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於黑蝙蝠中隊所在都市的珍稀霜毛蝠

我們正在做的事: 

圖、文/周政翰<台灣蝙蝠學會理事>、張鈞傑<新竹市私立光復中學教師>、
陳麗玲<新竹市竹塹社區大學老師>、鄭錫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主任秘書>

2022-07-10

蝙蝠的物種多樣性

    全球目前已知6,400多種的哺乳類中,蝙蝠就有1,400多種,超過所有哺乳類物種的五分之一。台灣地區已知80餘種的陸域哺乳類中,包括了至少37種的蝙蝠(周政翰等,2019),為物種數最豐富的一目(翼手目) ,其中至少有19種為台灣特有種或特有亞種(鄭錫奇與張簡琳玟,2009),足見台灣蝙蝠物種的多樣性與特有性甚高,彌足珍貴。事實上,近20餘年來,在台灣哺乳類新種或新紀錄種的發現中,蝙蝠類被新發現或再確認的物種超過20種(鄭錫奇等2010,張簡琳玟等 2013,Wu et al. 2012;Csorba et al. 2014,Ruedi et al. 2015,周政翰等2019)。然而,本文介紹的目標物種霜毛蝠 (Vespertiliosinensis)在台灣最早於1952年被發表,但一直很罕見,甚至一度被學界懷疑是否真的存在台灣。

霜毛蝠的發現紀實

    霜毛蝠在台灣的首筆紀錄是由美國學者David H. Johnson於1952年採自台中縣東勢馬鞍寮的一隻死亡的雄性個體,之後超過半個世紀的歲月,在國內皆未有任何的捕獲或發現紀錄。直到2006年始由東海大學林良恭教授研究團隊於雪霸國家公園內的觀霧地區(海拔約1,900m)在8月間捕獲一隻雌性霜毛蝠成體 (陳家鴻等 2007),而遲至2010年才首次發現牠們的群集。2010年7月,位於新竹市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內的廢棄煙囪內部,在偶然的機會被發現有一群蝙蝠群棲息於排渣平臺牆上的夾縫處;經台灣蝙蝠學會與東海大學林良恭教授的捕捉鑑定,確認為罕見的霜毛蝠。當時大略估算該處的霜毛蝠群集約700隻。本次事件為國內第一次發現霜毛蝠的棲所及群集。特別的是,這一次霜毛蝠群集的發現是在平地都會區的人工建築物中(與先前的紀錄不同),而且是由一群懷孕母蝠聚集的生殖群集。

霜毛蝠群集的調查監測

    之後,台灣蝙蝠學會偕同當地志工進行蝙蝠群集數量的估算與觀察紀錄,同時也與當地居民進行訪談,以瞭解該蝙蝠群集與該處棲所的歷史。根據當地居民林本同先生的描述,最早約在1959年前後即發現蝠群棲息於該煙囪內,當時數量相當多,可達數千隻至近萬隻;此群霜毛蝠大約在每年的4月間(約在清明前後)開始出現,一直到9月中左右(大約是中秋節)才會完全離開此處。由此可見,此處廢棄的軍事遺址已被蝠群利用逾50年之久,可謂幾乎已融入當地的生態環境中,年復一年未曾中斷,屬於長期而穩定地利用此處棲所。只是昔日的蝠群數量比現在多出很多。當每日蝠群在傍晚外飛活動時,景觀壯觀而特殊,有時甚至會有零星個體誤入鄰近民宅內,附近民眾大多知曉此處有蝙蝠棲息。

霜毛蝠是何方神聖?

    霜毛蝠又稱亞洲雜毛蝠(Asian Parti-colored Bat),體背暗褐色毛髮,混雜白色長毛,末端呈霜白色,腹部灰白;臉部黑色,嘴吻部突出,兩側有凹陷;耳殼末端鈍圓,耳珠圓曲狀;屬於中型的食蟲性蝙蝠(照片1)。分布範圍在中國華北一帶、俄國的烏蘇里江流域、韓國、日本和台灣,台灣目前看起來應是牠們在全世界地理分布區域中的最南界。世界自然保育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出版的《瀕危物種紅皮書》(IUCN Red List)中列為無危暫不需關注物種(Least Concern, LC),在中國視為低風險且甚少關注種(Low Risk-least concern, LR/lc),然而日本則列為易危或絕種危機II類 (Vulnerable, VU)。在日本可以在岩石裂縫處、橋下的空隙、建築物的屋樑與縫隙等處發現霜毛蝠的生殖育幼群集;群集在生殖育幼棲所與度冬棲所間會進行長距離遷徙,而度冬群集以較少的個體數量組成(Fukui 2009)。2017年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林務局根據IUCN的評估標進行台灣陸域哺乳類動物的滅絕風險評估,結果將霜毛蝠列為國家瀕危(NEN)的物種,與台灣黑熊和石虎為同一等級(鄭錫奇等 2017),因為這個物種在台灣的族群數量不多、族群下降趨勢明顯、分布相當侷限,並正面臨著生存危機等因素。


▲照片1:食蟲性蝙蝠——霜毛蝠

超過十年的監測結果

    棲息於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內的廢棄煙囪棲所的霜毛蝠群集最早發現於2010年,2011年台灣蝙蝠學會受新竹市府委託開始執行「新竹地區霜毛蝠的族群生態研究」計畫,並監測霜毛蝠群集年數量變化,主要以黃昏外飛計數法計得之最大外飛數量為當年最大的群集量,所發現的最大群集量(包括成蝠及當年出生而長大獨立之幼蝠)大致皆出現於當年7月間。根據台灣蝙蝠學會逾10年的監測觀察與調查,棲息於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內的廢棄煙囪棲所的霜毛蝠群集(照片2)每年大約3月底4月初陸續抵達此棲所,8~10月間陸續飛離,期間5~6間是重要的生殖育幼期。2010年7月26日間觀察到群集數量約為700隻(鄭錫奇等 2011)。2011年為1,082隻,2012年降為785隻,2013年又續降為 650隻,2014年則僅剩202隻;2015年研究人員發現霜毛蝠會利用煙囪棲所周邊的民宅鐵皮屋縫隙為棲所,而且數量不少,故一併納入該區當年族群數量的計數,結果發現最大族群量為1162隻;2016年最大外飛群集量為1,330隻,然而煙囪棲所內最大群集則剩113隻,2017年最大外飛群集量為1,098隻,2018年降為831隻,2019年約為871隻,2020年最大群集量為715隻; 2021年周邊棲所外飛最大量出現在7月間有615隻,煙囪棲所最大量為(6月間)僅有有30隻,而另於竹東(於2019年發現)的霜毛蝠群集,於7月間發現最大外飛數量為85隻,故2021年泛新竹區域可發現霜毛蝠最大量為730隻(周政翰等 2019)。彙整2012~2021年該區域霜毛蝠監測發現之最大數量,可發現過去曾有超過1千隻的紀錄,雖於2019年竹東發現另一霜毛蝠群集,但該群集三年監測發現的最大量皆約為100隻(7月間)。我們將新竹棄煙囪棲所和竹東棲所發現的霜毛蝠視為泛新竹地區的霜毛蝠族群數量(事實上,以目前發現的資料而言,這幾乎就是台灣地區霜毛蝠的族群數量),其總數量亦明顯較2016年數量少,但2018年後最大數量皆保持在700多至850隻間,但通常在1000隻以下。另外,我們在煙囪棲所內的昆蟲殘骸也發現霜毛蝠偏好的食物類群有半翅目與鞘翅目昆蟲,而在觀察過程我們也發現喜鵲與流浪貓會直接捕食霜毛蝠,這是明顯的生存威脅之一。除了霜毛蝠,我們也曾發現東亞家蝠與高頭蝠也會利用煙囪的縫隙棲息。


▲照片2:::2010 年煙囪棲所內所發現的霜毛蝠聚集


 2012年~2021年不同年間3~10月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內的廢棄煙囪棲所的當月最大群集數量比較圖


▲2012年~2021年,不同年間4~10月以黃昏時群集外飛計數法估算的當月最大群集數量比較圖

    根據觀察,新竹地區的霜毛蝠族群逐年降低的最大影響應來自於多年來當地的開發建設導致的地景環境改變,以及極端氣候導致的大環境變化並直接造成棲所周邊微氣候的變化及覓食環境的減少所致。

    台灣蝙蝠學會在新竹地區的調查監測過程中也以超音波偵測器測錄分析霜毛蝠的回聲定位音頻,結果發現霜毛蝠的覓食區域在新竹縣市範圍中,從竹東、煙囪棲所周邊、沿頭前溪一直到南寮漁港都有發現。對於珍稀霜毛蝠的保育,除了持續進行的調查監測外,我們也積極與在地團體合作(包含陽明交通大學、中原大學與荒野新竹分會)進行合作,進行霜毛蝠暨相關蝙蝠類類群的保育推廣,並導入科技與藝術元素,並努力與當地居民溝通進行棲地補償及優化,像是對於煙囪棲所本身的修復及蝙蝠巢箱的推廣與搭建,也陸續觀察到霜毛蝠利用蝙蝠巢箱(照片3)。


▲照片3 :整修中六燃煙囪棲所旁所架設的蝙蝠巢箱

結語

    每當人們提到櫻花鉤吻鮭,人們多可直接聯想到台中市武陵地區的七家灣溪流域。而霜毛蝠這一群珍稀蝙蝠每年春夏季都會按時遷移來到繁華的新竹市進行棲息生殖,並在夜間大快朵頤取食昆蟲,默默地幫人類消除農業害蟲,進行生態服務。期望未來在有著黑蝙蝠中隊傳說的新竹市,也能讓人們直接想起這群特別的暗夜精靈。

附加檔案大小
棲息於黑蝙蝠中隊所在都市的珍稀霜毛蝠2.9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