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怎能沒有牠——紅脈熊蟬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楊炯琳(台南分會解說志工,自然名:金龜樹)
圖/台南分會解說志工 廖靜薇(自然名:木荷)、楊炯琳(自然名:金龜樹)、李雅惠(自然名:冇骨消)、親子團志工 徐慧盈(自然名:幸運草)
2022-08-10

     我的娘家,夾在北淡線和一座小山中間,小時候暑假的夏日時光,就是在不時經過的火車轟隆轟隆聲以及後山唧唧復唧唧的蟬鳴聲中度過。我們雖然住在城市邊緣,但已經不知道拿著竹竿沾強力膠去黏知了這種玩法了,只會躲在家中吹著風扇,在滿山蟬鳴中看著小叮噹、倪匡和金庸,那時蟬對我來說只有一種,就是很吵的那種。

     生小孩後隨先生工作南漂到府城,加入親子團的那年9月,荒野22週年年會在台南新化啟聰學校舉辦,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畫面是解說員回饋當時的台南分會長陳格宗(野馬),野馬站著,兩位解說員側站在他兩側然後下腰,大家拍手大笑,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紅脈熊蟬』,對於下腰的動作只有模糊的理解,羽化這兩個字的概念在我的字典也剛從道士變神仙跨到昆蟲破蛹變成蟲不久。

     終於見到紅脈熊蟬本人,是那時團長陳堅華(大肚魚)帶的一次夜間觀察活動,居然不用到山上,在巴克禮公園就可以看到!我們走在鋪磚的人行道上,避免誤踩從地底下鑽出或在土上爬行的蟬寶寶,並用手電筒搜尋樟樹、苦楝樹或欖仁樹幹上是否有正在爬行或已經就定位準備換新衣的熊蟬若蟲,有時也會發現空的蟬蛻。原來在金蟬脫殼前,牠必須努力挖掘破土而出,憑感覺爬行到適合的樹幹,努力往上爬到選定的點,從背後撐開一條縫,以柔軟的姿態後仰讓身軀離開舊殼的束縛(這才終於了解解說員下腰的意思了),再抓著舊殼讓腹部出來,之後便是漫長的大休息,體液注入小小軟軟的薄翅伸展並晾乾,體色也漸漸變深,這麼脆弱的時刻果然適合在夜晚進行。如果能順利羽化,那麼接下來的幾週時光,牠便可以在枝頭恣意歡唱,完成此生的使命!想想數年蟬生都在黑暗潮濕的地底,那麼短短可以自由飛翔的日子,怎能不用洪荒之力震動胸部的音箱蓋板來大聲宣告生命的美好呢!(其實是要找女朋友啦!)

     再次看到完整的紅脈熊蟬羽化過程是在三崁店,看到時便興起畫下來的念頭,在描繪的過程中,更細膩的觀察照片中的若蟲:在地底無用武之地的大眼睛、背上的裂縫、胸旁的翅芽,以及成蟲和舊殼間的繫帶與美麗的翅脈紋路,雖然那時還不懂挖掘足,沒留意到成蟲除了大大的複眼,中間竟然還有三顆如紅寶石般的單眼,但確實畫畫記錄可以讓我與牠有更多連結,過程也很療癒。


楊炯琳( 自然名:金龜樹) 繪製的紅脈雄蟬羽化圖

     前年參加了台南分會第十三期解說員訓練,課程中謝惠米(綠蘿)學姊詳細介紹了蟬類的相關知識,原來蟬有那麼多種,叫聲也有這麼多變化,終於我不再是以為知了只有一種的那個都市俗,今年5月我們還帶領群眾來認識巴克禮公園的紅脈熊蟬,搭配著李雅惠(冇骨消)學姊的台語唸謠和方雅虹(鵂鶹)帶來的蟬蛻(「熊」蟬都是雄的嗎?看蟬蛻分公母),感覺得出來民眾們也很有興趣,認識到在公園這種人類高度利用的地方,能有紅脈熊蟬陪伴過夏天是很棒的。近年夏天回娘家時,總覺得少了一種背景音,蟬越來越少了,如果我們多多認識這些與我們共享地球美好的其他生物,進而尊重並保護牠們棲息的環境,其實我們會從大自然中得到更多,不是嗎?


介紹紅脈雄蟬的相關知識


李雅惠(自然名:冇骨消)寫作的紅脈雄蟬台語唸謠

 

 

附加檔案大小
夏天怎能沒有牠——紅脈熊蟬2.13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