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生態化- 人與動植物和諧共處

我們正在做的事: 

 

公園生態化 人與動植物和諧共處
青年公園-浮島營造兩日工作營

文/ 洪于盈<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瓜子蕨>
圖、影片/ 林高杉<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小杉>

青年公園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浮島營造兩日工作營,由總召蜻蜓(蔡國鎮)帶領,與水草棲地營造專家陳德鴻擔當主講老師。

第一天的課程,大約40位學員,共同在青年公園的萬華故事館門前草地,先打造五座生態浮島的「基構」部分,首先在椰纖毯(承載島上的泥苔、土壤及植栽等介質,並利用其吸水特性,供給植物水分)的上面鋪龜殼網(阻隔池內魚、龜等生物咬破島體),再用竹子、鐵絲與塑帶將他們全部固定;然後將塊狀乾燥泥炭苔,一一撕開並分散在竹子,為供應植物的天然養分。

到了第二天,於人工浮島上種植來自萬里庇護站的復育水草(台灣的原生種或特有種)。德鴻老師介紹了16種可做浮島的水草名單:穗花棋盤腳、風箱樹、三儉草、四角藺、燈心草、石菖蒲、圓葉節節菜、針藺、桃園藺、大安水蓑衣、北埔水蓑衣、瓜皮草、田蔥 、睫穗蓼、水紅骨蛇、稃藎。浮島完成後,延著蓮花池池邊固定浮島。

利用休息時間,訪問了荒野保護協會10年以上的資深志工,也是此次活動的總召蜻蜓。他解釋人工浮島的重要性,是為了解決公園水池周圍水泥壁的高低坡斜大,鳥類很難有休息之處;有了人工浮島後,產生了動物與人們休憩活動區的自然屏障,再加上浮島的水生植物,更是打造安全遮蔽環境,供鳥類繁殖下一代。對於青年公園蓮花池,計劃持續增加到30幾個人工浮島,則完整圍繞著水泥池邊。另外台北市盆地的周邊是山區,為昆蟲動物的棲息養生之地,若把公園打造跳島功能(生態廊道),則動物就能在周圍的山區與市區中心的公園間安全來往。值得一提,公園生態化還具有教育民眾的功能,公園的使用者不只有人,也是動物的家。總召蜻蜓更是期待,若能好好規劃青年公園的空曠草皮,大量種植樹木,就能打造一片都市森林!

附加檔案大小
公園生態化 人與動植物和諧共處1.0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