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嵐諾給大崙尾手作步道上了一堂課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 陳瑞禮(台北分會手作步道志工,自然名:雲豹)
圖/ 陳瑞禮(台北分會手作步道志工,自然名:雲豹)、林桂昇(台北分會手作步道志工,自然名:雲母石)、張令儀(台北分會手作步道志工,自然名:野牡丹)

2022-11-10

     荒野保護協會在2010年那年,開始培訓手作步道志工,當年也認養大崙尾步道,藉有大崙尾步道的認養維護,來訓練手作步道志工。2021年也來到手作步道的第三期,培訓了三十位志工,在今年非常熱絡開始參加服勤,讓這股手作步道的熱情持續在燃燒著。

     原本排定九月四日大崙尾步道,早上要帶領民眾做手作步道,下午由志工繼續維護步道。由於軒嵐諾颱風的來襲,從取消民眾參加、志工自行施作,到最後組長改為志工自由參加(組長特別叮嚀安全及確認保險)。其實過程當中心中非常糾結!向來做任何事一定要把安全擺第一,颱風天來服勤會不會太牽強呢?這兩天也不時盯著颱風的動向,而大崙尾步道位置在山谷中,應該不會受到風的影響,在多方面的考量後報名參加,也提出出勤方向目標議題,大崙尾步道水流觀察。


▲參加的夥伴

     在手作步道中大家常常講的一句話,「步道中的水解決了,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可想而知水對步道的影響颇大。步道有的會成為水路,長時間沖刷帶走了泥砂,久了之後成U型步道,上下邊坡都高於路面排水更難,容易積水!水的沖刷步道鋪面形成凹穴積水、泥濘濕滑,人們怕滑倒從旁邊走,踩踏旁邊植被,也形成複線!步道的階高及踏面被水的沖刷,造成階高過高踏面歪斜凹陷,成了不友善的步道!步道鋪面中的樹根被雨水沖刷後樹根裸露,形成步道舖面凹凸不平,行走時腳容易陷入或被樹根絆倒,導致步道使用人受傷。流水由小而大,若從上邊坡流到步道上,嚴重時步道將被掩埋!以及步道下邊坡的流水,若下邊坡沒有穩固抵住流水衝擊能量,下邊坡流水會從小缺口大到崩塌,進而步道鋪面消失!我們已看見了諸多步道水流問題的存在,相信只要用對的方法去面對真正問題,問題應該可以迎刃而解。

     大崙尾步道從中社路登山口到尾端內湖路,步道長度約六百三十公尺,扣除前段的石階梯及後段的產業道路,手作步道可維護施作的約三百六十公尺。大崙尾手作步道位置由北往南向,東邊山坡西邊山谷步道走在山腰間。水流向為東往西,步道中水流則是北往南。步道的海拔高度約301~335公尺之間,落差約在34公尺,最高點落於平台,最低點落於末端第二叉路,坡度在前段約一百二十公尺間較陡。


▲大崙尾手作步道 (步道長度、海拔高度、高度落差) 

     大崙尾手作步道水流觀察,當天來了七位夥伴。颱風天的雨一陣一陣的,風則不大,在集合中看見入口的排水溝及排水口被樹枝樹葉塞住,大家隨即動起來清理。首先來到大崙為步道平台,看似平坦的平台有樹根裸露及大面積積水!上邊坡的導水溝從山坡帶來大量雨水沖刷,樹枝樹葉泥沙填滿上邊坡導水溝!跨越步道的導水溝也同樣被樹枝樹泥沙堵塞,水溢出到步道中沖刷步道;步道舖面受到雨水沖刷,上邊坡低下邊坡高步道舖面積水;東邊山坡集結大量雨水往步道上流下,而步道中截水不足,造成大約三四十公尺步道成為水道!也有截水溝過低或阻塞,水越過截水溝繼續往步道流!當天夥伴們帶著簡單工具,中锄、小三、六齒耙、锯子等,可以馬上改善的立即動手。清理導水溝、截水溝、樹枝樹葉泥沙,讓導水溝截水溝流水順暢,水不再溢出步道。步道舖面積水給予下邊坡做扇形排水,步道鋪面不再積水,但仍然有許多排水、截水、導水、舖面等後序工作要持續維護。


▲平台積水


▲橫跨步道導水溝(樹枝樹葉泥沙堵住) 


▲導水溝被樹枝樹葉泥沙堵住後漫淹步道


▲步道成了水道


▲截水溝被樹枝樹葉泥沙堵住後水往步道流

     由於軒嵐諾颱風帶來雨水,扮演了今天的主角。讓我們看見了水與手作步道的關係,它驗證了我們過去為大崙尾手作步道的努力付出,為我們引導後續應該努力的方向,帶給手作步道的夥伴們非常珍貴的一堂課。藉有分享讓夥伴們繼續努力,推向荒野保護協會第一條手作示範步道。

附加檔案大小
軒嵐諾給大崙尾手作步道上了一堂課4.2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