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食蟲:愛它就要保育它
文/李志芬〈自然名:衣魚>
圖/食蟲植物公民科學家
小時候沈迷大航海時代的冒險故事,書房牆上貼著大大的世界地圖,總是跟著主角在未知的新大陸發現各式新奇人事物。那時大不列顛帝國的冒險家們有不少是博物學家,他們將發現到的動植物標本寄回大英帝國。而植物學家最早發現的肉食性植物-捕蠅草,就是18世紀中葉在美洲殖民地北卡羅來納州發現的。當時的植物學家就對這個植物進行了精細的觀察及描述:「……這植物的葉部有如器械,可捕獲食物;葉部中央有誘餌,以獵食不走運的昆蟲。有許多紅色腺體覆蓋內層表面,也許能釋放甜味液體,吸引倒霉的昆蟲前來一嚐。要是昆蟲的腳刺激了這些細嫩部位,葉片雙瓣便會即刻升起,把它牢牢抓住,而一排排尖刺會閉緊而將其擠斃。再者,為免獵物奮力求生造成掙脫,腺體之間近葉瓣中心處,還挺立著三根小刺,能有效讓一切掙扎畫下句點。」 然而,人們對「肉食性植物」的認識還是太少,即使世界上已經有600多種食蟲植物被發現,普遍對它們認識也只停留在毛氈苔和豬籠草。
月梅理事長上任之後,她從20多年前就開始從事新竹蓮花寺棲地食蟲植物的研究與保育,才知道原以為食蟲植物是異國的奇花異草,沒想到台灣也有,而且還是特有種!當我第一次食蟲植物野外初體驗,就是與理事長一起到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勘察寬葉毛氈苔棲地。它湯匙形的葉片呈放射排列,像花朵似的貼在地上靜靜埋伏,捕捉路過的昆蟲來飽餐一頓.....當我從手機60倍顯微放大鏡頭下看到,宛如小水滴一般的捕蟲葉柄,再搭配上那細細長長的紅色腺毛,真的很可愛呢!即使是黏到小飛蛾和螞蟻的命案現場,看起來也像躺在充滿水珠的小蓮花一般,有光輝燦爛儀式感!當協會執行花蓮林區管理處保育計畫開始啟動,我就成為其中一員。課程內容如:認識食蟲植物及其捕蟲方式、台灣的食蟲植物及其分布、熱帶雨林的食蟲植物簡介、手機放大鏡的使用方法、食蟲植物棲地管理經驗分享、觀察食蟲植物及現地觀察等。對於我們這些想了解食蟲植物或有意願擔任守護工作的民眾,老師們很貼心的將課程設計,從「愛它」、欣賞物種特色開始,讓我們學員在欣賞它們的奇特與美麗之餘,同時了解其面臨的生存壓力,不再只以園藝植物的角度看待,而是引發動機、關心加入保育工作的推動。
後續又辦理了「食蟲植物公民科學家培訓課程」,招募志工進行花蓮地區食蟲植物分布盤點及保育工作。課程重點則放在實際監測工作如何進行、模擬,並遠征台北、宜蘭實地走訪不同的棲地,引領學員並印證上課所學到的知識,也在與夥伴相偕分組做踏查的過程裡,互動熟識、建立情誼,在未來的保育之路上成為彼此互相扶持的同伴。
最有趣的是,夥伴在私人出遊行程時,因為受過課程訓練,看到相似的棲地環境,馬上有敏感度去進行搜尋,看看有沒有食蟲植物存在? 在群組裡面傳來好消息,又在某某地方發現了新的點位,夥伴們開心的心情好像中樂透一樣! 我和夥伴也進行了一次從天祥到太魯閣口的健行,沿路都在搜尋是不是有食蟲植物的身影。少年的時候中橫健行可是當時救國團熱門的行程,以前沒有機會參加,現在年過半百,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路說說笑笑,看山看水聽風辨識植物,好不快意! 一起在九曲洞燕子口當觀光客,吃飯糰、拍網美照,原來當志工做調查工作也可以這麼有趣。光復的夥伴更厲害,從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食蟲植物分佈,推測可能的種源基因庫,號召夥伴從草地到河川地進行搜尋測繪。
重點食蟲植物棲地的定期監測工作,今年初也陸續展開,我們食蟲植物公民科學家們分成四組,每兩週進行一次定點調查工作,無論是頂著海風、還是大太陽,不管腰痠還是眼花,持續規律的進行著,希望我們這群公民科學家記錄下來的資料,能夠在食蟲植物棲地保育工作上有所貢獻。
接下來還要招募訓練一批食蟲植物教育推廣講師,進到校園、社區中演講,期待更多人認識食蟲植物與棲地保育的重要性。你也心動了嗎?想知道花蓮有幾種食蟲植物嗎?一起來加入食蟲植物保育志工的行列吧!
附加檔案 | 大小 |
---|---|
擁抱食蟲:愛它就要保育它 | 6.36 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