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來台的火山浮石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洪碩辰 <棲地部海洋專員>
圖/莊育偉<荒野保護協會副秘書長>、洪碩辰<棲地部海洋專員>

2022-07-10

2021年底至今,台灣海域最值得一提就是日本飄來的「火山浮石」了。

「浮石(Pumice)」是多孔的火山碎屑岩,在於內部有大量氣室,氣體佔體積70% 以上,密度甚至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上,因此稱浮石。主要是二氧化矽,安山岩質。浮石產生於火山噴發,但並非每次噴發都會形成浮石。

浮石是在高溫、高壓噴發下產生。必須滿足:一、在噴發前減壓,使溶解在岩漿中的氣體解壓形成氣泡,二、高溫噴發後快速降溫,使氣體被留與氣室內此二條件。因此黏性岩漿、水下噴發、爆炸性噴發等條件,也較容易形成。


▲浮石的密度比水小,能輕易浮在水面上

本次浮石來自日本小笠原群島的「福德岡之場」海底火山,於去年八月噴發,十二月初漂至台灣(起初人們也不知道有浮石產生,直到浮石飄向附近島嶼,方才察覺),現在各縣市都有機會見到,可惜多已破碎,想找到大塊的較為困難。


▲大塊外整的浮石,可清楚看見孔隙,孔隙形狀反映不同的噴發狀態

大量浮石在海上聚集時稱之為「浮石筏」(Pumice raft),甚至可形成衛星圖上可見的小島,並隨洋流逐漸移動,宛如海上的浮島,甚至和海洋生態有關。

浮石對海洋生物有何影響呢?自去年以來,的確有觀察到如海龜等動物誤食,以及造成鰻苗死亡等狀況,浮石對生態的負面影響,的確需要持續監測。

但以大尺度及時間來看,浮石也是自然現象,更可能被生物所利用。在研究中就有發現(Rapid, Long-Distance Dispersal by Pumice Rafting, E. Bryan, 2012),浮石形成的浮石筏,是非常適合海洋生物的移動介質,能大幅增加移動範圍。尤其是對於珊瑚蟲、藻類等海洋無脊椎動物非常重要。

在2006年的湯加火山爆發後,研究團隊在7-8個月內發現有80多個物種,藉由浮石移動超過5000公里遠。證實浮石對海洋生物遷徙的重要性。可增加移動距離與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也指出,這類遷徙有助於大堡礁等大型珊瑚礁的恢復,可帶來大量的新生物與健康生物體。


▲附生在浮石上的藤壺

根據調查顯示,浮石帶來的生物遷徙其實很頻繁,在太平洋平均每10年就有一次。但也要小心人為活動讓浮石助長外來種的擴散。

    也有研究指出浮石和生命起源有關。浮石有很高的相對表面積。且多孔隙的特性能吸附金屬、有機物與環境中的催化劑。加上於海面上處於一個溫度、濕度多變的環境中,又能長途移動,使浮石具有類似生命起源的環境。(Pumice as a Remarkable Substrate for the Origin of Life, D. Brasier, 2011)

目前最令政府與漁民頭痛的,是浮石對海上活動的影響,細碎的浮石會被吸入引擎造成損壞,因此現在都可見到政府與漁民忙著打撈浮石。

浮石又有什麼用途呢?目前浮石可用在建築、園藝與紡織中。用於牛仔褲打磨、土壤介質,或是製造混凝土建材,多孔隙的特性有助於透水或減輕重量。自古以來浮石也作為去角質的素材。目前全球浮石供應來自現有的浮石礦床開採。


▲海面上被浮石覆蓋,影響船隻航行,也可能損壞引擎

浮石雖然難得,但因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矽玻璃碎屑(尤其是長期漂流後),故碰觸後要洗手,尤其避免觸碰眼球及吸入,收藏時也請清洗後密封。

這裡也可提一個有趣的詞,曾是最長的一個英文單字:「超微粒矽酸鹽塵埃沉著症(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簡稱「火山矽肺症」,是因大量吸入二氧化矽導致的症狀。

隨時間過去,浮石將慢慢破碎化為沙土,但大型的浮石及浮石筏能在環境中存在數年之久,未來數年間都有機會在台灣的海灘上見到,讓人得好好思考如何讓人為活動與這難得的天然現象共處。

而相較於浮石,人類活動所製造的各式「海洋廢棄物」在環境中卻會更長久留存,若不及早處理,除了如浮石覆蓋海面與沙灘外,更會覆蓋海底,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影響,除此之外生物的誤食、成為致命的陷阱,並隨食物鏈一步步回到我們的餐桌前,這也才是政府與民眾真正更該正視的海洋環境問題。


▲與海洋廢棄物混雜在一起的浮石,可能也將增加清理難度。浮石終將化作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海洋垃圾卻會長久留存

【參考影片】了解浮石如何隨著洋流而擴散,點入觀看☞ https://youtu.be/N3Tirf-xJtU

 

附加檔案大小
飄洋來台的火山浮石2.94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