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解說二十年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陳俊霖(荒野保護協會解說教育委員會總召集人,自然名:穿山甲)

今年荒野度過二十週年慶,荒野有二十年的歷史,解說組也就有二十年的歷史。解說組不但是協會第一批成立的志工團隊,事實上,甚至早在籌備階段,創會理事長徐仁修老師就號召他所教導過的一群墾丁國家公園暑期解說員們,協助辦理相關的準備工作。協會成立後,由顏士傑、柯芸婷、周民雄、黃麟一等人召集眾多的志工,共同組成「解說訓練委員會」,承辦各項戶外推廣活動,荒野解說員最主要的任務是引領民眾走向大自然,領略荒野的美好,進而愛上自然、保護荒野。

打從創立之初,荒野解說員承襲徐老師的風格,秉持著生態知識與自然體驗並重的風格,用熱情與民眾互動,帶領民眾用各種感官和心靈一起體會大自然,避免成為只是改在戶外進行的自然知識填鴨課。另一方面,因為把格局擴大到環境運動的思維,所以極力推動素人解說員的精神,不以熟悉自然知識的專家為限,更歡迎沒有生態基底的民眾也能加入荒野解說組的行列,因此採行定點觀察的制度,用在地磨練與團隊合作的方式補足知識層面的稚弱,讓解說員更容易上手進而提供解說服務,也更進一步讓與土地做最直接的連結。

爾後,隨著各分會的成立,解說業務成為各分會必然發展的項目,因此解說員是每個分會必備編訓的志工群組。隨著協會的發展,近年每個分會少則合編成單一定點,多則可達十幾個定點,每年全臺各地經常維持在四十個定點以上,可掌握的註冊解說員人力在五百到八百人之譜,若說曾受訓過荒野的解說員訓練而散播各地的種子,當在兩三千人以上。過去解說員是荒野規模最大的志工次團體,隨著親子團、推廣講師等群組的健全化,解說員目前人數雖不再是最多的,但仍是各分會會務與推廣上極重要的人力棟樑。

隨著協會組織的擴張,許多事務漸漸制度化。協會成立的次年,解說組的委員會召集人改由顏士傑、包念澄、汪惠玲三人擔任。1997 年,再改由現任的理事長阿孝老師召集,開始推動解說組內部相關制度的訂定,1998 年首次制訂《解說員授證辦法》,之後演變至今日而有實習、初級、荒野、資深荒野(凍結中)等級解說員的授證制度,是協會中最早訂定的志工晉級制度,以為對志工的鼓勵與肯定。同時,解說組也編製第一屆《解說教育工作報告書》,彙整當時各分會解說組的成果。並在大雪山舉辦第一屆「解說員研討會」,這場聚集各分會解說員共同學習相互取暖的盛會。幾年之後,曾演變成荒野志工聯合研討會,是除了年會之外,志工們跨分會橫向串連的另一個重要活動。1999 年編製《解說員服務手冊》。2000 年,筆者接手解說組,加上後來輪手總召的蘇崧棱,因應當時各工作委員會漸上軌道的趨勢,在組織上定名為「解說教育工作委員會」,並制訂《解說員管理規章》,促請各分會任命解說總組長擔任此工作委員會的委員,而開始召開代表各分會解說組合議的第一次「全國解說教育委員大會」。至此,解說組的組織架構大致定型,並且也成為日後協會其他志工次團體可以參考的模式。

除了制度上的規劃之外,解說組也在實務工作上力求創新,從定點自然觀察的基礎上,陸續規劃山步道設計、無實體自然中心、解說三面向等教材,荒野的解說希望不要只強調知性的教導,同時期許解說員能廣涉社會人文,豐厚自己的素養,慢慢走到無相的生態靈性境界。此外,也陸續對外學習,歷年來援引Freeman Tildon、Larry Beck & Ted Cable、Sam Ham、JosephCornell、John Seed、Mary-Jayne Rust 等人的學說或引導方式,並在近年與體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等領域結合,目前訂定以「自然達人」、「EEE 體驗式環境教育」、「生態心理學」為荒野解說模式的三大推動主軸:自然達人仍以定點自然知識為基礎,累積生態資訊的傳達,近兩年更發展成在每年地球日時的全臺定點聯合棲地調查,讓各定點的記錄整合成為有更意義的生態資料;EEE 體驗式環境教育希望更有系統的引用體驗教育的方式,結合生態遊戲,並強化帶領反思的技巧,融合成具體驗教育風格的環境教育,以及具環境意識的體驗教育;生態心理學則以John Seed 所傳授的「眾生大會(Council of All Beings)工作坊」為代表,透過活動,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創造直觀及情感上的深刻連結,並宣揚荒野地保護的心靈意義;種種方式皆旨在發展更多元化的解說模式,提供給個性特質自不相同的解說員、風土文物各異的定點,可依自己的特色來選修。加上過去發展過輻射式解說、主題式解說、主旨式解說、體驗式解說、心靈風解說、療癒系解說、解說三面向(認知、情感、行動)等教材,堪稱荒野解說的天龍八部。

荒野地圈護是協會的核心理念,棲地守護工作有賴全體夥伴們共同促成。隨著協會志工型態豐富多樣,固然百花齊放,好不熱鬧;惟萬流尚須歸宗,這兩年,阿孝理事長提醒各志工次團體回頭思考各志工任務型態如何還是回應到協會最最核心的宗旨:棲地保護。在此思維下,解說組擬出「為認養棲地開路,為守護棲地加值」的定位,解說員平時經營著自然觀察與辦推廣活動的定點,或者遊歷到其他自然野地,在分佈時空最廣的觀察活動中,最可能發現受到威脅的棲地,又或者接觸到有機會合作的方案,因此,解說組廣伸的觸角,可以說是在「為認養棲地開路」。而一旦協會有機會認養、圈護一塊土地,又豈只是圈而護之即可,往往必須有相對應的經營方案,而這當然不會是大興土木的硬體介入,而是辦理推廣、教育、調查、維護的軟性運用,此時解說員可以承辦的解說推廣活動,就是在「為守護棲地加值」。過去這些年協會結合公部門或私人企業的認養棲地的案例,例如:臺北的五股溼地和富陽自然公園、臺北.溪山組與公部門協調登山步道的施作、新竹.大山背組幫梭德氏赤蛙過馬路、臺南.三崁店保護諸羅樹蛙、新竹.自然谷的環境信託案,即可看到在地解說員與定點觀察小組制度參與到棲地守護工作的各種可能模式。

近年來,民眾投身志工及參與環保的風氣日盛,願意參加荒野解說員訓練的人員始終不斷;但也因為會內會外可供選擇的志工種類繁多,甚至會外某些組織的解說員福利更比完全以志工為定位的荒野解說組來得優渥,也讓我們面臨培訓人力流失的挑戰。然則不論如何,荒野解說組希望建構一個以志工服務為定位,以素人解說員為理念,以定點觀察制度來強化解說員與土地的連結,以團隊為組織特性,以知識、體驗、心靈等多面向來感受自然的解說風格,以圈護棲地為目標的民間解說模式,仍是不變的精神,期待解說員夥伴們一起來努力。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79期第13~15頁2.8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