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獸山下的生態濕地公園—永春陂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游晨薇〈台北分會分會長,自然名:海洋〉
圖/林國樑〈台北分會思源組解說志工,自然名:高蹺鴴〉、張秀妃〈台北分會思源組解說志工,自然名:蒲公英〉、游晨薇〈台北分會分會長,自然名:海洋〉
2021-07-10
    永春陂?坡?還是埤?乍聽到這個地名令人覺得好奇,原來臺灣早期地名中有許多與水圳及池塘相關的用字,最常見的就是「陂」,陂有池塘、蓄水池的意義。
    永春陂原本作為灌溉農田的陂塘,乾涸後轉成軍營,軍營閒置後,在2016年通過都市計畫變更為公園用地,並由台北市大地工程處召開設計說明會及工作坊,以恢復陂塘樣貌、復育原有生物為目標,邀請專家、學者、周邊學校、環團、里民等共同激盪討論,將永春陂建造成為一個兼具教育意義的人工濕地公園。在2019年3月大地工程處將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移交給公園處管理,2020年7月公園處與荒野保護協會正式簽下合作備忘錄,以環境教育跟棲地優化為目標,一起合作推動公園生態化。
    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緊連接四獸山系、水系、綠地,營造出多樣化棲地,扮演生態連結樞紐,是生物遷徙非常重要的路徑,因此生物的多樣性與生態敏感度也極高,形成其特別的都市淺山優勢,成為都市生態跳島,並串聯了都市邊際的自然環境。園區範圍約3.98公傾,而引入豹山溪水與無名溪水,匯入園區塑造大面積的水域濕地,營造多層次棲地型態,並以兼具生態友善、滯洪、減災及遊憩等功能的規劃,荒野與公園處多次的會議討論,依照園區的林緣、草澤、水域、生物棲息、人為活動等,規劃將園區朝向「一般遊憩區」、「緩衝區」、「生態維護區」做分區管理,期待台北市信義區第一個濕地公園,再次打響氣候變遷下努力推動的生態城市。
四獸山下的永春陂生態濕地,將成為生物們的生態跳島
 
    陳德鴻老師發現園區目前正遭受到嚴重的強勢外來種的入侵,尤其是福壽螺、吳郭魚、小花蔓澤蘭和美洲含羞草等,台北分會號召棲地組、親子團的夥伴多次針對這幾種強勢外來種進行移除,在公園棲地維護工作上,花了相當多的時間人力!大家是否感到疑惑,這些外來種是怎麼來到這裡的呢?是搭公車還是捷運?其實這些外來入侵種都是人類帶來的,不只上述這些強勢外來種,還有許多家裡不想養的植栽、魚類、烏龜、牛蛙等也都經常能在公園裡發現,從去年11月開始,定期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由棲地組帶領的棲地維護工作假期。荒野這幾年一直在推動公園生態化,不停的為公園裡的生物們發聲,吶喊著:你的公園我的家!希望在這裡也能落實荒野公園生態化的理念。
荒野夥伴定期的棲地工作,清除池裡的福壽螺和小花蔓澤蘭
 
    公園生態化的推動必須環境教育與棲地守護並進,荒野夥伴以一貫的熱情無私與行動力,先由棲地組番茉莉總組長與小圓綠貓組長號召棲地夥伴衝鋒陷陣,棲地守護打前鋒,接著解說前輩牽牛花募集一群解說組和親子團的夥伴,一起發想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的導覽教案,而思源組高蹺鴴組長則義不容辭的帶著夥伴們一起催生思春組(思源永春組),並邀請木蘭花擔任思春組長,接著許多來自各群組的思源之友們也都來支援力挺!
▲永春陂第一次的導覽活動熱鬧開場
 
    從今年2021年3月開始,定期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由思春組夥伴帶領對外的推廣導覽活動,導覽活動以精采吸睛的故事屋開場,陳述了永春陂的古往今來,接著以濕地的重要性與推動公園生態化為兩大主軸,設計了活潑有趣的生態遊戲,經由沿途介紹永春陂生態現況,再導入外來入侵種、餵養等生態問題等,最後並邀請大家成為永春陂的生態推手,希望藉由一系列深入淺出的活動,導引參加的民眾重視公園的自然生態!
▲精彩吸睛的故事屋,訴說著永春陂的古往今來
 
    而目前棲地組和思春組夥伴正積極合作籌備永春陂守護志工的課程,預計在今年下半年能夠舉辦守護志工的培訓,希望能夠結合當地的居民及有志者,一起守護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期待永春陂這個人工的濕地公園,有朝一日能成為人類和生物都能共存共榮的濕地天堂!

 

附加檔案大小
四獸山下的生態濕地公園—永春陂5.34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