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不間斷的接力賽—大山背護蛙志工培訓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梁富生〈曾任護蛙志工培訓總召,自然名:赤頸鶴〉
圖/梁富生、鄧雲棟〈新竹分會兩棲類調查志工〉
2021-08-10
「每一個偉大的夢想都由一個夢想者開始。永遠記得,
你內在有力量、耐心與熱情,去完成壯舉、改變世界。」
美國傑出黑人廢奴主義者哈莉特・塔布曼
 
初衷--從志工培訓到公民科學家的養成
12年來護蛙活動的薪火延續不絕,志工培訓占了很重要的角色。抱著一顆不畏艱難的心,從籌備到完成,幾乎橫跨半年以上。。這一路的跌跌撞撞,源自於心中一個看似不自量力的夢想。心連心,堅持與熱情的火光在每個共同參與者的眼中閃爍,使得蛙蛙生命的延續不再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除了短暫的護蛙任務外,長遠的目標更是希望促進公民科學家的養成,學習從物種的分布、特徵、叫聲來辨識兩棲類,定期調查兩棲數量的變化,回報「兩棲類資源調查資訊網」 ,並協助外來種的移除,使原生種的蛙類免於因外來種的入侵,造成棲息地的壓迫,而有滅絕的危機。同時也希望找到一群願意為環境守護付出的志工,協助棲地的維護,避免棲地被過度開發、溪流整治水泥化,造成生物喪失了生存的地方。
 
強大護蛙師資陣容— 「神」級專家群
護蛙課程的安排少不了邀請青蛙公主--楊懿如老師來幫大家上「兩棲類生態」課程。楊老師上課時都會帶上平時收集的青蛙模型或飾品,各個唯妙唯肖,讓大家體驗一下青蛙的外型、大小和構造,這對日後在野外辨識青蛙有一定的功效喔!
新竹另外一位女神級的人物-施芬如(李足歡)老師。十二年來身體力行,不斷地前來協助護蛙活動。聽完老師的課「護蛙緣起與新竹常見青蛙辨識」,除了瞭解整個護蛙活動的來龍去脈,更能切身感受到老師對這塊土地的關心和對這些綠色小傢伙的喜愛。
從2018年分會開始協助新竹市政府進行清除斑腿樹蛙的活動。「布氏、班腿傻傻分不清楚」是許多剛開始接觸這個活動的夥伴心中的OS,隔年立即請來了幽默有趣的李承恩博士來幫我們惡補「外來種防治」。原來外來種的引進是人類有意或無意間造成的,移除入侵種的時機是何等的重要不容忽視。
「有青蛙的地方,就一定有蛇」。當你在野外調查青蛙時,總避免不了與牠正面交鋒。「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特別邀請了特生中心的專員來教導我們「台灣蛇類介紹」的課程。
 
上完了室內課,就要拉起袖口走到戶外了!「蛙調紀錄實務與操作」課程告訴我們,如何把所聽到和看到的,一一詳細的紀錄下來,成為一筆有效的資料。當你在找青蛙時,你會發現夜晚的世界比白天更加熱鬧嘈雜,鞭蠍、蚰蜒、白額高腳蛛和許多直翅目的昆蟲,都在這個時候活躍了起來,有時還會與稀客-鼬獾、青竹絲和雨傘節等等邂逅。這些都是在蛙調時,額外的收穫呢!如果不想錯過這些大獎,怎麼能不好好上這堂「大山背棲地與夜間生物介紹」呢!
課程終於來到了後半段,也該為十月的「幫青蛙過馬路」做準備了。「護蛙流程與領隊實習演練」課程中,將過去護蛙志工們的經驗,整理成一套SOP,讓每一次執勤的志工們,能夠將路殺降到最低,並兼顧自身的安全及不擾民。為了讓每一隻梭德都能成為勝利者,我們志工們當然要活動活動筋骨,大展身手來一場「護蛙棲地淨山淨溪」的活動。大家揮汗如雨卻仍樂此不疲,就是希望能讓蛙蛙們通過馬路時,更安全、更順利。
 
蛙達人養成的重頭戲—護蛙旅行
荒野名言是「一起睡過感情才會好」,為了大家日後在執行護蛙以及蛙調的任務上更有默契,所以,護蛙旅行就是志工培訓中的重頭戲啦~為了讓夥伴們可以有更多親身接觸青蛙的機會,所以選擇的地點一定是青蛙特別多或是有特殊青蛙的地方。旅途中,穿插一些關於青蛙常識的小問答、聽音辨識、模擬青蛙過馬路等等遊戲。兩天下來,睜眼、闔眼、耳聽、口說,都是青蛙(沒有吃的啦!),各個都成了青蛙達人了。
 
終於上場啦!--大山背護蛙實況
結束護蛙志工培訓後,十月的護蛙高峰期也隨之到來。每次護蛙工作開始前,擔任領隊的夥伴都必須趁著天色猶亮,不厭其煩地向民眾娓娓道來為什麼要護蛙?這一次次行動背後的意義為何?怎麼辨別梭德氏赤蛙與其他蛙種? 並不是每一隻長得綠綠的、四隻腳的,都要送到河邊!護蛙器材的分配介紹更是不容忽視,正確的使用才能使護蛙過程更為順暢有效率。
 
為青蛙鋪橋造路--大山背工作假期
工作假期也是護蛙行動重要的一環,每兩個月都會招募志工來定期維護護蛙棲地。在工作假期中,每個人都可以發揮功力—看看荒野親子團多麼有活力,除起草來速度快到連蝗蟲都比不上。小蜂們認真地幫忙拔草、清掃路面與壁面。大蜂更是肩負重任,揹著沉甸甸的除草機,必須把大部分的雜草在半天內全部清除。明年此時來蛙調時,才有蛙可以看。
 
結語-任何一種物種都不應該成為滿足人類需求下的犧牲品
人類終究要了解,蛙和我們一樣理解黑夜、森林、雨季和傷心。「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我們理應愛待自然中的萬物,盡自身棉薄之力。維護蛙種的安危和自然界的平衡。這幾年下來的護蛙志工培訓,藉由志工們持續對民眾作環境保育的推廣,讓更多人意識到人類與環境的不可分割、蛙類及林野間多元生態的可愛多彩,進而體會到任何一種物種都不應該成為滿足人類需求下的犧牲品,讓我們為守護這一片土地繼續努力吧!
 
【護蛙小故事】青蛙請走地下道
圖、文/鄧雲棟(新竹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木東)
在每次的護蛙過程中常有民眾問到,為什麼不做一條地下道讓他們走呢?
由於生物的不確定性,所以護蛙過程必須詳實記錄,以當成要做生態廊道或其他補救工程的依據。
2016年我們在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的協助下做試驗性的嘗試,以護蛙E區現有的排水涵管, 左右各50公尺加上導引圍籬,在出口處裝上紅外線及定時攝影機紀錄希望梭德氏赤蛙能夠改走地下道。
在護蛙期間連續一個月的紀錄,沒有拍攝到青蛙,但意外發現紫嘯鶇、鼬獾、蝙蝠、蛇類等動物會利用涵管。實驗結果雖沒有成功,但也了解了更多生物的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