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您的塑膠足跡有多大?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淨化塑膠沙灘,民眾與企業聯手
減少塑膠足跡,愛海三步驟:盤點→減量→回收

當瓶蓋、塑膠袋、寶特瓶、保麗龍杯、免洗餐具、魚網,取代了魚類、螺貝、珊瑚、水母、海龜、鯨豚在海洋的位置,塑膠碎片逐漸覆蓋了貝殼細砂……海洋,還是海洋嗎?

2015年12月18日荒野於臺北NGO會館召開「2015年國際淨灘行動成果記者會暨講座」,歲末之際再次喚起全民共同重視海洋垃圾汙染議題。每年全世界流入海洋的垃圾平均達800萬噸,嚴重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更造成觀光旅遊、人身安全、漁業食品、船隻航運等眾多層面的問題。海洋廢棄物已不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單一國家問題,隨著洋流漂移,它們變成了各國禮尚往來的「見面禮」,停泊在他國的海岸線上;更成為一群無聲的「外交使節」,迫使鄰近各國共同面對;甚至彼此聚集,在太平洋上成為一座新的垃圾島嶼。

2015年6月世界海洋日之際,荒野啟動海洋廢棄物資訊平台「愛海小旅行」,半年內號召200多個團體,近1萬民志工參與,全臺15個縣市響應,清淨48座沙灘,獲得81筆監測數據,累積清理海岸線約25,000公尺,清除廢棄物約36,000公斤。根據今年國際淨灘行動數據統計,最新的十大海洋廢棄物排名依序為:塑膠瓶蓋、漁業用浮球、塑膠提袋、吸管、免洗餐具、玻璃瓶、寶特瓶、外帶飲料杯、其他飲料瓶與食物容器、菸蒂。

從統計數據中得知,今年撿拾到的廢棄物中89.6%為塑膠材質,且72.4%的垃圾與人們飲食相關,分別是飲料容器與吸管(54.0%)以及食品餐具與容器(18.3%)。荒野認為臺灣的食品相關產業,特別是販賣食品的零售業,應與消費者共同分擔清淨海洋的責任。因此主動向連鎖零售商企業及社會大眾呼籲「減少塑膠足跡,愛海三步驟:盤點→減量→回收」;同時訴求政府應對臺灣每個臨海鄉鎮,進行海洋廢棄物的科學監測與調查,釐清海洋廢棄物來源,擬定適當的解決方案。

「愛海小旅行」網站彙整並公布臺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TOCA(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南市社區大學、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自2004年累積至今,12年來290場的淨灘數據,免費開放給中央與地方政府、學術單位等進行分析研究。根據初步的分析,十幾年來志工的淨灘行動並未讓海洋變得更乾淨。平均每公尺的海岸線上約有0.7公斤的廢棄物,每人每次淨灘可撿到4.2公斤的垃圾。臺灣本島1,200公里的海岸線,若以2015年每公里平均有1,500公斤的數據來推算,全臺約被180萬噸的廢棄物包圍。海岸微塑膠汙染更為驚人,根據荒野「微塑膠密度調查」獲得的四筆數據,每平方公尺約有2,090片塑膠碎片,以海岸基本寬度10公尺來計算,環島海洋線約有250億個小於十元硬幣的塑膠碎片覆蓋全臺。

荒野理事長理賴榮孝再次呼籲:「海洋是人類重要的資源,更是地球上最廣大的棲地。從今年十大海洋廢棄物排名分析,除了排名第二的漁業用浮球外,其他9項都與民眾生活相關,顯示臺灣民眾的消費、丟棄習慣與生活的廢棄物管理都出了問題。協會除了持續推動減少塑膠足跡的教育外,呼籲政府應對塑膠容器回收與廢棄物積極處理,產業也需儘快減少對拋棄式塑膠製品的依賴,使用重複性環保材質並妥善做好垃圾回收。」

荒野海洋倡議行動的贊助單位——阿拉善SEE公益機構臺灣中心,會長鄭瑛彬當天特別出席表示:「海洋廢棄物汙染超乎想像,已是各國需共同面對的棘手問題。透過『盤點→減量→回收』,企業將在海洋保育扮演重要的領導角色,藉由盤點商品的塑膠足跡,將發現塑膠減量也等於降低成本,促進回收更能帶來新商機,一起永續臺灣珍貴的資源,共同恢復海洋清淨。」

延伸閱讀: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83期第4~7頁1.23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