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歌聲都在這裡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林毓恩(台東分會知本濕地小組志工/東一團畢業小鷹,自然名:朱鸝)
圖/林毓恩(台東分會知本濕地小組志工/東一團畢業小鷹,自然名:朱鸝)、官佳岫(台東分會知本濕地小組志工)
2023.05.10
        穿過濕地隨處可見的垃圾堆,空中的大卷尾轉了彎,降落在巨大床墊上,部落種植的樹豆果莢在風中發出微弱清脆的聲響。看吧,這裡就是紅線的入口了。
 
        如果你不是長期穿梭此地的牧人,那麼踏入紅色調查路線後就有很大機率會迷失於此,即使緊盯 Google Map 的路徑也沒用,手機定位有誤差,若有似無的路徑上充滿灌叢和齊腰高的草本植物,乾枯而盛大的景象在知本濕地緜延複沓,幾乎讓人以為沒有盡頭。植物會生長,植物會死亡,走過的路已不是路,任何枝葉間的空隙都像路。地面凹凸不平,草叢間散落巨大石塊,在此行走實在耗費精力,更何況,我們還要數環頸雉。
 
        由荒野台東分會和台東縣野鳥學會共同主辦,已持續六年的環頸雉大調查通常是這樣進行:每年春天,台東分會知本濕地小組和鳥會志工會帶領民眾,沿著知本溪口北岸226公頃調查路線尋找環頸雉、台灣畫眉和黃鸝,並紀錄數量、標記位置。六條調查路線幾乎貫穿濕地中心並包圍邊陲,地景涵蓋灌叢、高草原、草澤、海岸和濕地,一般而言,不管哪條路線都能看到十五隻以上的環頸雉。
 
環頸雉經常在開闊地帶活動(攝/林毓恩)
 
2023六條路線結果圖(製圖/荒野台東分會)
 
        去年三月,因為家人報名活動的操作疏失,我在 Google 表單的後台被顯示為參加過環頸雉大調查的一般民眾,而志工團隊人手不足,於是鳥齡一年半的我就這樣成了帶隊志工。
 
        幸虧有兩位前輩協助解說,我只要負責紙本記錄,再加上當時被分配的白線路況較輕鬆,否則帶隊執行一場從來沒有參與過的調查,向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介紹一知半解的現象,這簡直比舞台劇演出忘詞還要令人焦慮呀。記得活動結束時,主持人介紹了幾位遠道而來參加調查的台北人。我望向那幾個人,記不得他們的臉。
 
        今年稍微不那麼緊張的我和前輩一起帶紅線,總共紀錄七十五隻環頸雉。荒野關注此地已久,從來沒有在單一調查路線數到那麼多環頸雉,不過該路線草叢經當地牧羊人砍銀合歡整理,高度密度下降,再加上入口濕地因缺水逐漸乾涸,適合環頸雉的草生地面積擴張,而紅線又靠近農田,這些條件都增加了環頸雉出現的機率。
 
知本沖積扇上的環頸雉(攝/林毓恩)
 
        這趟調查紀錄以聆聽為主,在紅線前半段,我們的視野窘迫,銀合歡樹形低矮,地面上到處都是茵陳蒿和叫不出名字的草本植物,除非極度逼近環頸雉,否則只能等牠驚飛時才能見其真身。但視線也有明朗的時候,乾黃的灌叢其實包圍著一片廣闊的低矮草澤,大部分是喜歡水的巴拉草,一旦踏入看似舒適的草地,濕地會如同夢浸透夜晚般浸透你的鞋襪。
調查過程中,我們遇見跟隨牧者移動的羊群,牠們自在的在巴拉草與銀合歡間穿梭 (攝/林毓恩)
 
        說到知本濕地的植物,黃瀚嶢的《沒口之河》一書已經把它們的資料、歷史和意義寫得足夠完善,有這樣的作品,我再多說一個字都是徒勞。啊,忘了告訴你,黃瀚嶢就是那群台北人之一,而我竟然在好幾個月後才認識這麼厲害的前輩。
 
        那我要說什麼呢?關於濕地的故事有很多,可以從東一親子團說起,可以從賞鳥說起,當然也可以打開《沒口之河》,從那些我忘了關注的事情說起。或者,先什麼都不要說,把眼睛閉上,聽聽環頸雉、台灣畫眉、黃鸝、褐頭鷦鶯、番鵑和紅頭綠鳩的歌聲如何在枝椏裡穿梭,聽聽部落們在卑南族聯合年聚裡的舞蹈是多麼震耳欲聾,除此之外,你還可以聽見調查結束時眾人的愉快交談,以及不知從何處發出的滋滋聲,那是草叢正在燃燒的聲響。
 
        調查結束,眾人都到晃晃書店聽《沒口之河》講座的那個下午,知本濕地起火了。沒人知道原因,養牛羊的人需要嫩草會放火,不明人士想清理傾倒在濕地的垃圾也會放火,濕地遍地死灰的模樣每隔幾年,甚至每年冬天都會發生。會飛會跑的都沒事吧?草會在春雨後長出來吧?我想,我也只能這樣想。
焚燒過後的知本濕地,銀合歡仍屹立不搖(攝/林毓恩)
 
        也罷,讓我們穿越大火後仍屹立不搖的銀合歡,來到你閱讀這段文字的時間。這時知本濕地的海灘到處都是疾步如風的東方環頸鴴,燕鴴穿梭其中,夏季的浪聽起來跟春秋冬都不一樣,小燕鷗有時在海面上咿咿啊啊,有時在濕地裡飛翔。這裡的聲音有很多,天天變換,年年重複,所有的歌聲叫聲都在這裡,所有的故事都在這裡。
 
小燕鷗的身影和夏天一起到來(攝/林毓恩)
 
附加檔案大小
所有歌聲都在這裡6.6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