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野溪調查,大大公民參與——從台東河溪小組開始的行動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楊坤城〈鄉土關懷委員會河溪治理議題召集人,自然名;大冠鷲〉
圖/荒野河溪小組

2024.03.10

  慢慢地走跳在溪流之中,台東河溪小組終於在2023年初,由海岸線進入了花東縱谷,每月一次的野溪踏查,就是要將台東溪流走遍紀錄。回憶起剛開始踏查的溪流,就在加路蘭北邊的黑髮溪,一晃再晃,居然已是九年前了,從車程十數分鐘,到抵達花東縣界長濱鄉需要的一個多小時,經歷炎炎夏日、凜冽寒風也從不間斷;從對溪流生物陌生,到瞭解其與環境棲地關係;從懷疑水泥構造物的存在,到一起參與公部門工程現勘對話。

  台東地理環境很明顯地分成東部海岸、花東縱谷及南迴海岸。東部海岸溪流有很明顯地獨流入海特性,除馬武窟溪外,溪流集水區普遍不大,海岸山脈發源,短促流急得進入太平洋。有些深切幾十米峽谷,成為遠離煩囂世外桃源般的野生動物樂園;有些緊鄰部落農田,與人生活緊密相連。

  透過這幾年的野溪踏查,我們逐漸知道,這些溪流除了是初級淡水魚蝦蟹的生活空間,也知道了,這些溪流更是另外一批河海迴游型水中生物的棲地,牠們需要來往於河與海之間,出生在鹹水域,過渡在汽水域,成長在淡水域,生長、覓食、棲息、繁衍,不同階段在不同棲位,生命便是如此深邃有趣,這其中包括毛蟹、鰻魚及眾多鰕虎科魚類。我們也逐漸知道,溪流中的水泥構造物(包括溪床封底、固床工、防砂壩、攔河堰),都創造了溪流縱向廊道的阻礙,像一道道的天塹,無法越過,不是只有高緯度鮭魚需要返鄉,台灣也有珍稀的小生命面臨同樣無家可歸的考驗。


▲ 卑南上圳取水口

  野溪小組透過拜訪公部門(水利署、農村水保署、林業保育署),把我們所調查到的生態資料,以及認為溪流工程構造物對水中生物及棲地造成影響的結論,透過溝通、會議、現勘等過程,在目前政府部門執行生態檢核及公民參與的機制下,持續的影響公部門決策。除了在新建工程中做好監督,迴避縮小、減輕對溪流棲地的影響外,農村水保署及林業保育署也都在與荒野合作中,開展降壩復育棲地的實際行動;透過一月一次的踏查溪流,荒野台東河溪小組與溪流管理政府機關的溝通模式與以往不同。

  現在要走入花東縱谷的溪流,卑南溪是台東唯一的中央管河川,由卑南溪輻射出的支流散佈在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山谷間,南北縱向的卑南溪洪氾區及支流沖積扇,組成了池上、關山的魚米之鄉,生產了回味無窮的優質米。河溪小組認識到溪流面臨的威脅之一,是水資源的利用,在台東,水的利用主要有兩個面向:農業及民生用水。河溪小組開始針對台東灌溉大圳的取水進行調查了解,雖然目前只調查了三條水圳取水,卻看見了荒謬無節制的失控,包括鹿野溪、鹿寮溪及新武呂溪,幾乎到達河流斷流的程度,生命與生活離不開糧食生產,但生產糧食的同時也應照顧大自然生命的延續。再來,因為關心溪流與水圳,近來發現綠能小水力電廠不斷的出現在公眾視野,綠能有續的能源模式雖然是河溪小組樂見,但實際執行面是否合乎友善生態環境,也是河溪小組接續關心議題,河溪小組短時間內將會帶著調查資料拜會農水署台東管理處,扮演在地積極關心環境監督公部門角色。



▲ 鹿寮溪鹿野圳取水口

  河溪小組的成立及運作模式日漸成熟,一方面實際踏查在地溪流面臨的各種挑戰(工程、汙染及水資源利用),與公部門建立持續的溝通管道,儘量的減少減輕人類生活對自然溪流的破壞,也積極的建議與協力公部門,將已棲地破壞溪流復育回來。另一方面,每月固定行動,持續的紀錄溪流生態環境資料,累積溪流資料庫,充實荒野保護協會棲地保護能量。世界的生態保護走向,是全國性的國土綠網,荒野河溪小組就是在做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