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西海岸棲地議題小旅行紀實

我們正在做的事: 

過去幾十年來,因著過度的開發與污染影響而千瘡百孔的臺灣西海岸,如今在地居民透過踏實的逐夢,讓其原本應有的風華姿態,一點一滴的恢復中,這次西海岸棲地議題小旅行,即在透過鄉土探實的腳步,讓來自各分會彼此關注地方棲地議題的夥伴們,得以相互學習與成長。

圖、文/卓昕岑〈棲地工作委員會暨解說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自然名:到手香〉

       唯有實際的在地旅程探訪,我們才能透過自己的雙眼,端倪出過去未曾深究的事實,那是單單從報導文學的一瞥中,無法成就的深刻震撼與理解。過去幾十年來,因著過度的開發與污染影響而千瘡百孔的臺灣西海岸,如今在地居民透過踏實的逐夢,讓其原本應有的風華姿態,一點一滴的恢復中,這次西海岸棲地議題小旅行,即在透過鄉土探實的腳步,讓來自各分會彼此關注地方棲地議題的夥伴們,得以相互學習與成長。

南風下的臺西村
       這個原本默默無名的小村落,諷刺的是,卻因飽受六輕的污染而受到世人的關注,旅程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了此地新成立的臺西村影像館,甫下車,眾人即深刻地感受到村子裡純樸而寧靜的風情,迎接我們的在地居民許振唐大哥笑說,我們來的時機剛好,不是起風的日子,否則撲面而來的,恐怕是帶著酸味的空氣!六輕以填海造陸方式鋪出新生地,讓風頭水尾的農漁偏鄉,搖身一變成工業重鎮,也帶來了諸多爭議,透過影像館內擺飾的一幅幅相片,許振唐娓娓道出隱藏其後的辛酸故事,「照片中的許多人都已經不在了」、「閃爍的熱鬧燈火是六輕的工廠」、「沙塵與濃煙鋪天蓋地的捲襲村莊」…..原來以為能帶來繁榮勝景的六輕,卻帶走了村民的笑容,也悄悄的帶走了一個又一個的靈魂。

       這兒還是有值得欣慰的事,正如這座老厝改造成的影像館,收納了許多從村民視野拍下的有趣照片,彷彿生命也開始律動了起來,許振唐的夢想更大,除了繼續向六輕抗爭,要求空氣品質能夠長足的改進,更希望透過村落集資發展太陽能產業,也帶動社區的發展,這樣的小型綠能電廠計畫在國外已行之有年,但在臺灣仍是不可及的心願,許振唐放棄了原有優渥的工作,全心投入這個有機會翻轉村落的計畫,給自己許一個夢,一個機會,才不會對人生後悔,大夥聽著他堅定的訴說這許多老故事與新夢想,心中莫不為他、也為這個村子祈禱,希望臺西村能夠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後國光石化下的彰濱海岸
       告別了臺西村,我們來到了芳苑及緊鄰的大城溼地,這塊我們曾經為了守護白海豚四處走馬奔波的溼地,也是少數環團能成功擋下開發案而搶救下來的棲地,事隔多年後,在這「後國光時代」,後續發展如何呢? 芳苑海牛車隊的魏清水大哥,是曾經和大夥並肩作戰反國光石化的在地靈魂人物,現在更透過生態旅遊的推廣,讓在地產業,重見了一道曙光,聽他娓娓道出當地豐富的養蚵文化,更透過各種體驗、手作及參訪,我們著實領略了這裡的蚵田風光,隨後我們坐上了鐵牛車前往潮間帶一探究竟,驚喜的發現,在這堆滿磚瓦廢棄物的海岸,竟然蘊藏了充滿多樣性的濱海生物,無限的生機正蓬勃的恢復中,最後到了遠離海岸線的一片廣闊蚵田,在野外一面品嘗鮮美的蛤蠣湯、烤鮮蛤、牡蠣及秋刀魚,一面進行包括洗剝蚵、搖蚵柱、洗蚵田及祈福等各種體驗遊戲,魏清水亦透過各種解說及機智問答,提供豐富的獎品,讓大家有吃又有拿,滿載而歸,多采多姿的套裝行程叫人直呼過癮,這樣成功的生態旅遊,無疑的為我們守護棲地的行動注入了一帖強心劑,那一年,我們一起守護過的大城溼地,值得更光明的未來。

成龍溼地的人文藝術
       成龍溼地是馳名遠近的里海守護案例,觀樹基金會在這裡深耕十餘載,透過與村民的互動及營造藝術地景,創造出共生的典範,在期待已久的活動中,大夥必須透過學習地圖按圖索驥的走訪社區,許多問題得訪問在地人,從耆老口中尋找關鍵,不知是否因常有訪客來此,當地居民不但對外地人習以為常,且十分熱絡於和訪客互動,每當談起當年這裡淹水的狀況、起因及在地產業的經營,話匣子一開便滔滔不絕於耳,適逢這群帶著旺盛好奇心的荒野人,不經意便發問出更多超出作業外的問題,頓時讓恬靜的村落變得好不熱鬧,一位鄰居們戲稱「蝦董」的阿伯,與大夥聊得投緣,得知我們中午要在社區協會用餐,馬上允諾要送上一大盤鮮蝦為我們加菜,這裡濃厚的人情味,真叫我們意猶未盡,紛紛表示這訪談的時光實在太倉卒了,這裡應該再多逗留一兩個小時,才能好好玩味呀!觀樹基金會的玟旭也驚訝的表示,接待過那麼多團體,咱荒野可是創下最長的闖關時間紀錄哩!

       在其後的座談分享中,玟旭道出了這個村子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原來經過歷次的地層下陷與淹水,這裡許多良田和道路至此淹沒,甚至荒廢,年輕人紛紛外移北漂,留下零落蕭條的困境,基金會以外來的立場進駐此地,在草創時期屢屢遭到在地人的質疑與冷漠,但他們透過一步一腳印的互動,逐漸融化了居民們冷淡的心,尤其是如今家喻戶曉的「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的成功,許多外籍藝術家進駐此地,透過村民的協助,創作出一幅幅與海共生的美好地景,也讓村落的男女老少,透過活動的參與,逐漸對地方產生了認同感與想要環境更好的使命感,當玟旭提到村民們一次又一次主動發起修復因颱風而破壞的地景作品,更發揮巧思,讓藝術家作品更為堅固持久,後續在耳濡目染下,更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在地作品,聽著這些成長與改變的溫暖故事,讓大夥不禁紅了雙眼,也為基金會迄今的努力感到喝采。

邱家兄弟生態無毒水產
       西海岸的產業經濟,和過去旺盛的養殖漁業息息相關,不當的養殖方法不但破壞環境,更可能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等不可逆的影響,這次旅行的尾聲,我們到了嘉義布袋參訪邱經堯大哥的養殖漁場,想要一探水產養殖如何達成友善生態。穿過長長的小徑,在茂密的樹林間,呈現眼簾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隱密漁場,原來此間上午已有訪客,在言談中我們才驚奇地發現,原來特地安排此行程的棲地常委徐承堉大哥,便是因長期經營永續漁業水產貿易而認識了邱經堯,後來才知道邱經堯不但也是道地的荒野人,就連今日的訪客亦是來自臺中的荒野夥伴,他家的產業正是製作虱目魚精,為了尋找純淨無毒的虱目魚,和邱經堯一拍即合成了事業合作的夥伴,荒野人一向理念相近,讓愛也總是能在荒野間自然流轉傳播,不但業餘時積極宣導生態理念,連工作上也總是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哩!

       我們邊享用好喝的虱目魚精和特別的虱目魚香絲,邊聽著主人闡訴生態養殖的理念,原來這裡採用的是"中低密度生態級共生混養"的養殖方法,無化學藥物、無抗生素、無生長激素,不像一般的密集養殖漁塭,空氣中總帶著隱隱的藥劑味、過多的飼料味及有機物質腐臭味,走在土梗上,這裡的魚池周圍長出的草用人工除草,不使用除草劑,在這裡我們呼吸的是淡淡的青草香與土壤香氣,遠處棲息的是為數眾多的候鳥群、池邊還能見到一個又一個的厚蟹地洞,「多樣性的生態環境能造就出健康的養殖漁群」,邱經堯自豪的說道。

       兩天的行程,就在漁場附近近距離觀賞數百隻黑面琵鷺怡然自得的覓食中告一段落了,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悉心呵護,自然界的生靈自然便會對我們有所回應,一如黑面琵鷺來台灣度冬的族群數量屢屢達到新高,不正是對我們的最大收穫嗎?這一系列小旅行,透過深度的探訪,我們見識到了各地夥伴們,正用著不同的方式,修補這受傷的大地,也修復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大夥在分享中皆表示此行著實滿載而歸,充飽著滿滿的能量,將帶回生活裡,繼續為這片土地努力!能夠知道相同的時間軸裡,還有不同的陌生夥伴們,正齊心為著我們鍾愛的環境打拚,真好!

附加檔案大小
317_dan_ye_4-7.pdf2.92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