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台北港北堤東方環頸鴴繁殖棲地(上)

我們正在做的事: 

圖、文/陳瑞禮(東方環頸鴴調查小組志工,自然名:雲豹)

2023.01.10

        2010年,我買了單眼相機,開始賞鳥、學習鳥類攝影。2012年,在好朋友的邀約下,第一次踏入台北港北堤沙灘,也是第一次看見東方環頸鴴的鳥巢。當時完全打破我那刻板的印象:鳥類不是會用各種材料築成巢嗎?東方環頸鴴竟是在沙地、砂礫地上撥出一個小小的凹槽,隨後就直接下蛋,毫無隱藏,不禁讓人懷疑它的安全性。巢中的鳥蛋看起來與環境的色彩相似,但在其他天敵的眼中是如何又不得而知;此外在光禿禿的沙灘上,鳥蛋受到颳風下雨、烈日曝曬、潮來潮往,其命運又會是如何呢?沙灘上更有流浪狗、釣魚的人們、越野車、吉普車、軍事演習等等人為干擾,都可能會對東方環頸鴴的繁殖與成長造成嚴重影響。

        有時走在沙灘上,吱吱叫聲音不絕於耳,看見的畫面則是有些東方環頸鴴成鳥半飛半走圍繞著,有些張開翅膀貼在地面用力拍打,也有些張開翅膀趴在沙灘上不動的,如此特殊的行為是在「擬傷(模擬受傷)」,原來我們不小心侵犯到東方環頸鴴的繁殖區域了!鳥爸爸、鳥媽媽是在吸引注意,要我們遠離繁殖區域,以保護鳥蛋及雛鳥的安全。這樣犧牲奉獻又充滿智慧爭取生存的行為,十分值得尊重與學習的,不是嗎?


東方環頸鴴的鳥巢與蛋

 


東方環頸鴴成鳥的擬傷行為

        認識水鳥可以掌握「五三運動」的訣竅來辨識,五是「體、翼、嘴、尾、爪」,指型態的部分;三則是「飛、行、停」,指行為的部分。利用這種方法更容易進行賞鳥,在廣大的沙灘上能快速辨認出東方環頸鴴。東方環頸鴴是鴴形目鴴科的水鳥,成鳥體長約15-17公分,在台灣的11種鴴科中是體型較小的鳥類。

        成鳥的背部、頭部呈灰褐色,喙部、足部為黑色,頸部有一圈白色羽毛,以及一圈不完整的淺灰褐色羽毛環繞(在頸部前方有缺口);雄鳥的額頭處有一塊黑斑,且繁殖羽會從頭頂到後頸呈現栗紅色,雌鳥則都沒有。

        東方環頸鴴是台灣的夏候鳥。每到三月初,來到台北港北堤沙灘進行繁殖,七月底至八月初陸續離開。每年到了這段期間,荒野的志工每週都會進行一次東方環頸鴴的繁殖調查,希望透過長期的數據監測族群與棲地的變化,作為保育行動的基礎。在2022年,我們總共記錄到185個鳥巢,其中在三月、四月以及六月都發現至少50個新的巢位。根據先前(2021年)的數據,通常巢中的蛋有3顆(約83%),少數是1-2顆(約17%),極少數會出現4顆,大部分的鳥蛋(約86%)孵化需要3-4週的時間。


東方環頸鴴雄鳥


東方環頸鴴雌鳥,整體而言羽色較雄鳥淡,且頸部的花紋也比較不明顯

        荒野保護協會自2006年起就持續關注在台北港北堤沙灘的東方環頸鴴繁殖狀況,並從2011年開始有詳細完整的調查。我直到2020年初才加入東方調查志工小組,當時由於碰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小組長特別製作培訓課程影片及學習單,讓新進的夥伴來了解調查要領。就這樣,我在4月11日再次踏進台北港北堤沙灘──東方環頸鴴重要的繁殖棲地,開啟調查之旅。

        調查範圍分為A、B、C三區,夥伴們分為兩組進行,其中一組負責BA區,另一組走C區。調查時,夥伴們一字排開走「穿越線」方式進行,確認舊巢的變化,並對新發現的巢進行編碼與拍照,也會利用周邊地形物進行標示,以利後續調查。特別的是,夥伴們會利用「漂蛋法」:將鳥蛋放入裝水的盒中,並由蛋在水中的位置、傾斜角度等來判斷孵化日期。


巢位標示


利用漂蛋法判斷孵化日期

        走在沙灘上,看見許多人在海邊釣魚,也看見吉普車駛過,留下數不清的胎痕,以及破碎的蛋殼;甚至還有車輛輾過後,只留下標示,巢蛋卻完全不見蹤影的情況。東方環頸鴴的繁殖棲地有諸多狀況在干擾、重複上演著,因此在調查時也要向民眾勸說避免將車輛開到沙灘上,或是驅趕流浪狗,實在是很擔心啊!真希望牠們能夠平安地度過繁殖季。


在台北港北堤沙灘上的釣客、無人機與吉普車

附加檔案大小
守護台北港北堤東方環頸鴴繁殖棲地(上)4.5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