與農耕地,多種植蔬菜,土壤、肥料與農藥隨著降雨漫流滲入雙連埤,部份生活與農業廢水也可能流入埤內,造成汙染。

荒野保護協會多年來持續關心著雙連埤的變化與發展,從2010年承租「雙連埤生態教室」,以全年性的經營管理來落實環境教育和守護的決心,2014年在企業的支持下,開始推動在地的友善農耕,與雙連埤農友契作,以減緩湖域優養化及生物的危機。

                            
 

量力而為,風險有保障

契作,一塊土地透過與購買者及生產者簽定契約,共同依照合約精神來生產與銷售。契作代耕要從制度面,讓食物可以健康且自然的種植,因為代耕農人有了保障及固定收益,代耕農人就不再為了最大收益而偷加農藥亂加肥料來增加產量、增快生長速度或美化食物的賣相。

如此的觀念對於從土地的保護開始才能讓生態更加的美好,友善土地能長出友善的農作物。契作不僅是保護農民與收購者的一種彼此權利與義務的劃清,也期許這是台灣未來農作物朝向的方向。
 

食材採買促成友善耕作契機

來自雙連埤友善耕作農夫羅瑞雄先生(以下簡稱羅阿公),與荒野保護協會契作小農之一,第一眼看到穿著白色POLO衫的羅阿公,稀疏的白髮,歲月在他的臉上與手上,留下深刻的痕跡,但他說話的聲音,依然十分宏亮,不輸年輕人充滿幹勁。

羅阿公歷經三代從新北市汐止區的保長坑,經過數次遷徙,來到了宜蘭縣的員山鄉雙連埤這裡,為了溫飽肚子,年輕的時候早就是斜槓青年,除了在林務局從事筏木相關工作,另一份工作就是農夫,當時主要種植稻米、地瓜、蔥及南瓜....等等。

雙連埤屬於宜蘭縣員山鄉偏遠地帶,這裡熊貓不會來,要填飽肚子一定要自己煮,荒野夥伴與羅阿公,結緣來自於一次一次食材採買,彼此聊的投緣,

羅阿公也認同荒野友善耕作理念促成契作,契作關係長達六年以上。

 25度的堅持,親力親為

農業是勞力密集度高機械化低的產業,除了稻米,幾乎所有的農作物,都要農夫自己來,看著有點坡度的土地,佩服羅阿公每天要在這裡上上下下走好幾回,如果沒有常走鍛鍊體力的話,可是會喘呼呼的。

來到與羅阿公與荒野契作的田裡,還真大開眼界,草長的還真茂密,如果要人工除草,就像我遇到有些小農好朋友所說用手拔,這麼大片的土地,不知道要拔到何年何月? 讓我對於草生栽培又更加印象深刻,人工除草還真是磨練農夫的意志力。

目前羅阿公最主要種植蟲不喜歡吃的南瓜與百香果,放眼望去就是一整片的南瓜田,茂密的南瓜葉子,想必收成的南瓜,風味應該不錯。由於雙連埤的泥土很細,它的通透性不好,不太好種植農作物,羅阿公為了涵養土壤,在泥土裡放些米糠與有機肥,讓土壤通透性好一點。後半段藤架,則是百香果的藤蔓,今年雙連埤由於雨水較多,造成百香果開花的時間延後,結果的時間可能要延後了。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眼見為憑,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知」與「行」之間的關係,就像我在農夫市集聽小農分享他種的農產品,總覺得少一味,還不如直接走一趟產地,自己實際走過、看過、摸過,更能體會餐桌上的美食,是經過多少過程,才來到我們的嘴裡,我們應該要懷著感恩的心,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附加檔案大小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羅瑞雄1.44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