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荒野的雙連埤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圖/黃溪萍〈宜蘭分會解說組志工;雙連埤棲地志工,自然名:萍蓬草〉

2024.09.10

  身為雙連埤志工,上工當日的早上8點58分,我正在開車趕往集合地點的路上時,line的鈴聲響起。訊息寫著:「萍萍,你現在哪裡?」
  我回覆:「再2分鐘就到基地辦公室了!」
  專職:「不急不急, 慢慢開車安全至上!」
  是的,雙連埤群組的專職與志工們都是以暱稱相呼以拉近關係,我們被它們的熱忱吸引,進而無悔地為棲地的保育工作付出。

  志工的工作通常是除草或栽植水生植物,是什麼植物呢?在專職們諄諄教誨下,我們才能分辨一二:野菱、小果菱、圓葉節節菜、台灣石龍尾、卵葉水丁香、水社柳、田蔥、石龍尾、絲葉狸藻、蓴菜、華克拉莎,黃花狸藻……等。其中最特別的是絲葉狸藻及黃花狸藻,兩者皆為食蟲植物。深怕認不出來會被專職叨唸,所以我很努力學習,下一個目標是除了能自己辨識外,還要能流暢解說,讓大眾了解。


▲ 同心協力進行棲地工作

  每次回到庇護區,看到之前栽種的卵葉水丁香及台灣石龍尾枝葉茂盛、佈滿岸邊,都感到很開心。經過一年多的歷練,我也終於被認可為助教,可以帶領數位志工除草。北極熊(雙連埤專職,本名:施佩君)說她看到我們分辨得出田蔥(必須剪枝) 與其他莎科植物的不同,並能帶領其他志工完成工作,讓她很感動。因為經由她長期的諄諄教導,我們終於能獨立完成工作,而我為了更有領導能力,更是加緊了學習腳步。

  完成白天志工的工作後,我最愛的環節是夜間觀察。對我來說這是雙連埤的精華所在。此時無須再工作,只需要聽專家們教我們辨認夜間的動物,著實是件奢侈且愉快的經驗。夜間動物有蛇、青蛙、蜻蜓、鳥……等等。叫聲聽起來是細且綿長的「給ㄟ-」是拉都希氏赤蛙;「ㄅ一、ㄅ一」是面天樹蛙;叫聲如同狗叫般的「茍、茍、茍」則為貢德氏赤蛙;尾音拉得很長的「給——給——給——」是腹斑蛙。叫聲此起彼落,老師們更是不厭其煩地指出、講解各種蛙類的聲音及出處。


▲ 面天樹蛙與長腳赤蛙,分得出來誰是誰嗎?

  我在雙連埤的夜觀總是收穫滿滿,曾拍攝過黃嘴角鴞、山鷸、台灣竹雞,各類的青蛙及蛇,很心滿意足!擁有了這麼多關於雙連埤的記憶故事,雖然棲地工作很辛苦,但是得到的獎勵收獲更多。

  雙連埤志工工作日的福利還有:

  1.  參觀萬里濕地教育中心,認識陳德鴻老師與他對守護水生植物的執著。
  2.  一瞥福山植物園方舟計畫,欣賞到瀕危的食蟲植物。
  3.  拜訪並觀察馬岡潮間帶生態,順便玩水。

  每一次的出遊都有驚喜,而且每一次都是難忘的經驗。

  雙連埤的故事離不開從桃園地區翻山越嶺移居到此的住民,他們在雙連埤周邊耕作,是自然生態互動中重要的一環。流入雙連埤的水質是否清澈?耕作的方式是否友善大自然?人類的活動與大自然的脈動,其實是環環相扣息息相關的。

  雙連埤的美麗與哀愁,是每位志工都必上的課。一切起源於人為的急遽嚴重干預,導致雙連埤的環境破壞,現在連荒野保育庇護工作都無法完全復原。於是,讓更多人了解濕地水生植物的重要性成為當務之急。這段在荒野官網上看到的文字:「讓他人體會到生態中美好與奧秘。」應該是我們最重要的課題。

  秉持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我對生態調查與記錄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從辨識動植物,了解其習性與生態開始,我藉由學術研究來親近大自然。而經過荒野的洗禮,我的接觸方式有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從本來只想在荒野所提供的課程中學習知識,現在我則想運用解說或自然觀察紀錄等方式,影響他人進而使其對生態環境產生保護與愛惜之心。

  根據前述原因,所以我每個月都願意保留多日給雙連埤,與理念相同的朋友一起玩耍是一件樂事。正如荒野志工課程招生上所用的廣告詞 「……是一個提供您回饋自然、結識同好、拓展視野、發現自我的美妙學程,透過與伙伴們共同學習成長,開啟生命中的一扇新窗,發現生命的嶄新可能。」這段話真的印證在我的身上了

 

附加檔案大小
379_dan_ye_-4-5.pdf2.74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