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溪之歌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翁梅婷(高雄分會河溪小組志工,自然名:小蜜蜂)  、圖/余澤遠(高雄分會河溪小組組長,自然名: 海龜)、翁梅婷
2021-12-10
 
♫♪♫♪♫♪♫ 水藍野溪 ♫♪♫♪♫♪♫
不會,我不會放棄,
我要讓野溪裡游滿蝦和魚,
沿著河流慢慢走,喔喔~多愜意~
 
繼續~繼續走下去,
探索保護直到我的心飛上天際,
藍天、白雲、楓紅、綠蔭~
 
用愛,守護這美麗,
用心,譜寫溫柔回憶......
 
我們是保護野溪的小小巨人,
小小的夢想,一起大大努力,
我們是保護野溪的小小巨人,
勇敢張開手,水藍色的夢在搖曳~
 
詞:荒野高雄第一期河溪志工訓學員、李宗翰(小胖老師)
  曲:李宗翰(小胖老師)
 
    「水藍野溪」的歌詞是高雄分會第一期河溪志工培訓時,由學員透過與溪流對話共同創作之歌詞,每一位關心自然河溪的夥伴,心中都有保護野溪的夢想,透過定期的踏查交流,與河溪治理議題的關注,期盼減緩甚至杜絕溪流生態因過度的工程而遭受破壞。
 
    人類原本都是傍溪而生活,很多溪流都是關乎食衣住行的母親之河,但隨著人口增加、工商業的進步,人類開發的腳步不曾停歇,越來越多的野地及砂石開發,讓原本定期氾濫而不適合耕作或開發的河灘地,因為龐大的開發壓力而承受不當整治工程的蹂躪;人類遊憩足跡深入山林,大量的露營區或私人住宅緊鄰自然河溪,在極端氣候的時代,豪雨後河岸崩塌、氾濫成災,人類的不當開發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然而早期多數主管機關秉持人定勝天觀念,而試圖用工程改變天然的河道,將湍急的溪流框上三面水泥,棲地破壞除了直接造成許多物種無家可歸,珍貴的溪水無法下滲補充地下水,更直接影響淡水的可運用量。
 
▲美濃區東勢坑溪又高又陡的左右護岸,阻斷左右岸的移動
 
    習慣生活於冷氣房裡的人們,與自然脈動斷了連結,早已習慣與沒有生態的排水溝共存,而多數排水溝也早已加蓋,眼雖不見,但問題仍存在!河溪小組希望能透過一次次活動邀集民眾,一起「看見」並且「重視」河溪治理問題,公民透過荒野與生態顧問公司及公部門對話,目標是讓工程減量,還溪於野。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樣的歌詞是不是很耳熟?其實大家居所附近應該都還是可以找得到水的足跡,以我時常出沒的地方來說,『龍巖冽泉』算是高雄頗負盛名的湧泉出泉地,即便出泉區經過在地NGO團體長期監測並沒有造成氾濫或淹水之疑慮,但工程能帶給地方財源的思維仍深植於小區域執政者心理,幸好近年來公民意識抬頭,除了保育團體長期觀察,市民的關心訴諸媒體,龐大的輿論壓力仍可以稍稍影響政策方向,雖然與『野』共生的距離仍有很長一段路,但至少有了一個好的方向。
 
    城市裡的環境問題容易被看見,而荒郊野外更迫切被看到,您可以想像,在資訊公開之前,一個流域由不同的單位管轄,有心監督的民眾需要一一拜訪相關單位才能獲得工程資訊,但並非每一條溪流都有在地組織或NGO團體關注,一般過路旅人若真的發現問題,有心監督,亦無法長期投入。而被整治的溪流可能僅是周邊僅一戶人家提出整治需求,在監督系統及施作品質、治理效益未被全面審視的情況下,浪費全民的納稅不說,生態的破壞是不可逆的結果。
 
▲放眼望去連綿不斷的固床工,蓄積了土砂,豐水期期間造成沖刷,枯水期造成伏流,表面無水可用
 
    高雄河溪小組第二期志工的培訓邀請了長期關心台灣生態的吳仁邦老師帶領踏查野溪工程,仁邦老師所安排的臺南龜丹溪現況切合地說明了上述野溪治理的困境。從鐵谷宮廟為起點進入龜丹溪,站在橋上可以看到上下游皆已施作治理工程,上游的防砂壩每座高度皆超過友善生物建議的50公分2倍以上,上游部分區段甚至超過200公分。這些工程設施的保全對象為臺南市政府所施作的溫泉取水站。龜丹溪為臺南溫泉產業重要的取水區,政府使用納稅人的錢建造取水設備,提供了取水便利,卻也破壞了野溪景觀;人們的選擇從自然野溪溫泉轉變成需額外付費的溫泉旅館,雖然相較野溪溫泉變得較簡易親近了,但這之間的利弊得失值得深思。雖然這些政策的施行已造成不可逆的結果,仍需各界不斷的監督與溝通。
 
▲龜丹溪下游河床中,用金屬外殼罩住的溫泉取水口
 
    過去各級河溪治理主管機關秉持著工程專業,為住居生活需求規畫建造,以人為優先的治理工程;長期下來不斷發現及證實,人只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一份子;治理手段不應只考量到人類的使用便利,更需要也必要把人類賴以為生的生態納入考量。
 
▲高度高於一人身高的防沙壩,造成上下游斷流,不利生物往返
 
    在各地荒野河溪小組與在地NGO及公民參與的努力之下,公部門陸續成立生態檢核資訊專區;目前農田水利署、林務局以及水保局在這兩年相繼成立資訊公開平台,暫不論使用介面是否友善,這已是公民參與、公私協力的一大步。以近期踏查的龜丹溪整治為例,近期重新檢視過往施作的工程構造物,在人身財產無虞為前提下,是否有機會進行減量或拆除;在改善工程施作前,公私部門不斷溝通討論,以河相學為本,適度讓過去施作的人工構造物減量,之後持續觀察記錄生態回復的狀況。未來期待更多的討論,納入更多元的視角,讓野溪溫泉有更適切利用,並以永續利用為目標加以保護。
 
    高雄河溪小組自2017年成立以來,每月例行河溪踏查,記錄溪流生態與情勢;依循著台東河溪小組的步伐,透過主動拜訪,積極呼籲公部門敞開心房,廣納公民、在地團體的意見;目前高雄小組也由住居在美濃的生態學家陳柏豪老師帶領,關注美濃區河溪治理工程,如東勢坑溪及橫溝河段整治。
 
    「不會,我不會放棄,我要讓野溪裡游滿蝦和魚,沿著河流慢慢走,喔喔~多愜意~」,「水藍野溪」在耳邊響起,您有多久沒到溪邊走走了?無論過去已經有過多少破壞,請您不要絕望,跟我們一起繼續走,不斷的紀錄與關注,是「還溪於野」、「與野共生」的重要關鍵!

 

附加檔案大小
野溪之歌10.48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