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的在地守護力量—— 榮星生態水池守護志工啟航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劉青英(公園生態化運動榮星推廣組組長,自然名:青鳥)、
劉姵彤(公園生態化運動榮星紀錄組組長,自然名:硨磲貝)
圖/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

榮星花園公園為目前臺北市核心區極少數仍有螢火蟲飛舞的都會公園,放眼世界也是相當難得一見的生態環境。但近年因放生、棄養、外來種動植物入侵、傾倒廢棄物、嚴重陸化等因素,導致棲地惡化,生態多樣性銳減,原生螢火蟲族群面臨滅絕的危機。鑑此,2014 年底臺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與荒野攜手,結合荒野志工、在地社區與學校,進行長期的生態水池棲地改造與推廣教育。

自2015 年1 月24 日榮星工作假期正式開工至今,第一階段的棲地改造己完成,接下來將交棒給在地居民,守護力量才能永續。經過多時籌備,第一期榮星生態池守護志工培訓,在今年8 月29 日及9 月5 日於五常國小舉辦,此為荒野臺北分會首次深耕社區,凝聚在地力量的創舉,別具意義。

第一天有二十多位民眾報到,周邊六個里都有里民參與,行仁里陳德賢里長帶領數位里民參加,公園路燈管理處圓山所楊淑惠主任與同仁們也全程參與。報名民眾從七十多歲的阿公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上班族女性,有些是嫁到本地的外地人,有些則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不論男女、年紀、行業背景,都願意不計回報地守護這片土地,實為公民參與的最佳典範。

兩天的培訓課程相當精采,第一天由資深推廣講師劉青英(自然名:青鳥)分享的臺灣自然生態之美揭開序幕,臺北分會會長張菁砡(自然名:鯨魚)說明公園生態化運動的重要性。臺北分會副分會長卓昕辰(自然名:到手香)在榮星花園公園的百年黃槿樹下,訴說榮星公園的滄海桑田。重頭戲是螢火蟲專家——吳加雄博士,透過幽默淺顯方式講解螢火蟲的構造與習性。吳博士表示螢火蟲不只是生態品質指標,對榮星周邊居民更有文化傳承的意義。

第二天培訓,首先由溼地守護者荒野理事陳德鴻老師(自然名:小綿羊)解說生態水池改造的辛苦過程。棲地破壞只需短短時間,而卻得花上好幾倍的人力與時間才能重現生機。之後藉著角色扮演,演練遇到狀況時的回應方式,學員們賣力演出,展現出他們的使命感。下午是戶外課程,由資深棲地志工陳劭融(自然名:構樹)帶領學員穿著涉水衣進入榮星生態水池。首次站在浮島上感受上下浮動的感覺,令許多人大呼神奇。透過下池體驗,學員有了更切身的感受,並踴躍認領巡守的值班時段。

培訓結束後的第一個周末,守護志工們首次參加定期維護工作,跟荒野志工及報名民眾一起在大太陽下揮汗工作,雖然疲累,但每個人都充滿了笑容及成就感。工作人員觀察到透過工作體驗,民眾跟這片小而美的水域產生了緊密連結,像守護自己的小孩般的呵護這片得來不易的都會淨土。

經過了課程及水池工作的洗禮,守護志工隊從9 月14 日起開始巡守榮星水池。巡守時段從清晨七點到晚上八點,每次巡守一個小時,巡守重點在關注外來種蹤跡、是否有人丟棄、放生或不當餵食野生動物等。巡守過的守護志工表示,以前常常經過水池,但很少駐足停留,巡守時才發現原來水池裡外有這麼多的可愛生物,如忙著交配的蜻蜓與豆娘、飛舞的美麗蝴蝶、在巢裡育雛的紅冠水雞、害羞的白腹秧雞及亞成鳥在隱密的草地裡覓食、冬過境鳥紅尾伯勞、常見的鵲鴝、鷦鶯、俗稱大笨鳥的黑冠麻鷺、正盛開的特有種臺灣萍蓬草及珍貴的穗花棋盤腳等。更令人驚喜的是,這幾天的晚班巡守夥伴看到了閃亮的螢火蟲飛舞在隱密草叢中,而且在數天之內,數量從寥寥數隻到現在已經數不清,經過的民眾看到後也驚呼連連,沒想到在都會地區竟然能看到螢火蟲。

螢火蟲是水池生態的品質指標,螢光重現表示水池生態已趨近正常,更意味著過去九個月來集結近千人次的辛勞耕耘,有了最佳的回報。看著守護志工在群組裡分享巡守時的興奮與感動,讓長期駐守在此的工作團隊,得到滿滿的成就感及繼續投入的動力。

透過在地守護力量的發散,讓更多民眾關心周遭的自然環境,並加入守護的行列。透過一步一腳印的棲地營造,豐富多樣的生物將慢慢回到我們的生活空間。最終希望不僅是榮星花園,臺北市任一處公園小水域都能重溫夜晚賞螢的浪漫與樂趣!但這樣的理想仍需更多的人力及時間的耕耘,敬請支持並加入「你的公園我的家──公園生態化」的運動。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80期第8~9頁870.88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