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飛》——台灣第一本霜毛蝠繪本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孟琬瑜〈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志工,自然書寫與教育工作者,自然名:玉山薄雪草〉
圖/陳理德、孟琬瑜

2022-08-10

    《想飛》是作者陳亭瑀在國小五年級寒假創作給小朋友和大人閱聽,半真實半虛構的紙芝居故事,並由雪霸國家公園解說課編輯出版成國內第一本霜毛蝠繪本。

《想飛》——台灣第一本霜毛蝠繪本

    創作緣起是106年8月亭瑀和家人參加『看見 傳說中的霜毛蝠』工作坊,與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大煙囪和霜毛蝠初遇。

    當時的工作坊講師之一―特生中心鄭錫奇組長展示一隻因為天生缺陷不能飛行的霜毛蝠,令亭瑀印象深刻:牠一離開飼養箱,就不時地轉動著頭部、朝著四周開闔著嘴發出超音波,探測周遭的環境,和正常蝙蝠起飛前的行為相同。雖然無法飛行、在飛行中覓食,但牠仍會本能地做出起飛的準備動作。


▲工作坊中的那隻霜毛蝠

    亭瑀相信牠一定也很想和其他霜毛蝠一樣翱翔於天空中,希望知道飛行是什麼感覺。而後,亭瑀在107年寒假參加雪霸國家公園的紙芝居兒童營時,便以這隻霜毛蝠構思創作了《想飛》。

    《想飛》故事主角是一隻原應翱翔於天際的霜毛蝠―霜霜,因為天生的殘缺,使牠陷入了落單的困境。

    亭瑀曾在101年暑假在觀霧遇見研究蝙蝠的叔叔運用豎琴網進行蝙蝠調查,並在傍晚時將辨識測量完畢、上過標記的蝙蝠一隻一隻放飛。因此將《想飛》的故事場景安排在雪霸國家公園觀霧遊憩區,從一場蝙蝠調查展開序幕,並透過情節描繪了蝙蝠的遷徙、在大煙囪中繁衍,蝙蝠間的溝通,以及自然界的生存法則。

    透過故事創作,亭瑀將原來真實世界的故事改編,幫助主角霜霜得到一個跳脫天生缺陷宿命的解方。

    在完成紙芝居故事創作及展演後,編輯成繪本出版之前,為求蝙蝠知識的正確性,透過媽媽協助,請教了幾位研究蝙蝠的老師們提供建議,並參考收集到的資料及照片進行圖畫的修改,強調霜毛蝠特徵。為更貼近「想飛」的意涵,繪本封面也重新設計與繪製。

    在實作上遇到的困難是,亭瑀當時最喜愛的畫畫媒材是色鉛筆,但紙芝居創作營提供的紙張是粗紋水彩紙,不是光面紙張,上色時會在紙張上出現許多顆粒。幸而,細心的繪本美編透過印刷紙張的精心挑選,讓讀者在翻閱繪本時,感受到視覺和觸覺經驗的一致性,也讓這本繪本顯得更具有質感。


▲陳亭瑀帶著她創作的紙芝居「想飛」到霜毛蝠工作坊說故事

 

附加檔案大小
《想飛》──台灣第一本霜毛蝠繪本2.01 MB