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了,GO了 」台北城的綠行動

我們正在做的事: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張菁砡(台北分會分會長,自然名:鯨魚);圖/台北分會

一棵相思樹,只是一棵樹嗎?
一棵樹的存在,不只是滿足人類視覺的綠美化,也不只是為滿足人類心靈的綠意
 
自空中鳥瞰台北盆地,台北人彷彿住在綠色寶盆裡。環狀淺山丘陵及零星散佈的公園綠帶是世居台北生物僅有的棲息與繁衍空間。近年來的發展,台北市自然綠地逐年減少,水泥豪宅往郊山侵入,動植物賴以維生的家園被水泥叢林取代,取而代之的是滿足人類視覺的觀賞花木。公園是都市最完整的綠資源開放空間,在都市生態系中能容納最多物種,提供其棲息覓食繁衍之場域,肩負都市重要棲地、生態跳島、維護生物多樣性之功能。可曾想過公園裡的一棵原生樹,是多少生命世世代代繁衍的家,自然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之基礎。而公園綠地裡自然生物的存在,更是重要的環品指標,當蟲魚鳥獸都無法安全存活的環境,也非人類適居的空間了。
 
關心環境的朋友們常會發現,視為珍寶的自然物種突然消失,遭民眾任意砍除植栽;盼著進入繁殖期螢火蟲的家一夕之間被剷除;親睹外來種放生、移植造成的危害;過多或不當的水泥設施造成綠地切割破碎、甚至因不當工程或管理機制破壞棲地完整性等事件一再發生,每聞總是令人心痛。
 
「夠了!  GO了」
2013年,台北分會認養的富陽公園,再次發生公園內遭逢不當的規劃設計與施工,破壞原生態完整性。一個自然生態豐富的公園在維護、管理、修繕、經營方針竟無適當的管理機制可保存它。一棵相思樹的切除,如同最後一根稻草,讓我們覺得「夠了」、「GO了」,督促我們必須行動,期盼這類事件不再發生,為公園生態化催生「自然生態公園管理自治條例」(暫名)由此而生。
 
首先,盤查台北市公園綠地經常遭遇的環境干擾和危機因子,檢視目前單一化公園管理辦法下,不利生態敏感區的經營維護。一座公園綠地管理單位眾多,加上公部門與工程施作單位缺乏協商機制及生態設計思維,亦無法落實維護公園綠地的生態系統。因此於2013年下半年會提出台北市自然生態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爭取將生態設計納入「2016世界設計之都」設計目標,營造人與生物互利共生的都市環境。串聯綠色廊道,增加綠覆率,讓生物可自由棲息往來,幼小動物、鳥兒、蟲蝶共享安全生活、繁衍後代,讓台北市恢復綠意自然面貌,成為宜居城市。
 
為此願景,組成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商因應策略,由陳德鴻出任總召,林智謀擔任總顧問,依工作性質分為綠皮書組及法案議事組。綠皮書組:召集人卓昕岑、副召集人陳江河;法案議事組:召集人施佳良。綠皮書組任務為制定生態公園評量標準及台北市生態公園發展潛力推薦名單,法案議事組任務為法例條文修正及議員聯繫窗口。開始進行生態調查評估並依生態狀況及環境條件分級管理,針對「自然生態公園」訂定適切管理辦法,訴求:「營造生態城市,保護都市綠地」。主張公園應視功能與環境作分級管理、自然生態公園應以「維護生態整體性」作分區管理與利用、維護管理以「主動保育,低度干擾」為準則、規劃設計以「水泥設施零成長,自然鋪面零損失」。視為維護台北市轄區境內自然生態環境,保障原生物種棲地完整性,促進生物多樣性,營造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和諧環境。
 
接著開展一系列行動,從一千多座公園挑選十座保留豐富生態潛力的公園,年後最冷的幾日調查小組不畏低溫召募志工,逐一走訪公園。同步拜會相關人員、遊說市府、向專家學者請益及向NGO夥伴舉辦說明會,跨組織、跨領域對話與學習獲得各方支持。民間團體也決議成立推動聯盟,定期召集會議凝聚力量。2月28日開啟第一場志工培訓,目前進行催生自然公園走春活動及公聽會,尋求在地居民支持與共識。此次運用「由上而下」、「由下而上」雙軌方式,盼能將法案推動及動員能量極大化。此次台北分會跨群組合作,大家各司其長、協力分工,建立良好横向連結及擴大學習圈機會。
 
台北盆地還剩下什麼動、植物?棲居城市的我們可以做什麼?
環境永續經營才能讓人類與萬物生生不息,「守護自然棲地與萬物共享自然」是荒野夥伴心中最深的期盼。棲居城市裡的台北人,如何回饋生養我們的大地?如何守護環境?支持與參與推動自然生態管理自治條例(暫名),是我們為自然盟友發聲、爭取守護僅存於都市自然棲地的行動。為維護自然生態公園生物多樣性與棲地完整性,進行分區管理與利用。未來,需要台北分會全體總動員,進行公園普查及推廣倡議活動。我們邀請您的加入,一同推動影響深遠的法案,合力喚醒人們心中與自然連結的種子,讓繁華的城市擁有讓自然萬物孕育生機的自然生態公園,一同邁向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宜居城市!
 
附加檔案大小
201404_263_p4_5.pdf433.15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