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荒野淨海日記
文、圖/台北分會棲吾海棲地守護員
2025.11.10
荒野2025年兩次淨海,共動員120人,其中包含62位水肺潛水員,18位自由潛水員,20位獨木舟夥伴,以及岸上組夥伴。在龍洞2號潛點共清出608公斤海底垃圾。其中前五名垃圾為;塑膠瓶蓋339個、食物包裝袋173個、漁網及繩子123個、塑膠提袋107個、寶特瓶97個。而本地關心的經典廢棄物——水管,也有57個!讓我們來看看淨海行動,是怎麼分工合作的吧!


▲自潛視角
自潛組需要具備具備自由潛水證照(等同AIDA 3),主要任務為移除岸上難以觸及但仍在人力範圍內的垃圾如漁網、繩索等。需能夠穩定下潛至 5-10 公尺,並進行垃圾清理
自潛組組員Apple是半個澎湖人,相比台灣本島,澎湖的海下生態算是非常好的,但也曾看到廢棄漁網與不知哪來的T-shirt纏在鹿角珊瑚上,難以取下;而自潛教練胖丁每次帶學生海訓時,垃圾總是撿不完,早些年還會塞進浮球,近年已經放棄,數量實在太多了,有一種只有微小的個人完全無法對抗壓倒性數量,心死的感覺。面對鍾愛的台灣海域,我們其實都不知道還能做什麼?
從說明會聽到淨海30年經驗的陳玄州教練與資深淨海人阿勇的分享,我們開始意識到用人力去除水下垃圾絕對是一項專業,工作用手套、不怕生銹的鋒利鈦刀、醫療等級的剪刀、洋蔥袋、漁網製背袋、牛奶瓶改裝等,除了能避免我們受傷,還可以更有效率的清除珊瑚上難纏的海廢,當日下海實際體驗,有一種用了好工具掃淨家裡的快感。

另外,好幾條已經卡沙重達50公斤的廢棄水管,竟然能夠被我們六、七人一起硬生生徒手從海底搬出水面,這是以前完全不曾見過的畫面,更別說想過了,果然人多好辦事。不單如此,與獨木舟組一起合作也是,二十多條,每條幾十公斤重的水管,多虧了獨木舟組,只要在海面上招手一呼,獨木舟戰隊就衝過來輪番合作載去載回好幾趟,甚至還三條船「合體」,否則水管太長載不回,不然單靠自潛組想要搬回,可能不到一半就全部交代在路上了。上岸看到這些「成果」,原本死灰般的心好像又重新燃起,組員中的教練表示,總算能樂觀一點了,我們很有可能真的能對環境作出一點改善。



▲獨木舟組合力運送大水管
獨木舟組是荒野淨海行動中最特別也最關鍵的組別之一,他們是台灣獨木舟推廣協會的夥伴,在淨海過程中擔任連接大海與陸地的橋樑,從海中第一線的潛水員手中接獲海洋廢棄物後,再將這些廢棄物搬運至陸地,交由岸上夥伴接手。而用獨木舟(或SUP)搬運海廢是什麼樣的過程呢?
6月8日淨海日記
潛水員在海底找到一根根的塑膠廢管,從底泥挖出、切割,合力向上運送,出水面再交由獨木舟和立槳接手運回海岸。整個過程耗費眾多人力和技術才能成功,不禁為團隊感到驕傲。這些長達可達好幾米的養殖業廢管已在海底沉睡多時,棄置只需幾分鐘時間,但這群愛海的傻瓜們卻願意竭盡力氣將它從海裡帶出,只為了保護我們愛的海。

7月13日淨海日記
今天又再次看見整個團隊合作無間的默契和力量。潛水員用浮力袋將超長廢管打上水面,兩艘獨木舟加上兩條SUP五人合力拔河,依然無法將廢管拉上舟板,請自潛潛水員下水察看,發現廢管底部還卡在海底,隨即派立槳將帶著潛水刀的自潛潛水員從岸邊拖至作業區協助切割,最終順利將廢管分段運回岸上。
地球上只有不到3%的海洋受到保護,而海洋是無數人賴以維生的珍貴資源。那些以各種形式流入海洋的污染物,最終也將以各種形式回到人類身上。小小一群傻瓜用行動代替口號,努力以微薄之力守護大海生機。


就算沒有潛水執照,愛海的你也可以參與岸上組!
岸上組除了要支援潛水員的下水與上岸(裝備租借、物資補給)外,
岸上協助分類、稱重與記錄垃圾、淨灘。都是十分重要的任務!
拯救被海廢夾帶的小生命
參與荒野的淨海活動,體驗到最特別又感動的清理流程—岸上組志工會優先進行海廢小生物探索跟救援,盡速協助牠們重返大海。
這其實並不是預先規劃的 SOP,而是溫柔的志工伙伴們在行動中自然萌發的直覺與關懷。當大家發現海廢上黏附著小生物如小蝦、小螃蟹或小螺時,志工會就地取材,利用其他海廢作為臨時「救護車」,迅速將牠們送回安全的海域。若遇到數量眾多,大家甚至會定點距離配一個人,用接力方式接力護送回海裡。
這份溫柔的行動,讓我覺得可以將「生物優先救援」正式納入淨海工作流程,也希望推廣對海洋生命尊重的行動,成為更多國際淨灘行動綱要的一部分。

窺見海洋的生物資訊
附著於這些大型水管上的海洋生物,為東北角常出現的石蓴、麒麟菜、石花菜以及其他紅藻類,也觀察到有些許螺類的卵,疑似黑千手螺。多種類藻類並存在代表水質具一定清潔度與光照穿透性,而發現螺類卵顯示此處適合物種繁衍。
然而,海廢數量若過多,也可能造成原生棲地受到干擾而導致物種分布異常,這次水管真的非常多,清理過多數量的海廢,可減少人為干擾,以幫助生態平衡,提升此區環境的健康指數。

淨海可以不只是淨海,荒野淨海行動除了抱持著讓海洋更乾淨的初心,更把淨海夥伴的安全放在第一,也在不知不覺中,將這份關心延伸到海廢中夾帶的小生命。


▲水肺組在海中展開荒野旗幟留念
水肺組,是荒野歷年的淨海行動中,人數最多,也是最關鍵的組別之一,
具備潛水證照的志工,需要進行海域的垃圾清理,包含沉積的漁具、非自然的垃圾等、並且在水下使用裝備移除廢棄物。也因此,除了潛水證照外,水肺組的夥伴還需要具備:
- 水下環境評估與安全管理(如水流判斷、潛伴制度)
- 熟知水下溝通手勢,可與潛伴及岸上組協調
- 有良好的浮力控制,避免攪動海床或影響生態
大家最好奇的水肺組,淨海的過程會遇到什麼事情呢?

淨海日記 - 水母危機
淨了這幾年,7/13時,第一次遇到大量粉紅水母群,大小就像水族箱魚飼料或更小,飄在水下ㄧ米內。下水點往右往左都有,在比較靠岸、浮潛也可以明顯體感到水溫變暖的區域。那一區的水面飄著很多小型塑膠垃圾/瓶蓋/包裝碎片、水面上還有髒色泡沫群。本來以為那些粉紅色是被水解的髒污,但是臉唇陸續感到痛麻,麻得要咬不住呼吸管了,才認真用我的老花眼對焦,看到水母圓蓋之后飄有觸鬚閃光點,才確定是水母。
之前偶爾會在潛水群組聽到龍洞有粉紅水母,這是我第一次親身遇到。水母群聚的因素很多:水溫升高、海水酸化、優養化、水流潮汐、過度捕撈導致天敵變少。很難論斷龍洞的原因。水質檢測或許可以是對此地長期關注的方法之一。
淨海日記 - 全副武裝
在近幾次的淨海行動中,可見水下大型垃圾明顯變少,但近岸浮在水面上的塑膠浮屑依然很多,容易讓海裡生物或海鳥誤食而造成致命的「塑殺」。淨海的裝備中,細網洋蔥袋可以留下塑膠碎片,避免漏網之塑。除此之外夥伴的裝備還有:工作用手套、不怕生銹的鋒利鈦刀、醫療等級的剪刀、改裝牛奶瓶等,除了能避免受傷,還可以更有效率的清除珊瑚上難纏的海廢。

完善的淨海流程,需要搭配專業教練及淨海經驗的夥伴確認前置規劃、海廢的移除及後端如何完善處理,並將點位及海廢種類進行資料分析,做為與公部門倡議的重要資訊。 除了一連串的淨海行動規劃,也需要民眾的支持。盼望來年,岸上、與大家再度海上相見!
\ 此活動由Porsche Taiwan 台灣保時捷贊助支持 /
| 附加檔案 | 大小 |
|---|---|
| 2025荒野淨海日記 | 4.91 M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