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生活 in 宜蘭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張桂馨(宜蘭分會親子團志工,自然名:水鹿)
圖/黃顯淑(宜蘭分會秘書,自然名:薯條)

2022-10-10

      在農曆七月十六日,我們前進蘇澳大坑罟社區,要展開一場深度的蟹蟹之旅。說到陸蟹,第一個想到都是南台灣墾丁國家公園,殊不知在大坑罟社區,耆老的記憶是在家中的石板屋,就有許多陸蟹在夜晚窸窸窣窣。研究團隊包括陸蟹專家,返鄉進行社區營造的年輕人,和部落耆老等等,要一起揭開陸蟹的秘密。

      我們先進行了一堂講座,對陸蟹的定義、種類與一生有了基本的概念。每個月農曆的十六到十九日,是母蟹釋幼的好日子(老師強調「釋幼」,就是釋放幼蟹,不是排卵),團隊都會到海邊與港口大排進行調查。


聽講師說著蟹的一生

      出野外的夜晚,我們一群人小心翼翼的穿過密密麻麻的防風林,如果不是跟著綁繩前進,一定會迷失在這叢林裡。政府種防風林種了30年,直到現在我們才在研究防風林裡的植皮和生態。

      防風林的林相主要是木麻黃、海檬果,接近海邊會有濱海植物(像是林頭、濱刺麥之類)。但是木麻黃的落葉其實會讓地面很乾燥,大大降低了防風林裡的生物多樣性,反而不適合陸蟹生活,於是防風林裡幾乎沒有陸蟹蹤跡。「防風林裡沒有陸蟹?那存在於濱海部落裡的陸蟹如何釋幼繁衍下一代呢?」這些問題都要經過很多研究設計,與實地調查才能抽絲剝繭找到答案。


生活在麻木黃防風林的紅拱獅(紅螯螳臂蟹)

      好不容易穿過防風林,終於來到海邊。孩子們在沙灘上,和中華沙蟹賽跑。小孩負責捕抓一隻隻大大小小的沙蟹,由大人負責測量大小、判斷公母,還有畫上記號避免重複登記。除了肉食性的中華沙蟹外,我們還遇到了奔跑冠軍角眼沙蟹,原來他就是海綿寶寶裡蟹老闆的雛形。

      究竟大坑罟部落裡的陸蟹究竟要怎麼繁衍下一代呢?答案隨著旅程結束呼之欲出,我們來到新城溪的港口大排,這裡屬於處於半鹹水河口,部落裡的母蟹(紅拱獅,註1)「可能」是穿過下水道來到這邊釋幼。為甚麼叫紅拱獅呢?「紅拱」表示牠的螯是紅色很大一管,「獅」表示牠很兇,但其實比起海邊的中華沙蟹和角眼沙蟹,紅拱獅雖然外表強悍,性格卻相對溫馴。耆老說著說著,更回憶起當年「睡覺會有紅拱獅爬到身上」的部落經驗,可知三、四十年前,紅拱獅真的橫著在走呢!現在部落裡觀察到的紅拱獅主要是在臭水溝的縫隙間求生存,於是他們猜測數目銳減的原因可能是大量的石板屋改建成現代水泥建築,房屋的透氣性下降所導致。

      老師說他這麼喜歡蟹類是因為「他們就是陸地與海洋之間的連結」,關於陸蟹,我們瞭解的還太少,大約要0.97公分以上的大小才能判斷公母,但體型大小並不代表年齡,在較差的環境裡,他們會壓抑自己生長的速度。我也喜歡聽在地人分享一些跟部落裡相關的小秘密,這個農漁共存,信仰著玄天大帝的聚落裡,一群人為了土地而有所連結,雖然辛苦,但他們默契滿滿,信手捻來都滿是自信。

      蟹蟹這個美麗的邂逅。月亮從海平面緩緩升起,月光灑落在海面上,夥伴驚呼「看!有月亮」的時候,月娘又害羞的躲進雲層若隱若現,增添一分嬌媚。原本很科學的夜晚,也詩意了起來。


踏在浪漫月光尋著蟹的蹤跡

註1 :紅螯螳臂蟹

 

附加檔案大小
夜生活 in 宜蘭4.16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