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自然,也走進自己的心
文/林慧玉〈雲林第六期解說員課程學員,自然名:森林〉
圖/雲林第六期解說員課程工作人員
當初報名參加「荒野保護協會雲林分會」第六期解說員培訓時,心中其實帶著一點好奇,也有些許不安。自己並不是生態背景出身,對動植物也談不上熟悉,只是單純覺得,大自然似乎有種吸引人的力量,而我,好像一直渴望能更靠近它一點。
沒想到,這段旅程不僅豐富了我的自然知識,更讓我在這個節奏快速、關係疏離的世界裡,重新找回了與土地的連結、與人的溫度,還有與自己內心深處的對話。
每一次課程,不管是室內的知識學習,還是戶外的實地觀察,我都像是一塊乾裂的土地,慢慢吸收著大自然灑下的雨水。不只是學習如何辨識植物與動物,更是在一次次的接觸中,看見自然的韌性與溫柔,也看見自己內心久違的平靜。
我開始明白,所謂「解說員」不只是傳遞資訊的人,更是一座橋樑──連結人與自然、過去與未來、土地與記憶。而這樣的角色,也許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方向。
從「相見歡」開始,開啟這趟共學旅程
還記得第一天的「相見歡」活動,大家來自不同背景、不同領域,彼此陌生,卻因為對自然共同的好奇與熱情,齊聚在同一間教室。隨著學長姐們帶來熱情又逗趣的「海草舞」,活動在笑聲與掌聲中熱鬧展開,原本拘謹的氣氛瞬間被打開,也讓彼此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這樣的開場不僅打破了陌生感,也象徵著我們即將踏上一段充滿活力與自然能量的旅程——在這裡,不論年齡、職業或經歷,我們都將以學習者的姿態,重新認識自然,也重新認識彼此。

▲從尷尬到大笑,只需要一段舞的距離
隨後海金沙(自然名)透過《四季》影片的精彩片段,帶領我們進入自然的時間軸。畫面隨著四季流轉,我們彷彿走過春的甦醒、夏的繁盛、秋的收成與冬的靜謐。那不僅是一場視覺饗宴,更是一種內在情感的觸動——透過自然節奏的引導,喚醒了我們對生命週期的敏銳感受,也讓我靜靜地思考:自己在這樣的循環中,正走在哪一個季節裡?
這不只是一場迎新,更像是一場溫柔的「啟動」儀式——讓我們的心慢慢打開,準備迎接接下來每一次與自然的深度對話。
而這份在人與人之間悄然萌生的連結,也成為後續課程中最溫暖的底色。因為信任,我們能自在地分享彼此的觀察與感動;因為熟悉,戶外實作時我們彼此照應、默契十足,從學習的夥伴,漸漸成為朋友。
夜觀體驗:在黑夜中看見生命閃爍
「夜觀-蛇」是我在這整個課程中最難忘的一環。那天夜晚,我們沿著龍過脈步道展開夜間觀察活動,在海蛇(自然名)的帶領下,拿著手電筒,踏著濕滑的步道,一步步走進那片悶熱潮濕、寧靜卻充滿未知的山林。
原本只是期待能看到幾隻青蛙就很滿足了,沒想到,那一夜卻遠遠超出我的想像。最震撼 的,是與雨傘節的近距離接觸,牠就在我們面前現身,安靜而莊嚴;還有赤尾青竹絲在樹枝間優雅地緩緩移動,光影下閃著翠綠的鱗片;溪水邊的水蛙此起彼落地鳴叫,像是為夜晚伴奏的自然合聲。
除此之外,我們還觀察到夜間出沒的昆蟲、鳥類,每一種生命都在夜色中展現牠們的節奏與姿態,讓人目不暇給,也讓我重新認識了黑夜的樣貌。

▲在龍過脈夜觀與雨傘節面對面
這不只是一場生態觀察,更是一種與黑夜和解的學習。很多人天生對黑夜和野生動物感到恐懼,但當你開始理解牠們的生活習性、牠們在生態系中的角色,那份恐懼便會慢慢轉化為尊重,甚至是欣賞。
那一夜,我學到的不是辨識物種的技巧,而是一種態度——放下偏見,走進牠們的世界。當我們願意走進黑夜,才有機會真正看見自然的全貌,也才真正看見自己內心的光亮與寧靜。
萬里濕地工作假期:用雙手守護土地
德鴻老師向我們介紹這片他多年來守護的濕地,語氣中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柔與堅定。那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他用歲月累積而來的情感與責任。說的每一池水、每一株植物,甚至那些我們得彎腰清除的雜草,背後都藏著他與無數志工日復一日投入的汗水與心血。
當他一邊講解,一邊親自踏進泥地示範如何進行操作時,我腦中浮現出課堂上 PPT 裡那些靜態的濕地畫面。此刻,一切都活了過來,不再只是照片或數據,而是一種觸的到、踩的進去、能感受泥土溫度的現場感。
親臨其境的那一刻,我不只是「更了解」這片濕地,而是整個人都被它溫柔地包圍。那種真實感,是任何影片或簡報都無法複製的。
除了觀察自然,我們也實際動手參與保育行動。萬里濕地的工作假期是一場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挑戰。我們扛著工具、搬運水生植物的盆栽、彎腰清理雜草,腳踩泥濘,汗水不停地滑過臉頰。每個人衣服和鞋子都沾滿了泥巴,卻沒有人喊累,反而笑聲不斷。
我記得大家拍照舉手比讚、比 YA,腳上滿是泥巴,卻笑得像小孩一樣純粹。那一刻,我們不是在「上課」,而是在為一片土地共同付出。泥巴不是髒亂,而是我們親身參與過的「榮耀徽章」。
這堂課讓我不只是學會濕地的生態價值,更讓我第一次真切地理解「人」對自然環境的影 響。守護環境,不只是喊口號、參加一場活動,而是一種踏實而謙卑的責任。你必須願意蹲下身、踩進泥裡,用手、用腳、用心去感受這片土地,才能真正和它產生連結。

▲萬里濕地的工作假期,滿身泥巴是我們最驕傲的模樣。
自然觀察與解說實務:從學習到傳遞
隨著課程進入中後期,我們開始接觸到更多進階的內容,像是鳥類、蛙類、植物與昆蟲的辨識與生態習性,並實際學習如何進行「生物紀錄」與「解說設計」。這些知識不只是填滿腦袋的資訊,而是一次次打開眼睛、打開感官的練習。
經過這幾個月的訓練,我最深刻的體會是:解說,不只是把知識說出來;它更是一種把人「拉回自然」的方式。有時候,只需要一句話、一個觀察角度,甚至一個小小的故事,就能讓原本對自然毫無興趣的人,產生好奇,甚至悄悄地改變一些生活習慣。
而最具挑戰與收穫的,莫過於後期的「模擬解說實作」。這個階段,我們從單純的「觀察者」,逐步練習成為「引導者」。一開始,我們講解時難免緊張,節奏亂了、眼神飄忽……等等。但隨著一再自我練習,我們開始學會調整語調、掌握節奏,也學會如何用眼神與肢體建立連結。
期末旅行:收心與圓滿的句點
期末旅行安排在新竹的四號柑橘園、舊港島與香山濕地,我們在自然的懷抱中度過兩天一夜,重溫這段旅程所學,也讓身心慢慢沉澱下來,成為這場學習歷程最圓滿的結尾儀式。
旅程的第一站是四號柑橘園,由熱情又健談的棟哥親自導覽。他一邊走、一邊分享果園如何以友善耕作與自然共生的故事,那不只是農業知識,更是他與這片土地之間深厚的感情連結。
導覽結束後,我們親手協助清除雜物與雜草,在勞動中與土地建立連結。陽光灑落,汗水滑過臉頰,卻沒有疲憊,反而感受到一種「正在參與」的踏實。最難忘的,是工作結束後,大家圍坐吃著剛出爐、熱騰騰的烤地瓜。那地瓜的香氣、陽光的溫度、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的笑語聲,讓我有種說不出的溫暖——彷彿真的回到了某種意義上的「家」。

▲在荒野四號地見證雲林與新竹分會情誼的連結
夜晚,我們來到舊港島潮間帶展開夜觀。白鷺鷥(自然名)以溫柔而充滿故事感的語調,帶領我們走入紅樹林與泥灘,邊走邊講解潮間帶的濕地生態與夜行性物種。我們手持手電筒,一掃之下,立刻看到無數螃蟹來回穿梭,形成壯觀的「螃蟹大遷徙」。牠們挖洞、奔跑、舉起大螯,活靈活現。第一次那麼真實地「看見」夜晚的生命風景,不再只是黑暗與未知,而是一場隱形卻熱鬧的生態盛會。
隔天,我們來到此行的最後一站──香山濕地。同樣由白鷺鷥帶領,我們再次走入紅樹林與潮間帶,但這次不只是觀察,更是一種靜心的練習。為我們介紹多樣的濕地物種,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那群密密麻麻的和尚蟹。牠們靈巧地躲藏在濕地泥灘的小洞中,我們則小心翼翼地蹲下、屏息等待。
終於,第一隻和尚蟹小心地探出頭來,接著第二隻、第三隻……整片濕地仿佛慢慢甦醒了。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自然從不喧嘩,只要我們足夠安靜,牠就會用最溫柔的方式回應我們。
而這趟旅行最完美的結尾,是捲尾(自然名)學長送來透心涼的冰棒。我們一邊吃著冰棒、一邊笑著回顧這兩天的點滴。那一口冰涼,不只是消暑,更像是自然與人情交織後的一份甜美回饋。

▲舊港島夜觀,夜色不黑,自然發光
從「看見自然」到「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這段解說員培訓旅程,不僅讓我學會了如何觀察、如何解說,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重新建立起對自然的感知與連結。
從最初相見歡時的破冰與歡笑,到萬里濕地頂著烈日揮汗勞動;從模擬解說的忐忑與練習,到香山濕地靜靜等待一隻和尚蟹從泥洞中探出頭——這些都不只是課程安排,而是一次次身體與心靈在土地上的練習。
每一位講師的知識與熱情,像是一道道光,照亮我們對環境、對生命更深的理解。而夥伴之間的互助與分享,更讓這段學習之路不再孤單,反而充滿溫度與力量。
荒野教給我們的,從來不只是生態知識,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尊重、傾聽、謙遜與行動。這些不只是成為解說員的基礎,更是成為一個懂得與自然共處之人的養分。
未來,不論我是否成為一位優秀的解說員,我都會帶著這份覺察,繼續走在自然之路上。用眼睛觀察、用心傾聽、用行動守護——讓更多人「看見自然」,更願意一起「守護自然」。謝謝荒野,謝謝大地,也謝謝那個願意踏出第一步的自己。
| 附加檔案 | 大小 |
|---|---|
| 走進自然,也走進自己的心 | 6.02 M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