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情別戀榮星公園 ——荒野溼地志工棲地記錄
文、圖/陳欩融(荒野臺北分會棲地守護組志工,自然名:構樹)
關於榮星,我想說的其實是…
參與這次榮星公園生態池改造計畫之前,每當看到收置在儲物鐵架上的涉水衣提袋時,總會懷疑是不是需要再等上一年、兩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有機會再穿上著它,進到溼地裡踩踩水、摸摸泥巴,距離上次頻繁地使用涉水衣已是四、五年前執行陽明山臺灣水韭的調查計畫了。
兩次的計畫都與棲地維護及調查有關,也很幸運都跟著陳德鴻老師及協會眾多夥伴,大夥一同合作共學。只是時空背景與執行內容有所不同,四年前在臺北市海拔最高的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進行臺灣水韭的調查復育;如今則下了山,進入了位於大臺北都會區內的榮星公園,進行螢火蟲復育與棲地營造,再次穿上涉水衣(以下以慣用的「青蛙裝」作代稱)。這次有別與過去,在參與合作的模式有些改變,首次將「公民參與」的部分納入其中。
↑池岸邊待移除的強勢植種:銅錢草(左)、水芙蓉(右)。
「榮星公園」位處臺北市民權東路、建國北路、五常街及龍江路間,除了提供忙碌擁擠的都市人舒壓、交誼的活動空間外,很少人知道這座公園有一處不顯眼的水池,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僅佔全公園面積的3%。但此水池卻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潛力,早先因為有穩定的瑠公圳水源挹注而蘊養出溼地生態環境,讓春夏夜裡螢火蟲(黃緣螢,Luciola ficta)飛舞的景況,成為當地人難得的共有自然體驗。但這樣的自然生態,卻因人們任意放生與棄養動物(如吳郭魚、泰國鱧、琵琶鼠魚、巴西紅耳龜等)以及園藝植栽(如銅錢草、布袋蓮、水芙蓉、南美蟛蜞菊等)而受到衝擊,使得螢火蟲族群遭受捕食的威脅,更使得原本池域內多樣而穩定的生態風貌,逐漸變得單一而脆弱。早期螢光點點的夏夜風情,遂成了口述或照片中的追憶情景。
榮星公園工作假期的任務,除了營造先前水域內草生螢舞、水豐魚游的生態樣貌,更期待將正確的生態觀念擴及當地民眾,以達成在地守護、公民參與的目標。荒野臺北分會從2014年起,展開對外與對內的密集式推展協調,對外串聯了臺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行仁里及行孝里兩里的里長與里民、五常國中與五常國小校長及家長的資源;對內則因這計畫而組成「棲地營造」、「推廣教育」、「攝影紀錄」三個工作
小組相互協力分工,更橫跨荒野各志工群組,包含解說教育山海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推廣講師、臺北棲地守護、編輯採訪等,發揮各群組所長,整合協會人力資源。自2015年1月24日至3月8日間各週末假日,舉行為期11次的「你的公園我的家」工作假期,使榮星公園成為「啟航站」,逐步實現都市公園生態化的願景。
在農曆年前,我們陸續完成外來種植物移除,如:南美蟛蜞菊、銅錢草,並移植原先大量栽種的野薑花,未來將持續監控清理銅錢草;更清理生態池內外的垃圾,如國際淨灘行動一樣撿拾到各式各樣的垃圾:瓶罐、棒壘球、會員卡、手提袋等陳年廢棄物,並在靠近後池區域裡採人力方式,營做出了十個相連的小型蓄水池,更以S形的行水流路設計,讓蓄水池能常保穩定的曲流循環池水;為了加強蓄水功效,志工們還串連起了接力人龍線,徒手傳遞重石與碎砂,堆疊在人工池的邊堤,再加以雙腳踩踏夯實池底結構,一踩再踩,若仍有滲漏就再踩、再踏。
年後,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的工作假期,雖已是工期的尾聲,依然有新夥伴加入營造行列,儘管是新面孔,卻能很快地建立起工作默契與革命情緒,大夥輕鬆但不鬆懈。當天的工作重點從先前的後池水田,移往較為深漥的前池區域;而待清理的目標物也從強勢的植物轉為強勢的外來種魚類以及烏龜等動物。除此之外,更要用圓鍬鐵桶就地挖取池底的底泥進鐵桶裡,再次地以人龍接力的方式傳往岸邊,填緩原先池岸交際處較抖直的坡面,藉以營造出更適合多種生物棲居的環境空間。
當天一早,宣達了注意事項及任務編組、夥伴們著裝完畢後,便移往了後池工作區域。考量接下來施作進行的方便性,池角的抽水馬達早已
隆隆地運轉,不斷抽出池裡的水。當我們就定位時,池底已露出大半,直見吳郭魚翻挖出如玉米田裡的神秘麥田圈的圓形漥坑,儘管顯露了待會工作區域及動線的「路況」,卻因為這塊區域的土質皆為沉積淤泥,又缺乏水生植物的根盤莖結可供夥伴們行走,得要步步為營,若在同一處停留越久、施力越大,就可能沉陷越深,能在陷入泥淖後依然有辦法自行脫困的夥伴,我想真的也不多。就算當下能全身而退,隔天的肌肉痠痛想必有如爛泥軟土般,繼續纏黏著全身吧!
這一次比一次「精實」的工作假期截至二二八連假為止,參與的夥伴已超過700人次。每次上、下午兩場都有平均50位以上的夥伴自願「涉足泥淖」進池工作;若不小心深陷,還會有夥伴自娛唱著張惠妹〈藍天〉中的歌詞:我陷在裡面……自我調侃著,逗得一旁的夥伴開懷大笑。在這塊軟爛難行的泥池裡,我跌陷了幾回,而每回都不禁想起以前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裡做調查維護時,同樣陷得手足無措的滑稽模樣與情景,只是這回在榮星公園生態池工作過程中,似乎更容易陷得更深、更久。
寫過程式的夥伴們應該都懂得「迴圈」的概念,與其說人生裡的某些片段是個漏下了break的while(1)迴圈,倒不如更精準一點地說,它是個得反覆經歷深陷泥中、然後試圖抽拔出雙腿,在每次重新站穩腳步拍拍沾滿青蛙裝上的泥巴後,繼續保持優雅前進的過程。我們無法避免再次跌落泥中,但有著志投道合的夥伴們在旁相伴相助,即使遭遇無窮迴圈的狀況,在一次次陷入與起身的過程裡,絲毫不覺得枯燥,也不致狼狽。
【附記】
- 截至2 月底,參與這次榮星公園生態池改善工作假期的夥伴已達731 人次,其中包括荒野保護協會各群組志工647 位,當地里民30 位,及五常國中、小學生家長54 人,感謝樂於為居住環境盡心盡力的夥伴們無私地參與。
- 在2 月28 日撈捕強勢外來水生動物的當天,共計撈獲了吳郭魚34 尾、泰國鱧8 尾、琵琶鼠魚3 尾、巴西紅耳龜2 隻,願每種生物都能在各自歸屬的棲息環境裡生存與生活,應避免人為的棄養及放生行為。
什麼是台北市自然生態公園?
健康的城市,需要森林綠肺的守護。都市公園可以是都市森林,公園裡孕育豐富自然的生態,讓萬物得以和諧共處,城市可以擁有自然清新的的生活空間,領受大自然身心靈的撫慰,繁忙城市需要有舒適的綠帶空間紓解生活的侷促,共同棲居城市裡的動植物,也需要保留生存空間。我們願意珍惜善待土地,為台北城裡的動植物保留生存棲地,將都市中美好的自然環境保留給全市民、獻給我們的後代,及大地所有的萬物好友們。邁向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宜居城市,就從「自然生態公園」開始。
延伸閱讀:台北市自然生態公園臉書專頁
附加檔案 | 大小 |
---|---|
荒野快報275期第7~9頁 | 2.57 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