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套、吸塵器與麵包蟲——誰來幫海洋大掃除?(上)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胡介申(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有間老屋被時間遺忘了一百年,某天屋主決定雇人打掃,當各家清潔人員在屋前集合時,有人準備了手套、掃帚、畚箕,也有人握著新奇的玩意兒:吸塵器、麵包蟲、高活性濃縮菌液與……比基尼泳衣!?

當1869年塑膠因取代象牙被發明時,沒有人想過拯救大象的新材質會成為汙染物。二戰後,塑膠從戰略物資變成包裝材料,大量單次使用的塑膠經過短瞬的碰觸後被放生,在環境中從容度過漫漫長夜。2009年,攝影師Chris Jordan紀錄到信天翁雛鳥胃內的塑膠垃圾註1,「兩個德州大的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註2開始在人們腦海中以各自表述的方式打轉,創造許多針對「海洋塑膠汙染」註3 的有趣發明,但何者才是「最佳解決方案」?本文不是「海洋清潔用品選購指南」,但希望能用科學的角度、海水的尺度與歷史的維度協助有志於「清理海洋」的朋友,建構自己心中的那片垃圾渦流。

關於海洋塑膠的四項基本資訊

一、塑膠為何進入海中:便宜、大量、回收率低

一般熱塑性塑膠在技術面上都可回收,加熱熔融後可再製成產品。但實際上決定塑膠是否被回收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原油價格與市場供需註4,全球每年3億噸的產量中,26%是包裝材料,其中僅有約10%回收造粒後再製成同級或降級的產品,遠低於紙(58%)與金屬(70~90%)的回收率。剩下的塑膠包裝有14%被焚化、40%掩埋、32%逸散於環境中註5

二、海洋塑膠主要來源:陸地>海洋

所有塑膠都是在陸地上被製造,但將淨灘數據依用途來分類,約有八成是陸地上的使用者丟棄後,依循河川水道進入海洋、其餘兩成為漁業或航運行為在海洋丟棄註6。

三、海洋塑膠哪裡最多:河口>海岸>近海>遠洋

塑膠垃圾因為隨著水體移動,離汙染源愈近問題就愈嚴重。研究顯示海岸廢棄物距離河川出海口愈近則密度愈高註7。透過潮汐、海浪與風力的輸送,位置特殊的海灘更容易不斷蓄積人造廢棄物註8。在臺灣淨灘時,志工在每平方公里的沙灘上可撿到6.9萬公斤的廢棄物註9,淨灘過後每平方公里的沙灘上還存在6.7萬公斤小於10元硬幣的塑膠碎片註10。相較之下漂浮在大海表面的塑膠密度非常低,在靠近亞洲大陸的日本海與東海,每平方公里的海面大約有2.4公斤的塑膠註11,在遙遠的北太平洋,每平方公里大約只有0~400公克註12。簡單的比方,臺灣海岸的塑膠密度可能是海中垃圾渦流核心區的10萬~100萬倍。

四、塑膠入海後跑去哪裡:海底>海面

科學家估計目前海面累積至今最多不超過23萬噸塑膠註13,但全球每年持續有超過800萬噸的塑膠入海註14,懸殊的落差仍是未解的謎團,目前學術界認為陽光中的紫外線是讓塑膠碎裂的主因,研究也發現,海洋生物攝入後排泄註15或是附著生物成長註16都有可能增加密度,讓塑膠沉入深海。(未完待續,下集請參照荒野快報第288期

 

  • 註1 攝影師個人網站
  • 註2 太平洋垃圾帶的發現過程
  • 註3 滔滔 Ocean says〈塑膠時代下的海洋〉
  • 註4 中時電子報〈塑膠回收無利可圖〉
  • 註5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6, The New Plastics Economy Rethinking the future of plastics
  • 註6 荒野保護協會〈2015 淨灘數據分析圖〉
  • 註7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4, Rivers as a source of marine litter–A study from the SE Pacific
  • 註8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16, Modelling accumulation of marine plastics in the
  • coastal zone; what are the dominant physical processes
  • 註9 以2004-2015 年民間淨灘數據計算,原始數據下載
  • 註10 荒野保護協會〈淨化塑化沙灘,盤點塑膠足跡〉
  • 註11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5, East Asian seas: A hot spot of pelagic microplastics
  • 註12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Plastic debris in the open ocean
  • 註13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5, A global inventory of small floating plastic debris
  • 註14 Science, 2015, Plastic waste inputs from land into the ocean
  • 註15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Microplastics Alter the Properties and Sinking Rates of Zooplankton Faecal Pellets
  • 註16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6, Biofouling on buoyant marine plastics: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to the effect of size on surface longevity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87期第8~9頁1.26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