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減塑不只是標語,而是行動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徐筱珺(棲地守護部海洋專員)
圖/荒野保護協會

2020 ICC國際淨灘數據大公開

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避免舉辦大型群聚活動造成群聚感染,於年初至七月淨灘場次較以往少很多,直到九月場次數量才逐漸回升。雖然今年統計總淨灘場次較以往少,但參與人數沒有因此大幅下降。

根據記錄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 2020海洋廢棄物種類與數量的「愛海小旅行」網站統計,在218筆淨灘數據資料彙整出19類常見海廢數量,有15,068人參與,於54,840公尺長的海岸線上清除31,318.77公斤的廢棄物,統計結果前10名依序為:寶特瓶、塑膠瓶蓋、菸蒂、吸管、塑膠提袋、免洗餐具、漁業浮球、玻璃瓶、外帶飲料杯、漁網繩子,共佔整體數量近8成,若依材質分類,則統計有9成以上海洋廢棄物為塑膠來源,並有近7成是與飲食相關的一次用廢棄物。除了淨灘場次受到影響之外,2020減塑期程也隨著環境而倒退。

疫情期間,放寬減塑政策,餐具使用量增加5倍

在新冠肺炎 (COVID-19) 防疫爆發,因而改變人們的消費模式。為了防止疫情擴散避免於餐廳群聚,環保署於今年二、三月暫時放寬90天禁令,提供餐飲業者經過申請,內用可使用紙容器餐盒和一次性餐具。政策開放後,前來申請使用免洗餐具的店家,全台共計377家,三個月的放寬政策使餐具使用量大幅增加,相比去年月平均估計多了5成,根據統計顯示外帶及外送是使免洗餐具用量提升的最大宗。

受到大環境影響,漸漸改變我們用餐及生活習慣,促使外送平台及線上網購平台廣泛盛行。為了減少進出公共場所的頻率,由線上商城點選需要購買的商品,客人收到的包裹常常是以大箱子裝小商品,空的位置則使用其他包裝填滿後寄出。如此便利的消費模式,卻造成造一次性包裝垃圾量急遽上升。

檢視2030限塑政策推行,每週吃進肚的塑膠量由人類決定

2017年7月由八個公民團體與環保署一起創立的海廢治理平台,並推出「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訂下禁用4種一次性塑膠用品的減塑期程「2020內用禁用、2025以價制量限用、2030全面禁用」。檢視政策期程成效,於今年將擴大限用四種一次性塑膠,包含擴大限用購物提袋、內用飲食不得提供免洗餐具、一次性外帶飲料杯自備優惠措施、內用飲品不得提供塑膠吸管,現行政策是否有跟上原預定期程呢?

由於疫情趨緩後,同年6月恢復原本規範禁用免洗餐具的店家不得使用,但至今卻尚未看到2020擴大限塑範圍的進一步行動。面對疫情,只能看著垃圾增加嗎?

除了現行已規範限用一次性產品的場域之外,政府應擴增限塑範圍,並訂定各類商店限塑期程,讓商家及民眾有心理準備。要求已被規定不得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的商家實際執行減塑行動,民眾可主動選擇減塑商店或主動詢問是否能使用環保餐具盛裝。使用者付費的模式,提高購買一次性塑膠的金額或提高自備折扣金額,讓自備飲料杯及餐具的民眾得到相對應的支持。

塑膠已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成為我們身體得一部分,若我們不開始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每週你我吃下的塑膠恐怕就不只是一張信用卡,而是更多! 減塑並非口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附加檔案大小
2020減塑不只是標語,而是行動1.33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