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雙腳刻下瑰麗東岸

我們正在做的事: 

2024台東海岸行腳之旅

文/王湘騏〈台中分會親子團中二團小鹿,自然名:小雪山〉
圖/張英娟〈台中分會親子團中二團志工,自然名:大雪山〉

2024.10.10

  八月二十六日,我們來到了台東縣金崙鄉,當天我們與毛氈苔團長和獅子魚在民宿先會合,大約傍晚五點,大家聚在一起討論此次海岸行腳的注意事項。

  會議結束後,我們參加民宿的「浪花蟹體驗活動」。一群人搭著接駁車來到沙灘上,老闆教我們在鐵網先綁上半條秋刀魚,然後再將這捕浪花蟹的工具拿到海灘上,等到海浪退去那一瞬間,便可以趕緊把網子塞進去沙子裡面。

  接下來再等待二十分鐘後,把網子拿上岸,慢慢的把沙子剝掉,就可以看看裡面有沒有浪花蟹。這次體驗捉浪花蟹的活動,其實我在電視節目看過,所以我大概知道要怎麼操作。活動過程中,我和小白兔玩得很開心,男生們「水螳螂」、「大兜蟲」、「變色龍」和「小藍鯨」都在一旁挖沙,大家各自找到了參與活動的樂趣,每個人都能自得其樂,還玩得不亦樂乎!

  體驗活動結束後,我們回到金崙街上覓食及將捕獲的浪花蟹請店家幫我們代客料理。第一次嘗到美味的浪花蟹,除了滋味鮮美無比以外,感受也很特別。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品嚐浪花蟹時,「大雪山」突然大叫:「這……怎麼感覺很像在吃蟑螂啊?」頓時之間,大家都沒有食慾了。我認為其實這是大雪山想獨享美食的計謀,因為那盤浪花蟹最後被他拿去7-11當宵夜配啤酒了。

  第二天早上八點半,我們一群人走到金崙海邊與海岸行腳活動的召集人「山豬」會合,山豬將記錄的攝影設備及行腳的注意事項講解完,我們的台東海岸行腳就此展開了。

  我們每個人都要輪流背攝影機,第一棒是我先背攝影機,再來是小白兔和小藍鯨,接下來是大兜蟲、水螳螂及變色龍。這次跟大家一起行動,我覺得大家並沒有因為酷熱的氣溫而放棄,每個人都很棒的走完全程。

  回想當天晴空萬里,都沒有風,天氣十分炎熱,背攝影機的人要與其他人保持30公尺的距離,其他人都跟隨攝影機後面走,大約走兩公里,就會換人背攝影機,換手的時候,再藉此休息一下,讓大家去踏踏浪玩一玩海水。因此過程中雖然汗流浹背,但是卻沒有疲憊感。

  走在東部的海灘上,我們看到有很多的消波塊,一路再往前行走,我發現海岸邊已被放置了很多新的消波塊,聽說在台灣的西部,尤其是台中以南到高雄,這段海岸線幾乎沒有天然海岸了。

  第三天,我們從大鳥休憩區出發到大武漁港,大家都已經適應溫度,第二天走得很順,一點也不覺得熱,行走的過程中,我聽到「山豬」說:當初規劃海岸行腳,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先把海岸線的狀況記錄下來,以免未來在某一世代的孩子已經看不到,根本不曉得台灣的天然海岸線的樣貌了。當下我心裡有一些些感動,台灣還是有許多無名英雄默默在為台灣努力付出,不求回報。

  今年是海岸行腳第七年,隨著每一年的海岸行腳記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垃圾。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西岸的垃圾與東部的種類差很多,西岸很多是海飄垃圾,東部這邊很少海漂垃圾,那是什麼原因?原來東部與西部的地形跟洋流是不一樣的,西部大多是淺灘,東部這邊受限於地形跟洋流的關係,外海看出去就是黑潮經過的地方,太平洋的洋流比較強,所以不太會有海飄的垃圾。

  希望透過海岸行腳平台的記錄與調查能讓大家除了來體驗東海岸之美外,更重要的是能愛惜我們這片土地,也許大家看到的是很單純的拍攝記錄,也許有人會注意到,我們每走到一個段落會停下來拍照,今年的調查也多了幾樣調查。第一個是「海洋廢棄物」數量,也就是每500公尺為一個段落,然後去計算它有多少的海廢數量,未來會以地圖方式呈現,每500公尺一段用不同的等級顏色標示,顯示海岸乾淨與否的程度。第二個就是看地形變化,再來是觀察水污染、垃圾堆或掩埋場情況。

  也許,有人認為海岸行腳過程會覺得有點無聊,只有在拍攝走路而已,沒有去數垃圾,其實大家可以再去發想,一步一腳印的海岸行腳是一個平台,您覺得這樣子的一個平台這樣的一個方式還可以做些什麼?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海岸行腳,這兩天我收穫良多,我發現東部海岸的沙灘垃圾比西半部少很多,比我預料中的少,而且山豬說現在越來越少天然海岸了,只剩不到一半了,因為一直被我們開發,十分可惜。台灣西南部的海岸線如果沒有被開發,我想它應該會很漂亮,現在只剩東海岸沒有被過度開發,希望這麼漂亮的海岸線能保存下來。如果我還有時間,我還會想要再來參加這樣的活動,再一次用雙眼與雙腳把東海岸的雄偉瑰麗深深刻在心裡。

 

附加檔案大小
380_dan_ye_-8-10.pdf3.36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