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臺東野溪說海廢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圖/莊詠婷(荒野臺東分會秘書)

因為關心溪流水泥化問題,荒野臺東分會成立野溪調查小組,沒想到走入一條條溪流,除了工程造成的破壞令人心傷,處處散落和堆積的各式廢棄物,更是令人訝異。

當踏查一條東海岸野溪時,我們會從台11線出發,沿溪走到出海口,再一路往上溯。抵達出海口時,花大約半小時,撿拾出海口的廢棄物並進行紀錄,溪流中遇見較為特別或較為大量的廢棄物也會紀錄下來,雖然每次撿拾的範圍並不非常大,但自開始調查至今,也留下了一些些可供參考的數字。目前紀錄了七條野溪出海口的海廢,都是位於臺東縣東河鄉境內。

在臺東的野溪和海岸,我們發現了什麼廢棄物呢?廢棄物多集中在海岸,或者是橋下。集中在海岸很好理解,因為溪水自上游一路往下帶的垃圾,以及海浪帶來的垃圾;集中在橋下,尤其是非主要幹道的小橋,則是人為刻意棄置,趁四下無人,開車載著垃圾往橋下一拋是多麼的方便。於是我們在幾個小橋下都發現袋裝的大包垃圾、甚至家具,這些大袋大都破裂,垃圾散布在溪中及邊坡,包含許多飲料杯、塑膠袋及餐盒。若加以細看內容,說不定便可揪出垃圾主人。

出海口廢棄物的種類,跟溪流兩岸及海岸的人類活動有關。如同在溪中發現的垃圾多是生活垃圾、或者也可能是來自民宿及餐飲業的垃圾,在七個出海口海廢紀錄中,加總數量最多的是「塑膠袋」(162 個)、第二是「保特瓶」(113個)、第三是「其他飲料瓶與食物容器」(57個)、第四是「外帶飲料杯」(55 個)、第五是「漁網與繩子」(44 個)。「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的垃圾佔了最大的比例(579 個),其次為漁業與休閒釣魚(70 個)。

大部分垃圾很明顯是到海岸從事遊憩活動的民眾留下,廢棄物會從海岸一路蔓延到進出海岸的小路,也常見就地焚燒垃圾的痕跡,我們空有美麗海岸,卻不懂如何愛她。從海洋取得食物的贈予,那麼維護海洋的健康,應是釣客和居民的義務;大家都愛看海,遊客到美麗的海岸遊玩,心靈大受撫慰,怎忍心一轉頭,就翻臉似的丟垃圾糟蹋海岸?餐飲或民宿業者也可以想想,該如何減少製造塑膠垃圾、以及教育遊客,讓我們可以以我們的海岸為傲,畢竟美好的自然資源才是觀光的基礎。

親自淨灘可親眼證見,塑膠會在陽光照射下剝離成碎片,肉眼可見輕薄的塑膠袋碎裂成宛如風化的沙屑,它們將會繼續形成奈米尺寸的微塑膠。遊客或釣客應該想想,若這樣繼續下去,來到這兒,釣到的魚吃進的魚,很大機率都是吃著奈米塑膠長大,但我們無法察覺,悄悄地,讓人的全身慢慢被入侵。

除此之外,有一個我們難以去計算數量及重量的項目,便是營建廢棄物。在東部經過一些鄉間小道,很容易會見到偏僻野地、荒廢耕地、或者山谷,被傾倒營建廢棄物。加上近幾年東海岸農舍飯店增多、工程建案增多,這類廢棄物的數量也快速增長。營建廢棄物清運至集中處理場,一噸約需要支付2500 至3000 元的費用;但不肖業者只要找個人煙稀少的地帶就可以解決了,這在東部很容易找,倒了就跑。當我們看見就直接地倒在海岸邊的小山高的廢棄物、以及出海口滿滿的營建廢棄物,還是會忍不住歎息和憤怒,這些東西只要一場大雨,就直接入海了。

在新橋溪出海口,有著非常大量的破碎橘黃色泡棉,是建材的構成物,再往上的河道,看見更大塊的泡棉,顯見是由中上游被沖至下游,堆積在出海口;在都蘭溪出海口,目睹一輛沒有車牌的卡車,傾倒整車營建廢棄物後快速離去,傾倒點是一處尚未劃定公有土地管理機關的三不管地帶。

溪海廢棄物的問題,除了荒野一直在做,從全民教育著手,鼓勵淨灘、推廣減塑生活等,公部門更應積極跟民間團體互動,提出因應策略,例如去思考如何有效列管、追蹤建築拆除工程;如何輔導、鼓勵或限制業者,去減少一次性廢棄物的製造和使用,如果我們真的愛海洋母親,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身的生活中和工作中,去找到為她行動的機會。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79期第18~19頁1.88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